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歲月留痕 3. 一生執著於教育救國的爺爺劉同

(2020-07-21 09:23:32) 下一個

 

劉同與太原平民中學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2018年6月11日消息 :海峽兩岸平民中學校史研討會舉行。5月28日,由國台辦九州文化傳播中心主辦的兩岸平民中學校史研討會暨大型紀錄片《百年承諾》拍攝啟動儀式在山西太原舉行。

海峽兩岸平民中學校史研討會在太原舉行

太原平民中學牽動著兩岸四所學校的血脈,那麽它是個什麽樣的學校呢? 平中建有一個“平民中學校史館”,分為:“五四先鋒 太原辦學”“八處遷徙 四度複校”“六育並舉 尤重愛國”“平中驕子 名標青史”“兩岸同心 老校重生” 等七個部分。可惜我沒有去看過,本文平中部分隻是就我所知,圍繞著我爺爺劉同與平中的史料而寫。

 

      

  太原平民中學校徽

太原私立平民中學創辦於1922年4月3日,是由62位山西籍畢業和在校的國立北京大學進步青年學子,每人捐一塊銀元,在北京大學禮堂召開發起人大會成立的。同年6月18日,在太原純陽宮第二次董事會上,推舉趙光庭為校長,五名校務委員,我爺爺劉同(北大物理係畢業)為訓育員。秉承北大“科學民主,兼容並包”精神,做”五四”先鋒,回鄉辦學,教育救國。平中的創建者們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鋒人物,他們秉承北大精神,用全新的理念辦學,主張民主自由,倡導新思想,傳授新文化,提倡新作風,首開男女同校之新風尚。任課老師都是北大清華北師大畢業,立足平民教育,德才並重,尤重愛國,六育並舉,文體兼長。平中一經誕生便迅速成為享譽三晉的著名私立中學,培育出了一批批優秀學子,平中學子遍布海峽兩岸,海內外。據穆文瑛攥稿的“教育救國 百年情懷”記載,1933年全省會考,平中的兩名學生包攬第一、二名。 1934年,平中十一人報考北師大全部被錄取。1935年,高三班楊XX等二十四人集體赴北京報考北京大學除一人因病缺考外,全部被錄取。1937年常XX高考全省第一名。平中以一流的師資、淳樸的校風、卓著的成績,成為三晉大地久負盛名的一所私立中學。

1937年抗戰爆發,太原平民中學的命運隨著國家民族的命運而沉浮。學校被迫先後遷址徐溝、臨汾、運城、西安。1940年暑期在陝南漢中複校,1947年4月於北京創辦大成中學; 1959年8月由部分原平中校董會成員於台北縣複校,直到1995年1月太原第44中學更名太原平民中學。平中隨著國運一路輾轉,四度複校,走過坎坷而輝煌的興學之路,一路留存厚重的教育實踐和優質教育的根基,即將迎來建校100周年。翻開平中從1922年創辦到抗戰逃難在山西初創的16年,其教育救國,優質辦學的曆史,尤其是抗戰期間的流離遷校,讓昔日的平中師生永難忘懷!

      1937年平中學生高中畢業紀念冊—永不分別的我們

盧溝橋事變前,我曾祖父一家就住在太原平中旁邊,家裏兩代7個人都畢業於平中:四爺爺劉D(後入北平大學工學院),伯父建X(後入北師大化學係),父親(後入北平大學工學院),三姑建星(37年畢業,抗戰為國捐軀),五爺爺劉Y(後入西北大學數學係),四姑建D(後入貴陽醫學院),五姑建W(後入複旦大學經濟係)。平中校歌歌詞由在平中教國文的曾祖父劉文炳撰寫,洋溢著愛國主義情懷。三姑建星和常XX1934年在天津的第18屆華北運動會及1935年在上海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 曾奪得兩屆女網全國團體冠軍。爺爺作為平中的創建人之一,1937年的代理校長,帶領平中師生向大西北避難。可見,我家前輩與太原平民中學的深厚淵源。

平民中學初建時期訓育員,1937年代理校長 劉同

太原即將淪陷前夕,為了躲避敵機轟炸,作為平中主心骨的爺爺決定把平中遷到自己老家徐溝城內城隍廟等處,堅持於9月1日繼續開學上課。當時物理課教師因戰亂未到,特殊情況下,就由當時是北平大學工學院電機學三年級學生的我父親教高三物理,加上曾祖父教國文,於是有了我家祖孫三代同時執教於平民中學之佳話。

習仲勳夫人齊心在去延安之前,在平中也有過一段短暫的經曆。據“齊心:憶我在太行抗日前線抗大的戰鬥生活”描述:  “到了太原,我和姐姐(注:齊韞,後改名齊雲)暫住在阮學文家,當時日軍正不斷轟炸太原,我們不得不天天跑著躲警報。 中秋節之後,姐姐得知她初中母校山西平民中學已疏散轉移到徐溝縣,我倆即去了該校繼續讀書。大約過了兩個月,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 顯然,那正是我爺爺帶領平中逃出太原, 遷到老家徐溝的第一站。在平中逃難途中,時有師生脫離學校回自己老家去的,沒想到齊心姐妹二人卻在此時加入了避難中的平中。平中還是齊雲的初中母校。

