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othy Richard
餘文生
寄居時期:1782 - 1834
在華時期:1807 - 1834
中國基督教宣教史早年有“戴德生路線”和“李提摩太路線”之爭。籠統而言,前者集中傳講“福音內容”,後者則看重在慈惠和文化層麵上傳揚基督精神。這兩條路線,以兩位早期來華著名宣教士為主導,曾在中國教會曆史上引起過頗長期的爭論,而又以前者較為中國教會所認同。進入21世紀,時而勢易,看來這兩條路線可以並行不悖,同樣彰顯神的榮耀。由於戴德生較為中國信徒所熟悉和接納,認識李提摩太的人就不多了。其實,在中國教育文化史上,李提摩太占下了重要席位;在中西文化溝通上,穿針引線,功勞不可忽視。他終身以傳教、服務為念,留下佳美腳蹤,亦值得後世人學效。
李提摩太牧師(Timothy Richard, 1845-1919),出生於英國南威爾斯省。父親務農,是一位事主敬虔的忠厚長者和浸信會執事。母親個性溫柔良善,份屬嫻靜淑女。李提摩太自幼受到父母的基督化教育熏陶,養成富有愛心,樂於助人,品格良善,正人君子的性格。年青時候在一次全省奮興布道大會中受感動決誌信主。在神學院攻讀期間成績斐然,尤以希伯來文一科考列榜首,榮獲校方特別獎賞。尚未畢業,國內知名教會即來信聘請,然而他已經立下決心要到中國傳福音,唯有婉言辭謝。
立誌到中國傳道
李提摩太於1869年受聘為英國浸禮會宣教士,隨時準備接受差派前往海外。同年11月17日由利物浦起程到中國,當時年僅24歲,是一位幹勁十足的小夥子。經曆差不多三個月悠長旅程,終在1870年2月12日抵達上海;稍事休息再轉船前赴山東煙台,此乃他日後在中國傳揚主耶穌福音的基地。嗣後,他亦遊行布道於東三省、華北及山西一帶。在中國事奉長達45年,心無二用,貫徹始終,謹守崗位。
除傳福音外,亦興辦出版事業,發行報紙雜誌,且著書立說,將西歐學術思想介紹給中國士大夫。創設高等學府,作育英才,引進西方文明,溝通中西文化。又協助賑濟旱澇禍害,讓千千萬萬災民重獲生機。
遊行布道廣傳福音
李提摩太萬裏迢迢由英國經曆幾許艱辛來到中國,首要目的乃希望將耶穌基督救贖世人福音,介紹當時仍處十分落後的中國老百姓。他以山東煙台為基地,西向山東內陸,北朝奉天和吉林等省份遊行布道。由於抵達中國未幾,不諳當地語言,進行起來困難重重,需要雇請本地人隨行協助。蘇格蘭一差會亦差派李烈宣教士加入幫忙。
這些區域以前甚少外國人出現,看見他們黃發、碧眼、勾鼻都感到十分怪異,心自然產生戒備。抵達村鎮投宿,往往引起一陣騷動。客店主人總是心懷懼怕,不敢接納。因此每次都要花費一番唇舌始能解決兩餐一宿,其不便之處非親曆其境者難以明白。
兩位宣教士冒著種種不便,更以自己的生命作賭注,鍥而不舍地作工。向鄉民派發書籍和《勸世文》,工作十分辛勞,可惜收效不彰。後來改變計劃,擬在煙台租用房屋開辦禮拜堂,以逸待勞俾能收事半功倍之效。然而在洽租時卻遭到當地人士強烈反對,向擬出租房產的業主百般辱罵,並在其住宅大門塗抹糞便以示抗議。最後迫得經由英國領事館出頭向政府交涉,始能勉強達成願望。自從有自己的禮拜堂後,所招來信眾多屬知識低下、生活貧困之輩,隻希望從宣教士身上得些利益。因此,李提摩太認為傳福音應從上流社會和知識界人士入手,遂引發日後辦報興學的動機。
賑濟旱災惠及饑民
山東省於1876年春大旱,農作物歉收,人心惶惶。李提摩太本著耶穌基督憐憫世人的善心,協助政府下鄉賑濟災民,並將《勸世真言》張貼街頭,勸人悔改歸向真神,此舉令不少人大受感動。兩年後山西省所遭逢的旱災更為厲害,連續兩年涓滴全無,以致餓殍遍野,令人慘不忍睹。李氏透過上海差會向國外呼籲救援,參照以前在山東賑災的經驗,並取得朝廷高官李鴻章頒發的公文,攜備賑災款項向山西太原進發。起初不為當地政府所看重,後來發覺李氏不辭勞苦,每事躬親辦理,井井有條,而他向海外籲請的救濟金亦大量源源而來。自此,李提摩太受到政府高官賞識和敬重,李鴻章擬贈送一官銜酬謝其辛勞亦為李氏婉拒,嗣後兩人因此而建立起深厚情誼。
興辦山西大學
