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基督教對幫助窮人的貢獻

(2012-11-07 23:34:38) 下一個

 「藐視鄰舍的,這人有罪;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箴言十四章 21 節

  聖羅倫斯是第三世紀基督教會裏的一位執事,他非常慷慨,對窮人尤是。他住在羅馬帝國的阿拉貢(Aragon)。在某次大迫害時,有人命令他必須將一些「教會的珍寶」拿來獻給某位羅馬官員。他帶來的是一些窮苦、被踐踏和跛腳的人,他說:「這些人就是教會的珍寶。」因為這個緣故,他被掛在鐵格架上烤死。

  今天在佛羅裏達州勞德代爾堡有一間收容所,即用他的名字命名,以接納那些無家可歸的人。這間收容所喂飽無家可歸的人,提供寄件信箱、工作協談和工作推薦,同時還有沐浴設備、教會崇拜、打電話等等的服務。

  當貧窮一直是地球上生活的一部份時,在減輕貧窮的事上,耶穌基督的教會在過去曆史上一直比任何其它機構做得更多,且仍然持續在做。它更為濟貧立下了全世界仿效的榜樣。從泰瑞莎修女幫助加爾各答街市上的貧民,到救世軍提供避難所給那些家被付諸一矩的人等等,這些並非是在統一的教唆下,命令基督徒或是個人、團體,奉耶穌的名來滿足人的需求。這一切乃是耶穌基督最先為我們立下的榜樣,並且祂教導我們要效法.

基督來臨之前

  在基督信仰產生之前,世界就像西伯利亞的苔原(凍土地帶)一樣,相當地酷寒與冷淡。有位學者,名叫馬蒂諾博士(Matineau))底地翻遍曆史文件之後總結地說,古代並沒有留下任何有組織之慈善事業的痕跡,而是當基督和聖經家喻戶曉後,慈善事業才開始盛行。

  杜蘭寫到關於古代文明的顛峰——羅馬時,特別強調她是古文明的頂點:「在人們簡樸的生活中,施舍是幾無容身之地的。當客棧既簡陋又遙遠不便時,有一段時間,殷勤接待僅僅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惠而已;但是富有同情心的波利比奧斯(Polybius,古希臘曆史學家)報導道:『非到不得已的時候,在羅馬沒有人會施舍任何東西給任何人的。』當然這麽說是有點誇大其辭。」

然後耶穌來了

  耶穌在幫助窮人、顧念被踐踏的人的事上,無疑立下了最好的榜樣。祂最為人知的比喻之一是關於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當祭司或利未人都不願意停下來照顧陌生人時,這位好心的人卻這麽作了(參路10章 25~37節)。這個比喻過去一直對西方文明造成了一個很大的衝擊力。另有關祂山羊和綿羊的比喻,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章 40節)這個教導引出了「屬基督的貧窮人」的概念,窮人在此被視為如同耶穌基督自己!

  耶穌鼓勵人們要對窮人慷慨。在某些場合裏,祂甚至邀請一些人用盡他們所有的賙濟窮人。曆代以來,許多基督徒照著這個呼召去作,他們都經曆了極大的喜樂。這正是聖法蘭西斯和那些效法他腳步的人的情況,為了福音立誓貧窮一生。但這並非針對每一位基督徒的一種呼召。幾世紀以來,已有其它偉大的基督徒亦曾奉基督的名,放棄他們的財富幫助窮人,譬如教皇貴格利一世,或十九世紀英國的一位福音派宣教士司徒德(C.T. Studd)。

  早期的基督徒因著慷慨的事跡,向他們自己和不信的人寫下了不凡的曆史。已故的耶魯大學曆史學家來德裏寫道:「在運用金錢謀大眾的福利上,基督教帶來了五項有意義的改革。」其中,第一項改革他指明施舍一事乃是所有階層人士的義務,無論是貧或富,個人皆應量力而為。

  另外,基督徒施舍的動機也是全然不同的。它是出於對基督的愛,出於基督的教導,「因耶穌本來富足,卻為我們成了貧窮。」(林後8章 9 節)其次,施舍的對象也大大地不一樣:

