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香港發展給新加坡的啟示

(2013-08-29 03:17:39) 下一個

早報社論

2013年08月22日

李 顯龍總理在國慶群眾大會的演講,在香港引起極大的反響。香港15家報紙、多家電視台及新聞網站都大事報道。總理在演講中勾畫的機場及港口發展計劃,讓香港 對本身的競爭力感到憂慮。總理談到的貧富差距拉大及住房問題,觸動了香港人的心弦。此外,總理保證所有新加坡人,包括月收入低至1000元的家庭,都可通 過公積金擁有組屋,讓麵臨住屋嚴重短缺及房價高企的香港人,羨慕不已。

西方媒體在提到香港與新加坡時,總以“雙城記”的字眼來形容。畢 竟,這兩個地方有許多共同點;它們同屬於華人聚居的地區,繼承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文官與司法製度,並成功發展為金融中心。雙方在發展為全球都會時,既合作又 競爭。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為了避免資金外流,香港給予銀行存戶存款保證。緊接著,新加坡也推出類似的計劃。此外,在稅務的調整、房地產的降溫措施, 雙方都參考對方的做法,以避免落在後頭。

雖然香港享有中國大陸的龐大經濟腹地,但在經濟競爭中,新加坡略勝一籌。新加坡的經濟總量從 2011年開始,超越了香港。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方麵,新加坡在全球名列第三,而香港則排名第七。香港媒體的報道重點,也從過去批評新加坡的政治製度,轉 為關注新加坡的發展經驗。香港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貧富差距拉大,普羅大眾的社會流動受阻,社會矛盾加劇,從而導致社會的分化。反移民的排外情緒及政治內 耗,也撕裂了香港的社會。民眾及媒體紛紛將矛頭指向特區政府;而住房問題成為了各種社會矛盾的匯合點。香港媒體對新加坡的讚賞,可說是項莊舞劍,意在沛 公。因此,新加坡不能因此而自滿。

由於新港的發展有許多相似之處,香港最近多頭的社會矛盾並發,對新加坡有借鑒的意義。

首 先,在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下,民眾對政府在處理住房等民生問題,有很大的期待,也有緊迫感。新加坡的組屋政策,在這方麵給予政府較大的操作空間。香港在回 歸中國後,董建華政府曾提出“八萬五計劃”,每年供應不少於8萬5000個住屋單位,在10年內讓香港七成的家庭擁有房地產。但1997年的一場金融風暴 後,樓價大跌,導致房地產負資產問題,這個計劃胎死腹中。自此以後,香港的土地供應便減少,大發展商形成所謂的地產霸權,房價居高不下。隨著2008年美 國量化寬鬆政策的推出,市場資金泛濫推高了房地產價格,許多年輕的一代因買不起房子而怨聲載道。

盡管新加坡政府在住房方麵比香港有更大的 操作空間,但這幾年來由於外來人口的湧進及供需失衡,加上低利率環境持續多年,新加坡房地產在價格與銷量方麵,與香港一樣,節節攀升。這導致執政黨在上屆 大選中,失去了一些選票。政府這一兩年來大幅度提高組屋的供應量,也在售價上作出調整。此外,政府也通過多輪的降溫措施,壓抑私人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需求。 不過,政府還是必須密切關注房地產市場的供需與一般國人的承受能力,以防止社會矛盾的出現及匯集。

其二,新加坡與香港都是開放的城市及金 融中心,在全球化的資金流動中受惠,但貧富差距拉大及社會流動受阻,仇富心理便油然而生。香港首富李嘉誠一向來是香港打工仔崇拜的對象,人人都希望有一天 成為另一個李嘉誠。但在社會流動放緩的情況下,這個香港夢漸漸破滅,階級矛盾浮現。伴隨仇富心態的是排外情緒,特別是外來移民的炫富行為,更容易挑起民 怨。新加坡是財富管理中心,也是許多外來富豪群居的地方,仇富情緒的滋長對經濟及社會發展,都將有不利的影響。

要維持全球都會及金融中心 的地位,新港兩地就必須繼續開放門戶,吸引外來人才與資金。在全球化浪潮下,貧富差距擴大是普遍的趨勢,新加坡與香港這兩個小的開放經濟體,更是如此。香 港特首梁振英曾經表示,他將改變香港以往的“小政府、大市場”的做法,而采取新加坡的積極管治模式,以緩和社會的矛盾。然而,與香港不同的是,新加坡不僅 是個城市,也是個國家。每隔五年,政府必須爭取選民的支持,因此它肯定更有政治決心,在民怨累積之前,化解矛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