拳匪之亂起於1900年、驚動整個中國,不少省份的宣教士慘遭殺害,山西省亦不例外。當事件平息後,官方與李提摩太共商受害宣教士賠償問題,他藉此時機顯明基督精神,不要以仇恨相報。因為生命誠可貴,不是賠款就可以抵償。但這次中國實在犯了大錯,應當取山西省擬支付的賠償款項移作興辦一所大學,俾能開導民智,以後不會再次作出這類野蠻仇視教會的愚妄行為。山西大學遂於這種情況下興辦而成,影響所及,其他各省份亦相繼學效。此舉對於培育人才發揮宏大力量。
啟迪清廷政府
普通外國宣教士在中國期間,隻著重宣揚基督教義,以傳福音為己任,甚少與政府高官打交道。然而李提摩太則廣結當時權貴,如李鴻章、翁同和、山西巡撫張之洞等;以至維新運動領袖如康有為、梁啟超等,均成莫逆之交。他們經常以當前國計民生問題或疑難求教,李氏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傾心吐膽相授。由於李提摩太堅拒一切高薪厚祿,最後中國政府頒贈頭品頂戴、二等雙龍寶星、誥封三代,以酬報他對中國的貢獻。除中國外,美國兩間大學及威爾斯一間大學亦分別授予榮譽博士榮銜。
主理廣學會
李氏於1886年由英國渡假完畢重返太原後,因與幾位初來華的年輕宣教士意見不合,決定離開山西回到天津,並計劃在山東濟南創辦一所基督教大學,可惜不獲差會同意。此事頗令他失望,遂萌生脫離差會之意。終於在1890年退出浸禮差會,開始獨立宣教生涯。與此同時,“廣學會”創辦人韋廉臣牧師去世,會務乏人主持。李提摩太遂於1891年接替工作,在上海主理“廣學會”。所發行兩大刊物為:
1. 《萬國公報》-著重介紹西方最新知識和思潮。
2. 《中西教會報》-藉此報導中外基督教發展情況。
此兩份報刊均為中國報業史上重要先驅刊物,並為日後中文報刊之藍本。兩刊物均負灌輸西方文化責任,譯述歐西學術思潮介紹國人,深得社會高級知識份子接納。當時中國維新份子,以至清廷“洋務運動”的主力人物,均深受影響。1916年李氏主理“廣學會”25載,年老體弱,需要請辭之時,已發展成為聘用六位西歐人士及18位華人同工長駐工作的機構。出版大小書報刊物百餘種,全國發行。中國官紳與高級知識份子,深受其影響者多不可計數。
婚姻家庭女兒
李提摩太於1878年在煙台與蘇格蘭長老會派來的女宣教士馬小姐結為夫婦,婚後育有四位女公子,同往山西太原傳福音,並在當地開辦孤兒院、女子學堂等;又創立天足會,鼓吹改革纏足惡習,將無數鄉村女孩從苦難中拯救出來。1903年3月,李師母不幸染上惡疾,藥石無靈,於同年7月去世。1914年8月,李提摩太邂逅倫敦會一位女醫生泰姑娘。她已來華廿載,先後在廈門及上海工作。晚年的李牧師與這位晚婚的女士思想興趣契合,遂結為連理。因年邁體弱,1916年春,醫生勸李提摩太回國休養。在英居住三年間,仍經常到處演講,並完成其自傳《親曆晚清45年》,成為該段曆史重要的文獻。最後因身體虛弱,於1919年4月17日辭世,終年74歲。
參考資料:
1. 《李提摩太傳》,蘇特爾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7年再版。
2. 《清末寓華西教士之政論及其影響》,黃昭弘著,宇宙光1993年初版。
3. “晚清大變局中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新浪讀書》網頁:http://book.sina.com.cn/excerpt/eduhissz/2005-08-08/1206187870.shtml
4. “回到李提摩太的時代”,《南方報業》網頁: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tszk/nfdsb/ydzk/200509260608.asp
5. “十九世紀下半葉基督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真理辯正》網頁:http://www.cftfc.com/churchhistory/Big5/history/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