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張保羅:人均居住空間越來越大

(2010-09-27 11:40:14) 下一個

 

  新加坡近年大量引入外來人口,坊間不時聽聞國人埋怨島國越來越擁擠,造成生活素質下降。一些國人甚至認為外國人推高了物價和房價,叫苦連天。

  外國工人和新移民流入,真的導致新加坡人錢不夠用,空間也不夠用嗎?

  新加坡統計局前局長、首席統計師張保羅博士認為情況恰恰相反——新加坡的空間絕對有足夠條件容納比現在“更多更多”的人口;而我國組屋區又確實需要更多人口,否則不但鄰裏商店的生意做不起,居民要轉售組屋時也找不到買主,而市區以外的地鐵站也可能因乘客不足而營運不了。

  加上本地生育率又萎靡不振,如果沒有外地人來壯大我們的消費市場和幫我們拚經濟,單靠本地人口實難以維持舒適的生活水平。

  張博士住過香港、新加坡和紐約,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自然也比較了這三個繁華大都市的居住環境和條件。他的結論還是:“新加坡最好!”

 

張保羅:人均居住空間越來越大 新加坡還可住更多人

(2010-02-07)

  張保羅博士(57歲)上周來新參加建屋發展局為慶祝成立50周年而舉辦的國際住屋大會。

  他在香港出生,在新加坡和美國受教育,早已成為新加坡公民,1991年至2004年擔任新加坡首席統計師,過後到紐約出任聯合國統計處處長。去年受委為中國國家統計局的高級顧問。

  香港、新加坡、紐約,他人生的大部分都在這三座高密度的城市裏度過。他非常享受高密度城市所提供的豐富且多元的服務,想要什麽都唾手可得。過慣了高密度城市的生活方式,他承認自己將很難適應低密度城市的生活。

  “比方說紐約,什麽都可以在那裏找到,要上哪兒做什麽也很方便。你隻要搭一趟電梯或開一扇門,就可以從一個熙熙攘攘的地方,去到你自己的私人空間。”

  再看香港。他指出雖然當地的發展不均衡,有些地區非常擁擠,但這也是有辦法適應的,例如人們可以選擇在周末避開繁忙的購物區。

  至於新加坡的優勢是基礎設施發展得非常完善,公共交通又四通八達,加上公共空間的擴大,使得更多人能舒適地在麵積不變的國度裏共處。

  “在城市設計、城市設施和提供高素質的城市居住環境這方麵,新加坡肯定是達到了世界水平。”

  張博士也認為本地的休閑設施非常充足,甚至遠遠超越紐約和香港。

  雖然我國人口從1986年至2007年增長了約200萬,但綠色覆蓋率不減反增,從占全國麵積的35.7%增至46.5%。而政府在去年四月宣布的永續發展藍圖裏還打算更進一步,在2020年之前把綠色空間增加900公頃,到了2030年將讓每1000人可享有0.8公頃的公園用地。

  另外,政府也計劃最遲在2020年將現有的長100公裏的公園連道延長三倍,達到360公裏。到了2020年也將開辟麵積達820公頃的蓄水池及長90公裏的水道,兩者在2030年將分別增至900公頃和100公裏,以作為消閑用途。因此,國人的休閑空間正在不斷擴大。

  他說:“當然紐約的優勢是有腹地,紐約市民若想到空曠的地方去透透氣,可開車到新澤西州、康乃狄格州或紐約郊區。但是新加坡也有腹地啊!國人不是經常去曼穀購物、去馬來西亞打高爾夫球或到峇淡島放輕鬆嗎?”

 

  記者問他難道不覺得新加坡的麵積隻有700平方公裏很小嗎?他答說:“這是綽綽有餘的。”

  以土地資源來說,他指出我國還未動用一些保留給住宅區的地段。而且新加坡還可向上發展,如大巴窯已建有40層高的組屋,另外也可向下發展。“在地下烏節路購物,應該會更涼快。”

  他認為市區裏還有很多空地可以建造大樓,而一些服務和活動也可外移到淡濱尼和裕廊等區域中心。

  國人常抱怨新加坡的空間越來越小,張博士卻認為空間是有的。他指出,幾十年前好幾代人擠在一間屋子的情況已不複在。現在每戶家庭的平均人數是3.5,而且還是包括女傭在內。而多代同堂的家庭隻占總人口的7%。

