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冒險故事裏,主人公經曆了千般驚嚇困苦征戰之後,塵埃落定,是大功告成之後的晴空萬裏、月華如水。從此,隻有回顧的安寧和愉悅。
我父母的情況呢?是也不是。
一方麵,兒女確實不需要他們操心了。經濟上我們給他們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且對他們百般關懷,他們非常的滿足、驕傲。但另一方麵,他們日漸衰老,兒女不在身邊,照顧就沒法那麽到位。反而是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留在本鄉本土的同齡人,能夠給予父母每日的就近照顧。對此,我們兄妹們心裏都有一份內疚。
2013年,爸爸第一次做了一次大手術。大哥在城裏的大醫院裏安排好一切,我趕回去陪伴了近三個星期。我習慣了加國醫院裏對住院病人的大包大攬全程照顧,回國後發現家屬的工作多著呢。找了護工,解決了好大一部分問題,但仍需要時時幫忙。我第一次體驗到了對父母健康的焦慮,和在旁邊照料時,心裏的安慰和值得。可是我隻能匆匆而來,匆匆而去。
爸爸出院那天,大哥和我把父母送回家,我當日下午隨大哥的車返回城裏趕第二天的飛機。已是春節將近,家裏卻是冷鍋冷灶,年貨一概沒有置辦。爸爸還很虛弱,而媽媽照顧爸爸和自己的能力已大為減弱了。我們離開時,心裏直覺得不忍。後來聽爸爸說他幾天後去集上買年貨,弱得走不回來。後來就學會打車了。
父母的身體越來越弱了。那個疾步健行的爸爸,代之以慢慢地走路,落在我們後頭。他已放棄種莊稼了,隻種一些菜蔬。我驚訝的是,爸爸那麽聰明的一個人,接受現代科技的能力卻那麽弱,一個手機就玩不轉,也不如以前那麽有條理了。而媽媽呢,是另外的問題 - 腦力大為減弱,記憶力極差。無論我們怎麽勸說,她花起錢來依舊心疼。他們生病時,身邊急需人手跑前跑後,而人手,是現在他們最缺的。還有一些事兒是錢無法解決的。我們所希望的,他們能瀟灑地享受一回不被錢所困的富足怡然的老年生活,隻能部分實現。
大哥是最能幹也最有擔當的,對他們的衣食住行考慮得無微不至。 爸爸住院,他跑前忙後,有時焦慮緊張得以至於失眠。爸爸在地區醫院住院時,大哥很感慨,別人家的父母,都有兒女一撥一撥地來探望,而我們的父母呢,冷冷清清。這是培養出幾個得意兒女的結果嗎?
我把大哥的原話傳達給媽媽,媽媽竟然堅決回應:“當父母的能那麽自私嗎?孩子有出息,才會在外邊”。我知道這是他們的真心。
但媽媽的心理我是最了解的。她不經意透露的話,一下子就反映出她的矛盾心理。她談論某人的生活時,會說:“人家不是有兩個閨女在跟前嗎?”有個女兒在身邊,似乎不言而喻了,裏麵包含著所有一個女孩的溫柔貼心細致的關懷,和父母篤定安寧的心態。而我這個小棉襖,猶如冬日的陽光,溫暖卻太稀薄,鞭長莫及。媽媽還說大哥每次回家,她心裏能亮堂半天。
大哥也感慨:我們全家天各一方,孤單單的,失去了彼此的照應和親人相聚的溫暖。我們當初的選擇,到底值不值當?
但對於我們父母來說,並不以為然。他們念念說道的,就是自己的兒女有多出色。大兒子的能幹、二兒子的好脾氣、女兒的貼心,當然,還有對他們的一片孝心,這也是他們幸福感的最大的源泉。尤其和他們認識的鄉鄰比,我們的學業、職業、對父母的好,都是人人豎大拇指的。對於他們自己的付出,他們覺得誰 家當父母的,不是全心全意地為孩子?
我的故事該收尾了。回顧三四十年前,全家怎樣立誌,之後一路的奮鬥,常有幸運之慨歎: 有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家庭。雖然生於寒微,我們有的是愛的富足和勇氣!我們終於走出了那個鄉村的局限,過上了不錯的生活。而這一路的風雨曆練,也成就了我們的品行和視野。
我們兄妹們自己做了父母,格外明白老話裏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同時也體會了做父母的不易。要愛,要很多很多的愛,還有犧牲;光愛也還不夠,要有理性和認知,要懂得愛的藝術;懂得還不夠,要耐心,無條件地接納和包容。知易行難啊!
見過風度翩翩的人物,見過學識豐富的智者,都經常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糾結、走彎路、撞南牆。但是我的父母,卻做得這麽出色,這是我最佩服他們的地方,也激發我探究的興趣。寫此文的初衷,由此而發。寫的過程,心有所觸,有時忍不住有淚溢出。還有,自己年齡漸長,所謂的事業雄心漸淡之後,開始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家庭和愛。無論是做一個家庭婦女還是職業女性,能經營出一個溫暖融融的家,能培養出品行端正能幹的孩子,這才是人生首要價值,也是最可老來引以欣慰的。因為這種認識,更覺得我們全家的故事頗有傳奇色彩。
誰知道在每一個傳奇故事的背後,是怎樣的日複一日的辛苦,更重要的,歲歲年年的愛的給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