  基督徒團體強調扶持他的孤兒、寡婦、有病的、行動不便者,以及那些因信仰被迫解雇或被放下監的人。它為那些因信仰而受到奴役的人付出贖金;它款待那些出遠門的人;當另一間教會遭遇饑荒或迫害畤,其它教會的救援立刻來到。無論在理論上或具有程度的實踐上,基督徒團體就是一種兄弟會關係,彼此以愛相係,以物相助是其中的法則。

  同時,基督徒的施舍也是個人化的——由個人贈予給個人,而不是「一大群人,雖然常常在饑荒時,他救援的是一大群人。」

  基督教慈善事業的另一項改革,根據來德裏的說法是他的對象不僅限於會友。他們也擴張到非基督徒身上,他們好到一個地步,「反教者」朱利安,這是最後一位千方百計想要根絕基督教信仰的羅馬皇帝,都訝異於基督徒是如何地愛異教徒,甚至連他們的敵人都愛。曆史學教授理查托德博士(Dr. Richard Todd)寫道:「就是由於教會對窮人和外人的眷顧,使得信奉異教的朱利安皇帝如此地印象深刻。」朱利安寫道:「丟臉的是,猶太人從不要求什麽,反倒這些被猶太人認為不敬畏神的加利利人(指基督徒)竟救援他們自己和我們的窮人,讓所有的人看見我們竟缺乏對自己人的幫助。」

  一代代的曆史學家證實了同樣的事情:早期教會在幫助窮人的事上留下了一筆輝煌的記錄。杜蘭說到,早期的教會能吸引人悔改信主,乃是因她提供了一條脫離羅馬殘酷生活的路。杜蘭宣稱:「這些悔改信主的人,乃是脫離宣揚戰爭的凱撒,來就宣揚和平的基督;更是脫離不可思議的殘酷政治,來就史無前例的仁慈施舍。」牛津學者福克斯博士補述道:

  基督徒救濟窮人、孤兒和寡婦,就像他們的鄉親——會堂中的那些人一樣。這種「弟兄的愛」已被貶為是使人歸向教會的一個理由,好象隻有入其中的人才能有所體認。事實上,它是廣被承認的。當基督徒被下監時,其它信徒同樣帶給他們食物和安慰;路西恩(Lucian),這位信奉異教的諷刺家非常清楚這種行徑。當基督徒被帶進競技場受死時,特土良(Tertullian,拉丁教會教父)記錄了群眾所喊叫的話:「看這些基督徒是如何地彼此相愛。」基督徒的「愛」是眾所皆知的,且在吸引外人信主的事上,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福克斯還指出異教徒和基督徒行善之間的對比:「異教徒的賙濟品僅限於供給一些公民,通常是那些已相當富有的人,而基督徒的慈善則是針對那些最需要的人。」另外,福克斯說明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前,某些異教的皇帝也會作一些邊緣計畫,去救援處境較差的人,但作得非常有限,且明顯是給那些日後會從軍的人。相較之下,君士坦丁,這位首位的基督徒皇帝,成為了曆史上第一位大幅拓展慈善工作的皇帝。

  君士坦丁明白慈善的新概念。先前的皇帝較鼓勵援助一小部份家境較差的兒童,好預備未來召他們入軍隊的計畫。君士坦丁則完全讚助教會扶持窮人、孤兒和寡婦。

中世紀的慈善事業

  經過數世紀,在基督徒的領域內對幫助窮人的事上已形成一個持續不變的見證。中世紀時期,修道士力行當時務實的基督教信仰,固定地幫助窮人。他們自己的生活非常樸實,開荒墾地,但在眷顧社區裏的窮人,包括孤兒的事上,卻毫不吝惜。

  杜蘭說到教會針對窮人的慈善事上,於中世紀的後期達到了「新高點」。事實上,整個社會都在幫助窮人,包括「個人、公會、政府和教會」。貴族們一個禮拜幾次在官邸大門口施放糧食,上階層的女士積極參與慈善工作。本地的教區則撥出什一奉獻的四分之一幫助窮困和有病的人。杜蘭結語道:「就某一方麵而言,教會是一個全歐洲大陸的慈善機構。」

