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43)
2009 (241)
2010 (340)
2011 (216)
2012 (178)
2013 (76)
2016 (211)
2018 (46)
2019 (107)
2020 (204)
2021 (207)
2022 (115)
2023 (89)
2024 (267)
2025 (28)
平水真的有水平嗎?---介紹一篇介紹曆朝韻書的帖子
(以下正文摘自 天涯社區-天涯部落-詩聯雅座)
曆朝韻書大全,讓你了解到底用什麽韻更好!!
樓主:善取名第一人 時間:2016-11-04 14:44:24 點擊:119 回複:18
重要說明:
林燾(1921-2006),字左田,語言學家。福建省長樂縣人。1944年畢業於成都燕京大學國文係,後任教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任漢字現代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等。研究範圍涉及音韻、語音、語音與語法的關係及實驗語音學等。林燾先生曾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理事會顧問,自中國語言學會語音學分會成立起一直擔任該分會主任;1979年起擔任北京大學中文係《語言學論叢》主編,1989年至1993年任《世界漢語教學》代理主編。於2006年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曆朝韻書大全,讓你了解到底用什麽韻更好!!
最早的兩本韻書是:第一本是:三國時期李登的《聲類》;第二本是:晉代呂靜的《韻集》。
南北朝有多種韻書:周顒《四聲切韻》、沈約《四聲譜》、杜台卿《韻略》、周研《聲韻》、張諒《四聲韻林》、陽休之《韻略》等;
研究南北朝的詩,當參考南北朝的韻書及南北朝人所認可的字典。
隋文帝(公元601年),陸詞(陸法言》《切韻》正式成書。據唐人封演《聞見記》記載,《切韻》收有12158字,《切韻》分193韻;
研究隋朝的詩,當參考《切韻》和當時所認可的字典;
唐代唐中宗時期,唐代王仁煦在《切韻》基礎上,撰寫《刊謬補缺切韻》,簡稱“王韻”,收字18000左右,王韻主要有三個版本;
研究唐中宗時期的詩,當參考《王韻》,問題是哪些詩是唐中宗時期的詩,有人能精準考證出來嗎?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唐代的孫愐在《切韻》和《王韻》的基礎上,撰寫了《唐韻》,有開元本和天寶本;
研究開元、天寶年間的詩,當參考《唐韻》和當時所認可的字典;
寫唐詩或寫古詩,用《唐韻》比清朝人的平水韻更合適!
宋朝1008年完稿的韻書:宋真宗敕令陳彭年等重修《切韻》,改名《大宋重修廣韻》,通稱《廣韻》,收韻字26194個,《廣韻》是官韻;
《廣韻》麵市後,其它韻書逐漸失傳。清代人有時將《廣韻》叫做“唐韻”或“切韻”;《廣韻》分206韻。
至今,雖然可見到《切韻》殘卷和完整的《刊謬補缺切韻》抄本,依然把《廣韻》當作中古韻書的首要代表;
寫唐詩或寫古詩,用《廣韻》比清朝人的平水韻更合適!
宋朝還編了兩本韻書,一種是《禮部韻略》,官韻簡縮本,收常用字,注釋簡,利隨身帶和翻檢;另一是《集韻》,是《廣韻》擴充版。
所謂“平水韻”,並不是一部韻書的名稱,而是一種分韻係統!它起源於金代。
公元1229年,金朝的王文鬱編了一本韻書叫《平水新刊韻略》,分106韻,王文鬱曾經在平水做官,此書已經失傳。
公元1252年,劉淵編了一本《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分107韻,劉淵據說是平水人,此書已經失傳。
金代,金人張天錫撰有《草書韻會》分106韻,用王文鬱的係統;
宋末元初,宋末元初的陰時夫撰寫的《韻府群玉》分106韻,用王文鬱的係統;
南宋末年,南宋末年的黃公邵寫的《古今韻會》分107韻,用劉淵的係統;
元初,元初的熊忠寫的《古今韻會舉要》分107韻,用劉淵的係統;
明朝:明代把平水韻定為官韻,出現了同一係統的多版韻書,明人籠統地稱之為“詩韻”,以106韻為準。
清朝:清朝也以平水韻為官韻,清代的《佩文韻府》、《經籍纂詁》等工具書也按照平水韻來分類。
2016年,某些詩友理解的平水韻,實際指的是清代的《佩文詩韻》!與唐朝的《王韻》、《唐韻》及宋朝的《廣韻》還是有區別的!
如上的主要文字,源自林燾教授的《音韻學概要》,由《仙史最強音》的作者:雨後詩芽漲(雨後詩芽漲=善取名第一人)整理成文。
寫近體詩、寫古體詩等的六種選擇:
選擇一:繁體字+隋朝的切韻;
選擇二:繁體字+唐朝的王韻;
選擇三:繁體字+唐朝的唐韻;
選擇四:繁體字+宋朝的廣韻;
選擇五:繁體字+清朝的《佩文詩韻》;
選擇六:簡體字+中華新韻!
我推崇簡體字+中華新韻+普通話,現在是2016年!
用簡體字+清朝人的《佩文詩韻》(所謂的平水韻),不過是一個笑話!
音形意要統一,這是基本的原則!
