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鞋盒公寓降低國人生活品質?

(2012-05-13 00:17:24) 下一個
(2012-05-13)
早報導讀


 
房價越漲越高,房子越建越小,新加坡今後是否也會像寸土如金的日本和香港那樣,到處都可見到超微型住房?(gettyimages)
● 許麗卿

就勢論市

@許麗卿 kohlykg@sph.com.sg

本地私宅中俗稱的“鞋盒公寓”(shoe-box apartments)越賣越多,發展商在今年第一季就賣出1764個單位,創曆史紀錄。

  不管是先有供應,還是先有需求才會創下這個曆史高紀錄,這種麵積不超過50平米或538平方英尺的鞋盒公寓,目前普遍熱賣。

  50平米的房子到底多小?投資這種總價看似低而實際上尺價高的公寓劃算嗎?

  相信很多購買這種公寓的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去研究這些問題。然而,政府已開始關注鞋盒公寓熱賣的現象。

  最近幾個同事在餐桌上就談到這個話題,有同事擔心如果房價越漲越高,房子越建越小,最後新加坡也會像寸土如金的日本和香港那樣,到處都可見到超微型住房。在香港,200多平方英尺的單位相當普遍,400到500平方英尺的單位已不能稱小;在日本東京的市區中心甚至能找到100多平方英尺的公寓單位。

  同事開玩笑,如果新加坡的房價再節節攀升,將來除了“鞋盒公寓”普遍化,或許還會看到類似日本失業者租住的“膠囊旅館”——隻能橫著爬進去住的“蝸居”。這種“膠囊旅館”是日本一種非常便宜的旅館,也叫做“盒子旅館”,其可容身之處比一台冰箱大不了多少,《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更以“棺材大小”來形容這個“格子間”,非常形象化。

  很難想象新加坡有一天會出現這種景觀。但世事難料,就像幾年前我們也未曾想到鞋盒公寓會這麽熱賣。大約在10年前,已有發展商開始走袖珍型公寓路線,隻是當時還不普遍。Mackenzie 138是當時典型的一個袖珍公寓,其發展商在1萬平方英尺的地皮上打造介於380平方英尺至500平方英尺,主要是一臥房式公寓的私宅項目。那時的房價不斷攀高,這種公寓單位讓中產單身人士買得起私宅。

  兩三年前,本地出現一個隻有24平方公尺(258平方英尺)的超袖珍型公寓單位,這個有史以來最小的公寓單位出現在Suites@Guillemard。那時我們把這種超迷你公寓單位稱為“米老鼠單位”(Mickey Mouse apartments)。

  更早前,小型公寓(studio apartments)也曾經受本地一些雅皮士所歡迎,但這種一開門就看到床的“套間”公寓,並不為一般人所接受。

  在加拿大求學時,我也住過“單身公寓宿舍”(bachelor apartments),這種除了廁所,就是一個沒有間隔的空間,既是房間也是客廳,廚房也是開放式。這是學校為初來乍到的外國學生所安排的宿舍。那時“單身公寓宿舍”在當地很普遍,卻是我對這種公寓的初體驗,對這種吃、睡、煮和活動都在一個廳裏的公寓概念很不習慣,覺得很有壓迫感。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與同學搬進離學校比較遠的Town House。

  想不到回來新加坡後,類似“單身公寓”的studio apartments(小型公寓)也開始有人投資。這裏指的是私人公寓而非當時也稱小型公寓的組屋區“老人公寓”。而早已在香港和日本東京非常普及的“鞋盒公寓”,則是近年才在本地流行起來,從剛開始覺得這個名稱帶有貶意,到現在人們普遍接受及“搶購”,這種巨大的轉變,也隻是短短的一兩年。人們心態的大改變,關鍵在於本地房價節節攀高,以致一些中產階級隻買得起這類總價在100萬元以下,甚至70至80萬元的小公寓來投資。

  如果沒有必要,你會以超過千元的尺價去投資一個麵積跟新加坡普通酒店客房差不多一樣大,但比標準型的三房式組屋(約700平方英尺)小的“鞋盒公寓”單位嗎?

鞋盒公寓熱賣是買家跟風造成

  鞋盒公寓熱賣,是買家跟風造成。購買鞋盒公寓者以本地人為主,他們也主要將單位作為投資用途,準備把單位租給外籍專業人士。然而,本地房地產的出租市場近期已顯露疲態,再加上未來外籍專業人士可能會減少,租屋市場的需求料將放緩,“鞋盒公寓”投資者的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

  根據官方的預測,在2012年底之前竣工的鞋盒公寓有4100個單位,比去年增加七成;在明年底之前竣工的則達到5400個單位,在2015年底之前竣工的更高達8200個。

  看來未來一兩年,鞋盒公寓將充斥本地市場,令人擔心的不僅是這些單位可能淪為“有價無市”的負資產,買家沒有租金收還不打緊,最糟糕的是他們可能還須倒貼分期付款,以致後悔莫及。還有一個隨時會爆發的問題,就是隨著更多鞋盒公寓的完工,買家對單位“貨不對辦”的投訴料會越來越多。已有買家投訴,拿到單位鑰匙時,才發現單位小得連單人床也無法擠入房門!

  但最令人擔心的是,“鞋盒公寓”一旦在市場泛濫,新加坡人的生活品質會不會被降低?真不希望在香港和東京出現的“火柴盒”生活在新加坡上演。而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新加坡接下來還需要這麽多鞋盒公寓存在嗎?市場上真有這種需求嗎?如果任由鞋盒公寓繼續湧進市場,本地房地產市場將會出現一個怎樣的景觀?

但最令人擔心的是,“鞋盒公寓”一旦在市場上泛濫,新加坡人的生活品質會不會被降低?真不希望在香港和東京出現的“火柴盒”生活在新加坡上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