  在中古世紀,教會的慈善事業是如此的普及,以致超越了十字軍東征、宗教法庭和獵殺女巫的殘酷無情的事件。也因此懷疑論者兼曆史學家萊基(W. E. Lecky)在他的著作《歐洲道德史》中寫道:「整個最黑暗的期間......在殘暴、盲信和殘忍中,我們仍可以追蹤到天主教慈善事業具征服性的影響。」

清教徒的榜樣

  清教徒中很少有窮人,因為窮人都受到了照顧。一位研究清教徒的學者利蘭萊肯博士(Leland Ryken)寫道:

  清教徒到底如何幫助窮人呢?英國國教教徒安德魯斯(Lancelot Andrews)在1588年記載道:「倫敦信奉加爾文教義的教會廣設避難所,作得非常好,以致他們所照顧的窮人沒有一個會在街上乞討。」喬丹(W.K.Jordan)收集了一大堆有關宗教改革時期,英格蘭成為博愛榜樣的資料,他結論道:「清教徒占了捐款人的大部份。」並且他把「新教徒生活倫理的浮現」列為是樂善好施美德增長背後的最偉大動力之一。

十九世紀基督教的慈善事業

  基督徒的慈善事業橫越工業革命而不斷持續著。十九世紀有無以計數幫助窮人的基督徒榜樣:

  喬治慕勒(George Mueller)和他在英國靠著信心所經營的有名的孤兒院,幫助了千萬個兒童,並點燃了類似的事工脈動。

  基督教青年會(YMCA)成立於 1844年,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成立於1855年。這些機構在今日全世界的都市裏,服事了數百萬人無論是物質或屬靈上的需要(雖然今天屬靈的需要似乎在大多數地區都受到了忽視)。

  沙夫茨伯裏伯爵(Lord Shaftesbury)、庫珀(Anthony Ashley Cooper)為大英帝國窮苦人所做的一切正是;威伯福斯為非洲窮人所做的。而這份名單仍繼續在加增中。

今日的慈善事業

  今日生活於西方世界的人在行善時,都或多或少受到基督聖靈的某些啟示。即使是最充滿敵意的無神論者,不管他們知不知道,他們仍然是用基督教的世界觀在生活和運作著,且因它而受惠。同樣地,廿世紀一些世俗性的機構亦是從聖經中斷章取義,以此營造出今天許多的慈善事業。今日許多我們的慈善事業,原本根植於基督教的基礎,但是假以時日他們已經變得世俗化了。

  傑利紐康(本書另一位作者)記得曾看過一則布告刊登尋找參與「撒瑪利亞人」熱線的誌工,公告上卻注明這個機構隻要非信徒前來應征。諷刺的是,這種作法不僅否定了他們最初是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響,甚至否認「撒瑪利亞人」這名稱是來自於基督「好撒瑪利亞人」比喻裏的事實。

基督名下的慈善事業

  今天許多慈善事業均是由於在基督愛的激勵下而產生的。以救世軍的例子來說,幾世紀以來,這個機構不斷地在幫助一些窮苦的人。不論是服事一位醉漢,或是無家可歸的人,或是在台風之後,幫忙提供臨時收容所等,救世軍為回報基督的愛,日複一日地作閃亮助人的見證。從起初到現在所有的活動,均是因著基督的愛激勵了救世軍而產生的。救世軍是由卜威廉將軍(William Booth)創立的。他在1887年由於看見倫敦橋上一些無家可歸的人睡在露天之下,遂決定作些實際的幫助,經過密集研究之後,他在一本最暢銷的晝《最黑暗的英國——走出之路》(In Darkest England-and the Way Out)中,界定出以下的事實:

  (他)召募了十萬英鎊的基金。在美國發行廉價食物債券、非正式工作交換,並設立尋人部門、夜間收容站、農耕自治區、免費餐廳、淋瘋病人自治區、林場等;在印度開啟家庭工業,在挪威設立醫院、學校,甚至為漁人提供救生艇等,這些標明出救世軍大型社會活動聯機計畫的不同階段。融入其中的是對個人得救與否的基本關心,而這也一直是它開始的動機。