1953年的《新華字典》第一版和2011年的《新華字典》的第11版,有些字的讀音都略有改變,何況是古代呢?古代的很多韻書、很多字典,也有很多版本的。
因此,不要談籠統的古音,要具體到某個版本的韻書或字典。
古代,多用反切來標注一個字的讀音。
有一門學問,叫《音韻學》,至少要買一本相關的書來學習,才能更懂古音和今音。
樓主 :善取名第一人 時間:2016-11-04 14:50:41
寫對聯、寫近體詩、寫古體詩等的六種選擇:
選擇一:繁體字+隋朝的切韻;
選擇二:繁體字+唐朝的王韻;
選擇三:繁體字+唐朝的唐韻;
選擇四:繁體字+宋朝的廣韻;
選擇五:繁體字+清朝的《佩文詩韻》;
選擇六:簡體字+中華新韻+《新華字典》11版
我推崇簡體字+中華新韻+普通話,現在是2016年!
用簡體字+清朝人的《佩文詩韻》(所謂的平水韻),不過是一個笑話!
音形意要統一,這是基本的原則!
1953年的《新華字典》第一版和2011年的《新華字典》的第11版,有些字的讀音都略有改變,何況是古代呢?古代的很多韻書、很多字典,也有很多版本的。
因此,不要談籠統的古音,要具體到某個版本的韻書或字典。
古代,多用反切來標注一個字的讀音。
有一門學問,叫《音韻學》,至少要買一本相關的書來學習,才能更懂古音和今音。
作者 :清溪觀魚 時間:2016-11-04 16:34:47
學新韻上手快,能講普通話就行!平水韻等古韻,入聲是個攔路虎,這條老虎吃了不少人!但要深入地讀懂古詩詞,學古韻很有幫助。建議先由新韻入手,對聲律認識較多,有一定駕馭能力時,再轉學古韻,就能寫出很多古香古色而又很有韻味的句子來。
樓主 :善取名第一人:
2016-11-13 11:06:53 評論
@清溪觀魚 音形意要統一,1953年的《新華字典》第一版和 2010年的《新華字典》第11版的 發音,都有所變化,何況是遙遠的古代。古代某一段時間的讀音是什麽情況,要精準到 某本 韻書 或 某本字典。
樓主 :善取名第一人 時間:2016-11-16 18:47:59
清朝人如何說話,都沒有資料保存下來。宋朝人如何說話,唐朝人如何讀的,更無人清楚了。
而且 唐朝的首都 是長安,自然長安話才是正宗,現在無人知道唐朝的長安話 是如何讀的了。
關鍵是 沒有人懂清朝人的語音體係啊,清朝人的 佩文韻府 或 佩文詩韻,誰會讀?還有活了 100多歲的懂佩文韻府 或 佩文詩韻的清朝北京人嗎?
而且以唐詩為尊,幹嘛要用清朝人的 韻書。
清朝的滿族人,長得更帥嗎?
寫詩以唐詩為尊,唐朝人用的韻書是 切韻、唐韻和王韻。
宋朝才有沒有流傳下來的 平水韻。
宋朝人用的是 廣韻 等。
好,你可以上當當網買一本 《《音韻學》的書籍,就知道了。《新華字典》第一版是1953年,第11版是2010年,僅僅40多年,有些字的讀音都有所改變,何況是若幹年前的 唐朝、宋朝等。
何況是若幹年前的唐朝、宋朝等。唐朝的印刷術還不發達,也沒有央視。
平仄籠統無用。真正的聲律美學,請百度搜:仙史最強音,看第29章,讓你更懂聲律美學,讓你懂得如何才是 念起來悠揚悅耳。
不要犯錯誤,仔細讀一樓,唐朝人隻用三種韻書:切韻、王韻和唐韻。廣韻是宋朝人的。李白、杜甫、李商隱,都沒有見過 廣韻。
音形意要盡量統一。2016年,自然是用《新華字典》第11版+普通話+中華新韻。你穿越到唐朝,隻能看到三本韻書:切韻、王韻和唐韻。
2016年,自然是用《新華字典》第11版+普通話+中華新韻+簡體字,這才是 原配。
樓主 :善取名第一人 時間:2017-12-05 11:46:47
音形義要統一,簡體字配中華新韻 再配新華字典最新版。繁體字再搭配清朝平水韻。金代平水韻,徹底失傳。宋朝平水韻也失傳了。今人說的平水韻實際是 清朝人的 佩文詩韻。
樓主 :善取名第一人 時間:2018-01-07 23:02:58
現在少數詩人死守的平水韻 ,不過是清朝人的 佩文韻府 或 佩文詩韻。葉嘉瑩為什麽鼓吹平水韻,因為葉嘉瑩就是滿族人,而且是加拿大國籍。
樓主 :善取名第一人 時間:2018-06-23 09:22:31
北京大學3142,夢溪筆談4132,心領神會1324,四種聲調全有的發音之美高於隻有兩種聲調的 風吹大樹1144,籠統無用的平仄是無法解釋的。
樓主 :善取名第一人 時間:2018-06-23 09:32:51
飛鳥落藤花13421,契合四聲喜全遞。
林幽小徑斜21342,今音讀,也契合四聲喜全遞。
這兩句的發音之美高於
44114,11441。
籠統無用的平仄是無法解釋的。
樓主 :善取名第一人 時間:2018-06-23 10:00:03
輕舟已過萬重山1134421,基於普通話讀,含了四種聲調。這句的發音之美高於隻有兩種聲調的 4411441等,籠統無用的平仄是無法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