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插隊生活回憶(13):晚飯後的黃金時間

(2010-12-08 10:00:18) 下一個

     在村裏,由於對種地並不感興趣,白天大家多是比較被動地幹農活。真正自己想幹的事,隻有在晚飯後就寢前這段時間來做。由於當時對未來看不到什麽希望,大家沒有什麽奮鬥目標,隻是用那時間幹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做得最多的首先是讀書。

      那時還在文革期間,可以找到的書並不多,大家往往都是從家裏帶些書,互相借著看,有時還是跨村互借。書是各種各樣的,但看得最多的還是小說,特別是外國小說的中譯本。我看過的世界名著絕大多數是那幾年看的,當時特別喜歡的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記得還曾做過一些筆記和摘抄。由於大家看到的是同樣的書,有時還在一起議論書裏的內容。例如看過雨果的<九三年>後,對郭文該不該放走朗德納克,希穆爾登該不該處死郭文等問題,曾有過熱烈的討論。世界名著其實是似懂非懂,肯定有很多沒看懂的地方。老高中的同學好一些,有時聽他們聊聊,還多明白點。有時也聊喜歡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以及不太喜歡什麽等等。除小說外,還有些其他文藝方麵的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豐子愷的<大音樂家及其名曲>,那是我西方古典音樂的啟蒙讀物之一,曾反複讀過,愛不釋手。

      再一項幹得比較多的事就是“偷聽敵台”了。最初是用半導體收音機,後來有人從北京搬來了家裏的電子管收音機。為什麽不簡單地“聽廣播”?因為中國官方的廣播除了新聞就是樣板戲,而那幾個戲大家幾乎都會背了,所以隻好找境外的廣播聽。經過一段尋找和選擇,發現“美國之音”的中文廣播比較好,常聽的是“國際新聞”和“每日音樂會”。記得69年阿波羅神第11號太空船登月的消息,就是從美國之音的國際新聞中聽到的。聽國際新聞,免不了發議論,主要是發牢騷,對文革不滿,對文化專製不滿,對上山下鄉不滿等等,都有。“每日音樂會”是個30分鍾的節目,有古典和流行各種風格的音樂,通過這個節目,聽到了不少以前沒接觸過的作品。由於幾乎天天聽,對這兩個節目都很熟悉。後來,有幾個高中同學還聽<英語九百句>,我那時英語隻跟著學長學了初一第一冊,還聽不懂<九百句>。當然,這樣每天“偷聽敵台”是有一定風險的,萬一被抓住,那可是“反革命行為”。好在我們比較小心,不當著別人的麵聽,我們村裏的基層幹部和老鄉也都比較厚道,即使他們偶然撞見也不管不問。

      此外有幾個夥伴愛好音樂,帶有手風琴,小提琴,二胡及口琴等樂器,不時拿出來玩玩,也有時在一起唱歌。曾有一個階段,我們四五個人每星期定時在一起唱多聲部的合唱,雖然隻有男聲,也挺好玩的。唱的都是我們喜歡的歌,中外都有。

      也偶爾下棋或打牌,往往是在過節,或有人過生日,或有外村好友來訪的時候。下棋以下圍棋的時候多,中國象棋也有;打牌主要是橋牌,超過四個人時就玩拱豬等。

      以上說的主要是男生,女生的情況我不是太了解,但知道她們也看書,曾和我們有過圖書互借,另外她們也有個手風琴,偶爾聽到她們拉琴的聲音。大約是從第二年年底有人離開村裏開始,剩下的人更關心各自的出路問題,對文化知識和“一技之長”開始重視,於是晚上的時間就更加抓緊用來學習知識或苦練本領,但這是後麵的話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