  國際上,許多幫助窮人的工作亦都是教會透過宣教機構共同協力完成的,像世界展望會都是直接和教會合作以幫助各地的窮人;兒童福利基金會等這種超越社會團體的也是如此。在美國,有許多教會和機構一同聯合殷勤地效法基督,以滿足人的需求。世界各地都可以在最貧窮的社區裏看到基督教事工的援助,他們不僅宣揚福音,並也喂飽一些無家可歸的人。

  當人們履行新約所說的,盡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時,無怪乎在美國和全世界各地,每個星期都發生無數奇妙的事情。他們去醫院探望病人、提供衣食給窮苦的人、幫忙破碎家庭中的小孩,默默不作宣揚。至終,這一切都回歸到耶穌基督的教導和榜樣上。每每在災難過後,成千上萬的義工,其中有許多是基督徒,立刻幫忙重建災區。事實上,在1993年複活節的早上,美國遭受到最厲害的暴風之後的幾個月,「邁阿密先鋒報」即在1993年 4 月 11曰的頭條新聞中報導了這些義工的見證,標題是:「神聖而甜蜜——教會義工帶來祝福」。

  教會時常是社區活動的樞紐,舉辦餐會、作感恩節計畫、聖誕節時收集和分送窮人禮物等,我們就常在自己的教會中看見這種情形。周而複始地,這個「神祝福的管道」服事人們的需要,供應食物、在工作上給予指導或滿足人們的任何需要等。我們教會甚至擁有一間店,專門用來供應免費的衣服和貨物。而這一切都是受到基督愛的感動而有的。

  幾年以前傑利紐康曾在邁阿密電視台訪問一些受到聖羅倫斯教會幫助的無家可歸之人。他永遠忘不了一位中年人所說的:「如果不是這些教會,我們會有更多的人下監,因為我們會出去偷別人的食物。」「如果不是這些教會」應該譯成「如果不是耶穌基督」。

今日有關宗教和施舍的一些調查

  今日的一些調查為這類的常識提供了充分的證據:比如有宗教信仰的人趨向於比較慷慨。它們還證明窮人時常比有錢人還大方施舍,因為大半的慈善機構均是依靠「寡婦的小錢」在支持的。蓋洛普機構在紐澤西成立的一個調查小組,在調查美國人的宗教生活上,發現到上教堂的人在捐錢給慈善機構時比較慷慨。他們在1990年公布了一篇報告,主題是「宗教和大眾利益」,發現「教會和猶太人的會堂對美國社會的服務比任何其它非政府機構,包括公司行號的貢獻還大。」他們還發現每年教會機構捐獻一百九十億美元「照顧兒童和老人,教育並喂飽饑餓的人,且提供住處給無家可歸的人。」教會的義工每年加起來有超過六十億美元的貨幣價值。研究同時發現到教會和猶太人的會堂在「廿四個最有助於改進都市生活的機構」裏是名列前茅的;可以確認教會是「社會上最有效益的慈善機構之一」。

  另一份報告亦有類似的發現。這份研究是「獨立部門」(Independent Sector)會含蓋洛普一起作的。獨立部門是一個「結合六百五十個法人團體、基金會和義工團體的機構」。根據「今日基督教」雜誌的報導,這份研究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

  宗教信仰是一個人奉獻時間和金錢的主要因素。那些每周固定參加崇拜的人「和所有其它的團體比起來,很明顯地是最慷慨奉獻的人。」這份報導繼續說道:「固定去教會的人比一般人捐獻出較高比例的家庭收入,作為慈善之用。」

  這份報告使大家驚訝嗎?應該不會吧?它隻是說出一個現代教會一直在作她應該作的事。

  世上最受愛戴的女性之一——泰瑞莎修女,具體地表現出奉基督的名幫助窮人的理想。由於受到基督的愛的激勵,她幫助加爾各答街上的赤貧。她寫道:「今天神差遣了我們,如同祂差遣了耶穌,來到世上向世人顯明神的愛。我們應該為此犧牲以顯明那份愛,正如耶穌為救贖人類,而作了最大的犧牲一樣。」沒有耶穌基督,就沒有泰瑞莎修女。

