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43)
2009 (241)
2010 (340)
2011 (216)
2012 (178)
2013 (76)
2016 (211)
2018 (46)
2019 (107)
2020 (204)
2021 (207)
2022 (115)
2023 (89)
2024 (267)
2025 (28)
夜恭,偶見下麵有胡扯者再次胡扯。貼此以示正聽。。。
天涯論壇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涉嫌代筆
樓主:LGY189 時間:2016-04-28 10:00:00
《蝶戀花.答李淑一》是毛詩詞中的名篇。文中寫到:“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這麽一首感情真摯、膾炙人口的詩篇,有人發現“出韻”。
詞牌有嚴格的格律,對押韻要求尤其嚴格。《答》中,“柳、九、有、酒、”屬於《詞林正韻》第十二部“上聲二十五有”,“袖”屬於第十二部“去聲二十六宥”,它們是可以“通押”的。“舞、虎、雨”屬於第四部,和前麵顯然不在一個韻部。
古詩詞有一種押韻方式,叫通押。方言的讀音、鄰近的韻部等,會被借來押韻。比如現在的en和eng,不同韻,但在古代偶爾也會拿來押韻。蘇曼殊《步元韻敬答雲上人三首》:“舊遊如夢劫前塵,寂寞南州負此生。多謝素書珍重意,憐儂憔悴不如人。”
胡適認為毛這首詞不符格律。為此,他專門請教了方言專家趙元任,請教《答》中用韻,是否可以通押。趙元任認為,至少在長沙方言中,它們是不可通押的。《蝶戀花》詞牌,本身是不轉韻的;《答李淑一》用韻,又不可通押。於是學術界一致認定,毛《答李淑一》不符格律。
其實這首詞中,所涉問題遠不止這些。中華文化和道德,幾乎在這裏全線淪陷。
我們來看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滕王閣序》:“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初唐四傑是格律詩的奠基者。王勃這首詩,和《蝶戀花.答李淑一》的押韻方式,如出一轍。難道u和ou,在古代是可以通押的?當然不是。
我們來看明代文壇領袖王士貞給《本草綱目》作序後,戲贈李時珍的詩:“李叟維梢直塘樹,便睹仙真跨龍去。卻出青囊肘後書,似求元宴先生序。華陽真逸欲臨仙,誤注本草遲十年。何如但付賢郎舄,羊角橫搏上九天。”照此推理,難道u,ou,an等都可通押?那麽繼續尋找,最後的情況是,所有韻部都可通押,這當然是荒唐的。初唐四傑是格律詩的奠基者;王士貞是明代文壇領袖,主張“詩必盛唐”。他們對用韻的要求,是非常嚴苛的。
所有事情,都會有特例。這裏,涉及到詩歌押韻的一個特例:轉韻,也叫換韻。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等,轉韻的詩歌是非常多的。
前麵說的是詩的情況,再來看看詞的轉韻。詞作高手,偶爾會用韻的轉換,來表達感情和意境的轉換。
來看蘇軾的《菩薩蠻.七夕》:“鳳回仙馭雲開扇,更闌月墜星河轉。枕上夢魂驚,曉簷疏雨零。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再看溫庭筠名篇《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蘇軾和溫庭筠,他們都用韻轉的方式,很好的表達了意轉。
詞的轉韻,一般會出現一個“提示詞”,如終、卻、忽、況是、不似等,比如前麵所述蘇軾“終不羨人間”的“終”字。
《蝶戀花.贈李淑一》中,轉韻提示詞稍稍延後,用了一個“忽報人間曾伏虎”的“忽”字。“忽”字一出,前麵還是兒女情長,後麵已是江湖烽火。這和黃庭堅《次韻趙文儀》有些類似。黃詞:“師翁才刃,曾陷文場貔虎陣。誰敢當哉,況是焚舟決勝來。”也有不提示的,比如溫庭筠的那首。
前麵那幾首還不夠有名,那麽來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詞幾乎是《答李淑一》的翻版。最後從“一片神鴉社鼓”,啪的轉到“尚能飯否”。“憑誰問”一問,韻轉的同時,意境“驀然回首”。
詞的轉韻,雖然鮮見,但找出二位數,並不是難事。可見,毛澤東的《蝶戀花.贈李淑一》,在押韻上熟練運用了“轉韻”的方法,用“韻轉”很好的表達了“意轉”,符合詩詞創作的一般規律。這種方法,有多位名家的詞作可以借鑒,完全符合詩詞格律,完全符合詩詞創作的一般規律。胡適和趙元任等,都背著文化“大家”的身份,對中華文化的掌握,卻如此欠缺,讓人悲歎。
但事情到這裏並沒有完。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的《毛澤東詩詞集》有注:“[舞、虎、雨]這三個韻腳字跟上文的‘柳、九、有、酒、袖’不同韻。作者自注:‘上下兩韻,不可改,隻得仍之。’”這個“作者自注”,簡直是畫蛇添足。這條自注,有可能是出版社編輯沒有看出這首詞的精妙之處,洗地洗出馬腳。但如果的確出自“作者”之手,問題就更嚴重了。“作者”居然把全篇最精妙之處,當成了“敗筆”!也就是說,這首詞涉嫌有人代筆。代筆者以為署名者懂,沒有多說;而署名者居然不懂,鬧出笑話!
查了一下,“上下兩韻,不可改,隻得仍之”這句話,出自“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時十時”,毛在文物出版社《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上的批示。目前未知,這條“自注”,到底出自何人之手。真相到底如何,還要關注一些史料的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