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香港美食行:菜單不見了

(2013-07-04 01:01:18) 下一個

 

2013年01月16日 

 

 

香港有很特別的一點: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我最難看到菜單的地方,因此,也是我最難點菜的地方。我試過很多次,結果都是一樣。

無論我什麽時候到訪,我的中國朋友們都會主動成為我的餐廳向導。每一餐都是在我上飛機之前已經安排好了。他們隻是問我:“廣東菜還是上海菜?小吃還是大餐?”而對於這兩個問題,我的回答從來都是選擇前者。盡管我一成不變的選擇已經開始遭到抱怨了。

第一晚,我摁響了南岸私家廚房的門鈴。這幢大廈白天是寫字樓,而到了晚上,它的第四層就變成了一間餐廳,由名廚Ah Tak主理。

跟我2006年第一次拜訪的時候比起來還是有了一些小小的變化。燈光有些刺眼,暴露的管道係統發出汩汩的聲響,除此之外,空調裏的冷風一整晚都呼呼地吹在我的左肩膀上。

和從前一樣,依舊是兩位表情嚴肅的服務員端上一道道廣東美食——老火雞湯、水晶蝦,還有一小隻盛滿烤蟹肉的蟹殼,看得席上的中外人士喜笑顏開——全程沒有一句介紹,也沒有菜單。我吃得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但毫無疑問,我喪失了自己的“點菜權”。

我根本沒想到同樣的事情會在第二個晚上繼續發生。當時我去往天後的“Kin的廚房”,約見一位中國女士,她的丈夫是一位英國銀行家,這讓我忍不住想稱呼她為“老板”。

但是當我們在餐廳一層的進門處,明明可以看到傳說中口碑不錯的菜單時,卻被護送轉過一個角落,直接上台階來到二層的“私家廚房”。

桌子上已經滿滿當當地擺上了我們這頓晚餐的所有九道菜式。招待我的主人家坐在我旁邊,解釋說:“我一開始隻是提前點了一道菜,但後來轉念一想,還是應該讓廚師把它們都配好。”這一次,菜單倒是有的,但與我無關。

我的這點失望之情不久就被劉建偉(音,Lau Kin Wai)的出現一掃而光,他繼承了開餐廳的父親那股熱情好客的勁兒。穿著卡其布褲子和T恤,留著潮人發型的劉建偉在我們6號桌和8號桌之間來回招呼。鄰桌的澳大利亞客人看上去可能是從事教育工作。

幾個小時過去了,他終於開始介紹當晚的菜色:一對飽滿的油煎大蝦,采用的方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一隻鴿子,文火滿燉兩個小時之後油炸,需要戴著塑料手套來吃;最後還有一條石首魚,是他當天早上親自到市場買回來的,整條清蒸。

最難忘的當屬第二道菜——用豬肉、生薑還有陳皮熬成的老湯。當我們都眼巴巴地看著這道菜端上桌時,劉建偉卻鑽進了廚房,然後帶著一個裝滿陳皮的塑料 盒回來。他說這些陳皮都放置了55年以上,具有藥用功能。我可不管之後會有怎樣的功效,隻顧當下,這可是我喝到過的最美味的湯了!

在離開香港前的幾個小時,我終於摸到了菜單。當時我和一對愛好美食的博主,還有我的同行,《南華早報》的Susan Jung一起坐在銅鑼灣Manor餐廳裏轉角的一張餐桌旁。

這家餐廳以海鮮聞名,同時乳豬菜式也做得十分出色,跟它的地理位置和室內裝潢倒是非常協調——Manor坐落在一個嘈雜的人行天橋旁邊,進得門來,一個擺滿昂貴白蘭地的冰櫃旁邊陳列著特級葡萄酒的空瓶子,而對麵則是一個大魚缸。

我被推薦嚐試Manor著名的烤“金幣”雞——這是一款很美味的三明治,兩片圓麵包中間夾上豬肉、雞肉、豬油還有芋頭。最先吃完的人將之形容為“膽固醇三明治”。我一邊慢慢享用,一邊再來上一點別的點心。吃完出門的時候,我坦白,我偷偷地拿了一張紙質菜單,將它帶走了。

nicholas.lander@ft.com

.......................................................................

南岸

中環砵典乍街4號,4層

Kin的廚房

天後清風街9號

電話:+852 2571 0913

Manor

銅鑼灣謝斐道440號駱克大廈一層

電話:+852 2836 9999

譯者/張琳玲

相關文章:

回味歐洲昔日的餐飲服務 2013-06-21
品味內涵美食 2013-05-02
體味新加坡美食 2013-03-19
“奶粉戰”折射中國食品安全隱患 2013-03-05
中國新貴重振傳統飲食 2013-02-22

尼古拉斯•蘭德上一篇文章:

颶風後的紐約餐館 2012-12-04
本文涉及話題:生活時尚香港美食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點此綁定您的微博,讓您的朋友也能分享您在FT中文網發表的精彩評論。

小提示:設置一個頭像,將會使您發表的評論更容易受到大家關注。點此馬上設置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麵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 容,任何人不得複製、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 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