聖誕老人——屬於基督教的神話

  甚至連聖誕老人這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至終也是回歸到基督身上,雖然今天他的聲望在大多數人心中已高過基督,但無疑地,這乃是源自基督教的傳統。因為人類的第一份聖誕禮物就是神的兒子自己,是由天父送給我們的。第二份聖誕禮物則是由東方三博士送給嬰孩基督的。自此基督徒就開始彼此送禮物了。

  根據《新國際基督教會字典》(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說,我們「對聖尼古拉(St.Nicholas,聖誕老人原名)的真實身分所知不多(但聖誕老人的英文名字是從他的名字取得的)。他住在第四世紀的米拉(Myra),據聞他會在十二月六日送禮物給兒童。」

  拿走耶穌等於拿走聖誕老人。如果沒有耶穌,就不會有聖誕節。像尼采和希特勒等希望沒有耶穌的人,還有像美國公民權協會(A.C.L.U)這樣的團體,盡其所能的想要廢掉聖誕節(或私下全力否定)活動的人,他們是偷竊聖誕節不成之人的餘黨。改寫魯益師的話,如果「總是隻有冬天,而沒有聖誕節」是一件多麽悲哀的事,它正是假如沒有耶穌,一個非常生動的世界寫照!

無神論和幫助窮人

  從一個全然世俗、無神論的觀點來看,人沒有理由要關心窮人或任何其它的人。1855年,「紐約觀察者」(the New York Observer)報導道:「無信仰者大聲疾呼它的博愛主義,但是卻是由宗教在執行這項工作。」在1855年,那是真的,並且在今天它仍然是真的。

  今天許多深受基督徒精神所影響的人,本身卻不明白這點。我曾向人們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並請他們從一個無神論的觀點來回答,如果有位老太太擋了我的路,有什麽更好的理由要我協助她穿越馬路,而不直接壓死她呢?或者是偷走她的錢包,打掉她的牙齒來得更大快人心呢(如果沒有被捉到的話)。人們不明白從一個無神論的觀點來看,你沒有充分的理由這麽作或那麽作。像存在主義者卡繆和沙特這類領導無神論的人,以及一些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就早已認識到這點。他們說重要的是你的行動。無論你是撞倒她或協助她穿越馬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操練你的自由意誌。

  人們會說:「嗯,我們應該眷顧他人。」再問他我們何以要眷顧他人呢?他們沒有答案。如果你拿走神,拿走末來的生命和未來的審判,請問我為什麽應該要盡力幫助別人呢?有人可能會說:「因為它會使我感覺很好。」好,那麽有可能在海灘上休閑會比去探訪一位自閉的人感覺更好哩!另外有人可能會說:「嗯,那樣對社會比較好。」好,你把那句話告訴黑手黨的老大,看看他會怎麽樣地捧腹大笑。社會?他那會關心什麽社會?社會隻是他為自己掠奪東西的場地。沒有基督就沒有良善可言。

結論

  無論人們了不了解,所有慈善事業的根源均從耶穌而來。同時,就彼此分享來說,早期教會的整體見證是非常正麵的,甚至一些異教徒都稱讚基督徒幫助窮人的方式。有位作者寫道:「看這些基督徒是何等相愛。」這對他們是一大震驚——比今日更令人震驚,畢竟這世界受到基督文明的影響,早已對「彼此相愛」這回事見怪不怪了。

  在美國,沒有人沒聽過要彼此相愛的呼籲,雖然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而在古代基督徒所處的異教社會裏並沒有這類的口號,因此人們才會震驚於這小群人的彼此相愛!在基督未來之前,人們根本不愛他人,也從未想到要施舍別人;整個社會隻有掠奪。

  如果耶穌從未來過呢?那麽我想我們可能會希望自己從未出生。因為這將是一個非常殘酷的世界,就像古代異教徒的世界一樣。但是耶穌的確來過,而曆史也因基督徒奉主的名,向窮人和有需要的人表示關心和憐憫而豐富了它。此項事實乃是「教會的珍寶」。


信息主要翻譯自
WHAT IF JESUS HAD NEVERBEEN BORN?》 by Dr. James Kennedy and Jerry Newcomb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