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如河豚

愛如河豚,小心中毒。
正文

從漢城到首爾—民族自尊之老調重彈

(2009-05-22 10:32:57) 下一個

從漢城到首爾—民族自尊之老調重彈

民族自尊?不過就是個詞吧。再說這也是個老話題,沒有多少新意。但本魚覺得還是值得一提,尤其是從鄰居韓國的大韓民族焦躁的衝動中看出到這個詞的重要性。

韓國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字:小。沒有貶低的意思,提到韓國人們多會想到便宜比不過吉林,熱鬧比不過大連,內涵比不過北京。可就這人口隻相當於中國一個市,麵積比浙江省還小的南韓敢於自稱為大韓在 2005 年 1 月通過現在的總統當時的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宣布把首都 SEOUL 的中文譯名從漢城改成首爾,國人莫不錯愕。且不說更改的成本,一個渴望強盛的民族,讓人豁然一亮。

漢城最早因位於漢江之北而被稱為“漢陽”,直到 14 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才被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一度被改稱為“京城”。 1945 年朝鮮半島光複後,又采用朝鮮語裏的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 SEOUL ”作為首都名,語意為“首都”,語音為“首爾”,但中文譯名仍然為“漢城”。

轉眼間這曆史悠久的“漢城”硬是被換成了“首爾”。為什麽要改呢?終其原因,裏麵蘊含的韓國民族自尊不可謂說不深刻。

作為中華文化分支的朝鮮民族使用中國漢字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可是朝鮮人並不甘心做中國的附庸國。直到五百年前,崇尚獨立的朝鮮世宗才創立自己的韓文字母訓民正音,以示和中華文化的區別。一時出現三種文法並存:全部中文的“純漢字 ” ,用漢字拚寫朝鮮語言的“吏讀文字”和朝鮮拚音文字“諺文”。盡管如此,由於韓文是以漢文為母體發展出來的,朝鮮人仍脫不了對漢文化的依賴。而隨著中國的衰落,朝鮮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使用朝鮮拚音文字。後又因朝鮮人民族自尊心作祟,漢字在朝鮮文化中的地位幾番上下,現代中文在韓國文化的地位已經淪為“諺文“。

縱觀漢字在朝鮮文化中地位的沉浮,標杆著朝鮮人民族自尊的從覺醒到覺察,從覺察到覺悟的過程。正因為清楚自己附屬於人,心裏才要擺脫。正因為明了自己國土的小,心裏才要做大。小的是地理局限,大的是民族自尊。明明是彈丸小國,國名前就是要加一個“大”。仿佛這樣才會讓這個小國每天都能滿懷自信地睡著,第二天又能滿懷自豪地醒來,而且在每每稱呼國家名字的時候都能振奮一把,民族凝聚力油然而生。正因為這些民族認同感的加強,轉化為無窮的精神財富,進而促進整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麵強勢發展,得以在世界競爭的夾縫中生存下去。

相比之下,曾經長期處於優越的中華民族的自尊在曆史長河中的近代經曆過一段黑暗時期的挫折,幾乎遺失殆盡。所幸我們抓住了發展機遇,扔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擺脫了被奴役,被掠奪,被殖民統治的命運,中華民族迎來了又一個自立自強自信有能力為全人類做些貢獻的盛世。可泱泱世界中心中央之國的中國的國名英文譯作長期以來卻被當成一碰就破的瓷器,我們現在是不是應該把國名的英文譯名更改為“ ZHONGGUO ”來彰顯國富民強的大國情懷呢?

套用哲人說:別人怎麽看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這才是自尊。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個話題也就成了無稽之談。為什麽要在乎別人怎麽稱呼你呢?搞錯沒有?人家都叫了你幾百年瓷器了,你自己也默認了,為什麽還要改呢?是的,要改。也許你不在意,可我很在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