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插隊生活回憶(14):當地習俗 – 婚喪嫁娶

(2010-12-08 10:01:47) 下一個

       來到村裏,很多當地的習俗是我們以前不熟悉,甚至沒見過的。當時正值文革期間,很多這類東西都屬於“四舊”,但村裏的老鄉和幹部卻不管那一套,照樣按他們的傳統習俗行事,真是有點“天高皇帝遠”的意味。集中體現風俗習慣的莫過於婚喪嫁娶這些紅白喜事了。我在村裏時,親眼見到過老鄉辦這些事。當時隻是看新鮮,看熱鬧,沒有刻意去記住什麽,也不知其中的講究。以下隻是從表麵看到的一些情形。

        剛到村裏不久,有一位老漢去世了,享年七十多歲,這在當時當地算是比較長壽了。可能是由於他姓馮,是村裏的大姓,輩份也高,又因為他有一個兒子在縣裏當幹部,家裏經濟情況比較富餘,故而喪事辦得相當排場。按照當地習慣,人死後第七天才下葬,首先要盡快入殮。那位老漢去世前就已經準備好了棺木,所以很快就入殮了。第三天晚上有一個重要儀式,名為“叫夜”,就是死者的親屬要在靈柩前跪拜,哭喊。那天,我們雖然沒到跟前去看,但那哭喊聲很大,老遠都能聽到。第六天,也就是下葬前一天的晚上,有另一個儀式,叫做“散燈”,就是死者親屬排成隊,每人都是白帽白袍全身戴孝,手提一盞白紙做的燈籠,在村裏主要的道路上遊走一番。由於有請來的“鼓匠”在前麵吹吹打打地開路,很是熱鬧。記得那班鼓匠是從外村請來的,有四五個人,樂器有嗩呐,竹笛,笙和鼓,吹奏一些民間小曲,情緒聽起來好像大多是歡快的,至少不像是哀樂。此外還有一隻特長的號,在樂隊演奏的間隙,吹出一些“嗚 – ” “嗚 – ” 的長音,有點悲劇和恐怖的氣氛。村裏的喪事並不都是這樣排場,有的家比較窮,辦事也就因陋就簡了。

        喜事當然是另一個樣子。我也幾次看到老鄉辦喜事,其中一次是本生產隊一位和我們關係很好的小夥子娶媳婦,我和幾位知青夥伴應邀參加了他的婚禮,當然也和其他客人一樣搭了禮錢。如果人家沒請,那是不該去的。新娘也是本村的,他們的婚姻是半包辦,半自願的。即雖然是父母包辦,有媒人來回傳話,他們自己也願意,或許還是他們自己先願意的呢。當然,按照買賣婚姻的習慣,男方要給女方家財禮是少不了的。

        到了婚禮那天,新郎先到新娘家去迎親。雖然兩家都住在本村,新郎還是坐上了馬車去接。接上新娘後,車在村裏故意轉了一轉,才到新郎家。親朋好友們早已在院子裏等候了,窗戶上,房子裏都貼了大紅的喜字。新郎新娘都身著新衣,新郎蘭製服,新娘紅上衣,沒有蓋頭。他們一到,就在院內正房前開始舉行簡單的儀式。有司儀,先是新人向毛主席像鞠躬,然後向男方父母鞠躬,再後是夫妻互相鞠躬。這顯然已經是新舊結合的儀式了。鞠躬完畢好像也沒有什麽發言或講話,就張羅著開始吃飯了。我和知青同伴被安排在客人們一桌,有白酒,肉菜和炸油糕,是當地最好的飯食了。席間,新郎還來敬酒,大家也跟他哄了哄。然後客人們還互相起哄,比酒量,很是熱鬧。喜事辦得紅火,主人家也高興。那天我喝多了,睡了一下午,晚上還昏沉沉的,這是題外話了。婚禮的第二天要“回門”,就是新郎新娘一起回娘家去看看。新娘家也“辦事”,即招待親友和客人,但我們沒有參加新娘家那邊的活動。

        我在村裏隻參加過這一次婚禮。其他有的是關係不熟,沒收到邀請,隻是老遠看看;有的是因為冬天回城錯過了。老鄉選擇冬天辦喜事的比較多,可能是因為東閑期間有時間吧。還注意到一點,當地辦喜事沒見到有鼓匠參與,不知這是傳統,還是偶然幾次沒請,還是一種新風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