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香港的“棺材房”

(2012-07-08 08:36:57) 下一個

(2012-07-08)

早報導讀
 
插圖/吳嘉禾
● 吳慧敏

就勢論市

@吳慧敏 nghm@sph.com.sg

朋友日前傳來一段YouTube上的影片,既駭人又搞笑。

  整段影片是一名穿著、打扮和談吐都像房屋經紀的男士,在介紹香港位於深水埗一個叫“King's Cube”的住宅單位。

  這本來沒什麽稀奇,問題是,這間所謂的“King's Cube”單位,其實是一間隻有16.4平方英尺(是的,你沒有看錯)的“板間房”。

  所謂的“板間房”其實就是將一個單位用木板分割出來的幾個超小型單位,在香港也被稱為“劏房”。

  像影片中這種隻有大約1.9公尺長、0.8公尺寬,約莫一個棺材大小的房間,也很形象化地被稱為“棺材房”。

  搞笑的是,這名經紀用了大量銷售豪宅時常見的“地產語言”,來推銷這個房間。

  庸俗的紅色電梯門口貼滿了春聯,陳舊到需要拉鐵閘才能操作,竟被形容為“以懷舊設計為主題,適合追求品味生活的住客”。

  擺了一張單人床褥就沒有任何走動空間的房間,被美化為“房間四正的設計,十分方便家私的擺放,沒有走廊位、沒有柱位,實用率高達100%,相比其他同區單位實屬罕見”。

  令人絕倒的是,牆上掛了幾幅油畫、窗台旁擺放的幾盞蠟燭和一盆綠色植物,還被吹得天花亂墜:“室內放置了不少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盡顯文化氣息,亦有不少品味擺設,簡約優雅。室內也有綠化空間,綠化比例比一般市區還高。”

喚起香港社會關注“劏房”

  好奇心催使下,我在網上找了資料。這段影片原來是幾個學生在一年前製作的,目的是要喚起香港社會對“劏房”(廣東話,指割房)的關注。

  地小人多的香港,向來寸土如金,再加上回歸後吸引了大批大陸人湧入,刺激住宅需求大增。

  土瓜灣的一棟舊樓一度被發現有八成單位被“劏”,由原來的14戶暴增至46戶。這種“分身比例”算是客氣了,九龍城區一個900餘平方英尺單位,赫然被發現一分為16戶!

  “劏房”的居住環境相當非人,不單麵積小,走道窄(有些不到1公尺),有些連窗戶也沒有。

  當中不少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嚴重違反建築條例。這主要是因為屋主將單位分割成多個單位時,往往會先拆掉單位的主要牆壁、廁所、廚房,隻剩下一個空殼,破壞樓宇結構,再加上重拉電線、重鋪水管和水泥地板,大大增加建築的負荷,再加上這些被改建的房子樓齡大多偏高,輕則漏水、爆水管、停電,重則混凝土鬆脫、鋼筋鏽蝕裸露、電線短路,甚至是造成樓宇坍塌、引致火災。

  2010年1月,香港紅墈碼頭一座55年樓齡的五層大樓,就在15秒內頹然倒下,造成4死2傷。

   去年6月,香港土瓜灣馬頭圍道一棟54年樓齡的大樓,也因為改建了大量的“劏房”,居住環境擠迫,走道被雜物堵塞,而埋下死亡陷阱,結果一場大火釀成4死19傷的慘劇。

  令人感慨的是,塌樓、火災事件發生後還是有很多人搶著租“劏房”。據了解,拍攝影片的幾名學生還是連續跑了好幾個地方,才好不容易找到兩間空房來拍攝。

  當地媒體報道,住在“劏房”的人,通常分為三類:一是拿政府援助金的人士,二是爛賭輸錢沒了房子的人,三是中國內地過來打工(一些是黑工)的人,家庭都在大陸,自己在香港省吃省住。

  不過,樓價的飛漲也迫使一些白領階層,例如會計師、空姐等,開始在“劏房”出入。房屋經紀透露,這些收入相對高的人士,入住“劏房”是為了快點存夠錢來買樓。他們的收入雖然較高,但付了房租和日常吃用後,就幾乎沒有什麽錢剩下,所以隻好從縮減房租方麵下手。

  駭人的是,強勁的需求推動“劏房”的租金走高,租金不便宜,尺租甚至比中環金融商業區的很多黃金地段還高。

  影片中的“King's Cube”,單人單位日租為100港元,也就是差不多3000港元(495新元)一個月。以每平方英尺計算,尺價高達183港元(約合30新元)一個月。

  假設一間“劏房”平均每個月收3800港元的租金,16間就可以每個月收6萬多港元(約合1萬零30新元),一年下來有12萬餘新元的租金,難怪吸引許多人鋌而走險,非法將房子改造、分割。

  在社會輿論的一陣鞭撻下,香港政府過去兩年來大力取締這類違章建築,不但允許執法人員入屋檢查,還能強行拆除違章建築。據估計,香港的這類違章建築一度多達8萬個單位。

  不過,這一輪“使力”卻按到了不少人的痛處。

  大批原本居住在這些“劏房”的人士,正是因為住不起更好的房子,才被逼住在“劏房”,一旦政府大力“殺樓”,強行拆除板房,他們找不到同樣價位的房子,突然之間成了“無殼蝸牛”,隻好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政府“先安置後清拆”。 

     雖然香港政府承諾會興建公屋來安置這些無家可歸的劏房戶,但大部分受訪者卻表示,他們雖然已經申請輪候公屋,但平均等候時間長達六至七年,比政府承諾的三年長,中間這段時間不知該何去何從。
 
     一個同事看完King's Cube影片笑說,這種麵積的房間,看來隻適合讓KTV小姐做生意。

  另一個同事更打趣說:“比住監獄還慘!香港連續劇裏的監牢,麵積好像還比這大,不但包夥食,有製服可穿,每天還可以出去放風,索性住進去算了。”

  我想笑,但又不太笑得出來。

住屋方麵 新加坡人相對幸福

  相較於新加坡,香港政府的問題似乎更棘手。

  港人對最近兩名特首候選人梁振英和唐英年的違建情緒,實在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港府在這個事件上,可以說是騎虎難下。一來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馬上蓋出大批房子來安頓這些無家可歸的劏房戶,即使蓋得出,也可能衝擊樓價,引發眾多樓市利益團體強烈反對。

  在住屋方麵,新加坡人應該還是相對幸福的。至少這裏還找不到麵積少於300平方英尺的房子,這是因為市區重建局自2009年底,已經不批準發展商興建小於350平方英尺的公寓單位。

  一些地區,例如直落古樓地區,市建局也規定所有公寓地皮的最低麵積,以及公寓單位的最高數目,來確保低密度住宅區不會因為住戶增加而造成道路、共用設施不負重荷。

  不過,一些地帶仍然存有隱憂。例如越來越多鞋盒公寓已走入郊區,短時間內或許看不出,但一些人預言,十年、二十年後,這些地區可能漸漸貧民窟化。

  目前,工業房地產被濫用的情況還是相當普遍,再加上不少工業房地產開始出現遊泳池、健身房,以及豪華的一層半閣樓單位等設施,一些人也相信,這些分層地契工業單位必定會吸引一些人偷偷入住,當公寓來住用。

  香港樓市一直走在新加坡前頭。十年前,很多人都不相信,新加坡會有人願意住在300、400平方英尺的房子,但是單單是今年內估計就有4100個麵積不超過506平方英尺的鞋盒單位竣工,所以有時候做人真的不能太“鐵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