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人生

這裏是《常青人生》論壇的文庫
正文

也說說我的小學 -- by 來自大涼山

(2008-11-19 11:36:44) 下一個
我的小學可能是北京最古老的小學了, 她的前身是明朝永樂年間的順天府學,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曆史了,現在的名字叫府學胡同小學。
學校的大門,禮堂,教室,辦公室大都是古代風格的建築,伴隨著不時傳出的琅琅讀書聲,更使校園增添了幾分學苑的肅穆和書卷氣。
在校園中一個獨立的院落裏,還有一個文天祥祠。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朽詩句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曾被囚禁在這裏達三年之久,然後引頸高歌,英勇就義。到了明朝,當年囚禁他的小院就成了後人祭祀他的祠堂,裏麵存放著他的生平資料以及各種文物。這個祠堂在文革時被推倒了,我上學時那裏隻是一片平地,現在的祠堂是前幾年依過去的樣子重建的。

府學胡同小學是北京市的一所重點小學,我還記得,我們是最先開展早自習的學校,同學們每天早上7:25 就要到校,先上半個小時的自習課,然後才開始正式的學習,除此之外,還有每周二至三次的晚自習,晚飯後要回到學校,一直學習到9:00。另外學校裏有很多的課外活動,不同的興趣小組,有老師輔導,和社會掛鉤,由學校組織到外麵去參觀,或把校外的人士請進來辦講座,作活動小組的顧問。還有就是學校對外交流比較多,常有外國,外省市的教育界人士來參觀,經常有國外的小學生來 校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這樣辦學的效果是一方麵同學們學習時間比較集中,相對強度比較大,所以基礎知識更紮實,而另一方麵是通過課外的這些活動,又拓寬了知識麵,掌握了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而通過對外交流,是同學的眼界也更開闊,與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上學的時候算是個好學生吧,可能因為我的啟蒙教育開始得比較早,從四歲起在姥爺家就請了家庭教師給我和幾個表兄弟姐妹教漢語和算術,所以上小學後一直在班裏是學習最好的,也頗得班主任老師的青睞,開始幾年一直是當班長。不過後來我進了校隊,然後又進了體校,在班裏的時間越來越少,最後發展到每天隻有半天上課,午飯後休息一下就去體校訓練了。班主任覺得我很多班裏的活動都不能參加,於是也把我的班長給拿了下來,換成別人,那時我還真有些怨恨這個老師呢,其實她一直是很照顧我的。

從學校到體校,開始是出胡同口,過馬路,坐一站104或108到寬街,然後再坐三站13路就到了。後來發現這樣還不如走去快,於是改成從棉花胡同,北鑼鼓巷穿過去,不過二十分鍾左右的路程。每天都是從中央戲劇學院的門口過,常看到一些帥哥美女出入,可惜那時既沒有追星意識又孤陋寡聞,認不出誰是誰,不然也上去套個近乎,討個簽名,混個合影,今天也可以拿出來顯擺顯擺了。

小學畢業時,班上有不少同學都考上了隻有兩個胡同之隔的市重點中學,五中,而我由於要回到西城區和父母住到一起(這之前是住在爺爺奶奶家),所以選擇了離父母家近一些的八中,從此離開了在那裏五年的府學胡同小學(我是二年級時進的校)。
前年回國時,曾經到了小學的門口,因為是寒假期間,學校大門緊閉,看不到裏麵,我想貿然進去也隻會給值班看門的人添麻煩,一定會被拒絕,所以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當年的那些老師,可能一些年輕的和中年的都還在,幾個老教師應該都已經退休了,當年的同學,也都沒有了聯係,有趣的是,在五中的校友錄上,看到了好幾個熟悉的名字,有小學時同班的,也有同年級的。等下次回國時,再回學校看看吧。

附上一張從網上搜來的學校大門照片,是不是古色古香的?

  


來源: 來自大涼山08-09-0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