  建屋發展局的數據也顯示組屋的人均空間正逐漸增加,同其他城市相比也更為寬闊。

  調整住屋模式 讓外國人也住組屋

  新加坡自治後便開始努力在這片國土上耕耘。建屋局在1950年成立後,便馬不停蹄地增建組屋以解決屋荒問題,而市區重建局也每隔五年和十年更新發展規劃藍圖,為的是確保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去使用每一寸寶貴的土地資源。於是甘榜(鄉村地區)逐漸被組屋區取代,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古典建築物和現代高樓大廈並排,原本惡臭無比的新加坡河如今也為夜夜笙歌的娛樂場所增添情調。50年下來,我國城市麵貌已基本成型。那麽還有哪些方麵是需要調整的?

  張保羅博士上周在國際住屋大會上演講時,就圍繞著如何為新加坡的新人口麵貌作出相應的住屋規劃。他指出外國人的加入,將顯著改變新加坡未來的人口麵貌,但目前的住屋模式卻不能滿足新的需要。

  建屋局今年將興建第100萬間組屋。他認為本地的組屋供應基本上足夠,關鍵是如何作出調整,讓外國人也有組屋住。

  他指出在紐約,幾乎每一棟大樓都有出租單位,方便外地來的人“easy move in, easy move out”(搬進搬出都很容易),而對於一個與其他城市競爭的環球都會,新加坡若要吸引外國人來為經濟效勞,就應該提供更多元化的住屋選擇,減少他們找地方住的困難。

  “外國人在新加坡的住房選擇目前是兩個極端,不是很貴,就是像客工宿舍。不是所有的外地人都住得起Ritz-Carlton Residences等高尚公寓。”

  我國不隻要向外國富商招手,也吸引在服務業或專業領域工作的外地人。張博士認為應為這些月入三四千元的外地人提供中等價位的住房選擇,這至少可減少目前一些本地人以身試法,違規出租組屋給外國人的情況發生。

  他提議建屋局可把幾棟組屋出租給私人房地產公司,由它們去轉租給外國人,租金應比目前公寓的價位低,而承包項目的房地產公司也須承諾為組屋進行定期維修和保養。

  外國人撐起資產價值

  新加坡還不夠擁擠嗎?為什麽還需要外國人?在香港出生,早已成為新加坡公民的張保羅博士列出了幾個原因。

  首先,外國人支撐了轉售組屋市場,提高了國人資產的價值。

  他指出,在居者有其屋政策下,八成以上的國人是組屋屋主,而對許多人來說,組屋是他們一生中價值最高的資產。在幾乎人人都已有房子,而新婚夫婦也可向政府購買新組屋的情況下,如果不是有外國人進場購買轉售組屋,它恐怕沒有今天的價值。

  第二,外國人讓我們能繼續享受高密度生活方式的舒適與便利。

  對於新加坡這樣的彈丸小國,高密度是發展城市的唯一模式。但是,高密度的基礎設施需要很多人潮,才能取得經濟效益。例如地鐵是最適合高密度城市的公共交通選擇,但美國一些城市的市區以外地方卻因乘客量不足,而使地鐵公司陷入虧損,最終必須撤出某些地鐵站。當地居民因此無法享受搭乘地鐵進市區的方便。

  第三,外國人的人數和口味也使本地的消費市場更大也更加多元化,商家比以前更有理由帶進某種商品或服務,本地人的眼福和口福也就多了起來。

  “以前小販中心裏很少可以吃到中國的北方小吃,現在到處都在賣餃子、山東燒餅等。”

  第四,外國工人所賺取的收入,將透過政府的稅務政策,轉用來支撐人口老齡化的社會。

  張博士在1986年受委成立人口計劃小組(Populuation Planning Unit),以應對我國生育率不斷下降的問題。他幾年前說過按目前的老齡化速度,20年內本地的死亡人數將比新生嬰兒來得多。

  他解釋說,當本地人口無法達到自然替代的增長率時,外國人不但壯大了勞動隊伍,也讓我國的經濟增長不會因缺乏人力資源而被拖慢。當經濟增長時,政府也可透過分發“新新加坡股票等”計劃,把財富重新分配給新加坡人。

《聯合早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