在徐溝隻上了兩個月課,太原即將淪陷已成定局,爺爺決定帶領留在徐溝的平中願意跟他外逃的師生繼續向臨汾逃難。時局多變之秋,齊心姐妹任長治縣縣長的父親派人把她們接去了長治,離開了平中而沒有隨校南下。此時,火車已斷,爺爺在老家寧家營雇了幾輛大車拖行李及教學用品,師生不分男女則步行向南進發。沿途國民黨敗兵甚多,秩序混亂,大車及驢馬均被搶走,幸好車夫無恙,都回到了家。1977年五爺爺回老家,村裏有人還對他提起當年爺爺借他家大車的事。

從徐溝往南過韓侯嶺時沒有了大車,隻能輕裝前進,丟棄了一些物品,曾祖父的“徐溝縣誌”手稿及一箱必需保留的參考資料,由爺爺及幾位學生背在身上過了山。十一月,從臨汾繼續南遷到運城,然後由風陵渡乘木船過黃河到潼關,於1938年初到達陝西西安。在那炮火連天,槍林彈雨,金戈鐵馬的年代,平中師生一路曆盡千難萬險,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十分辛苦。爺爺作為一校之長,更是跑前跑後,照顧老弱,事無巨細,親曆親為,備極艱辛。路越走越遠,然而平中人卻將教育的種子播撒向了西北大地,激勵著無數仁人誌士抗日救國。爺爺帶領平中師生到達西安後,安頓好師生們的食宿,才趕去雞公山與其他家人見麵,爺爺一路逃難蓄下的長發和一身的虱子,讓家人不禁心痛流淚。

1991年,平民中學在太原開校友會,當時隨爺爺撤退的一些同學提起當年之事都極為感慨,這些學生後來都到了位於甘肅天水的國立五中,又升入大學深造,後都成了專業人才,在國家建設中起了重要作用,回憶至此,他們都萬分感激爺爺。校友會上,五爺爺、四姑、五姑聽著這些也為爺爺為傳承平中的“血脈基因”,為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而高興。

讓我們來看一段YouTube: 山西太原平民中學 百年校史

 

劉同在天水國立五中

1938年3月,國民政府為了收容安頓從戰區和淪陷區逃出來的師生,在陳立夫主持下,全國大後方分片成立了22所國立中學,著名教育家查良釗先生在西安設立辦事處,代表教育部在西安辦理戰區青年的救濟工作,籌組設在甘肅天水的國立中學,收容了中學師生1700餘人。4月初,籌備組組織師生從西安啟程去天水,經虢鎮,過鳳翔,到汧陽,越關山,一路徒步,東部淪陷區大批流亡師生西進到達天水。

天水國立第五中學校本部設在天水道教聖地玉泉觀,另設甘穀、秦安、禮縣三個分校,師生1700餘人。5月1日開學,爺爺因是平中代理校長,被聘為國立五中校務委員。我家五爺爺、四姑、五姑三人進五中上學,學校供給免費住宿、夥食和校服。五中師生遠離故土,國難當頭時,同舟共濟,教風、學風甚佳。學餘暇時上街宣傳、演出,極為活躍。校園集會、講演、讀書會活動,頻頻舉行。五中立足甘肅,一方麵教書育人,教授科學知識,努力培養國家棟梁人才,另一方麵把部分教師組織成教師服務團在西部地區積極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爺爺被任命為甘穀縣教師服務團團長。

教師甘肅服務團團歌歌詞是這樣的:

“想我同誌,施教四方,白山黑水,黃河長江,領導青年,掃除文盲,發揚我國光。可恨倭寇猖撅,烽火燃遍故鄉。關山重重,涓水湯湯,我們同誌輾轉來至後方,隻知奮鬥,沒有悲傷,精誠團結,集中力量,自力更生,甘苦共嚐,一切為救亡。教育責任,永記勿忘,工作生活,教學相長,喚醒民眾,發憤圖強,複興我家幫。” 可見當年五中師生“教師殫思極慮,學生奮發報國”(碑文)之意誌和氣概。

曾在國立五中就讀過的師生,無論是來自淪陷區或西北地區,都念念不忘母校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在那個民族危亡的年代,十幾歲的孩子們流離失所、衣食無著,是國民政府收容挽救了他們,還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全部免費的衣、食、住、學,讓他們度過了那最艱難的時刻。原就讀於國立五中的校友,在今玉泉觀入口旁的天靖山岱廟腳下,立“國立第五中學紀念碑(1938.5.1——1946.6.30)”一塊,紀念碑正麵介紹了國立五中創辦的曆史原由、經曆,以及在天水辦學期間的事績。背麵右側碑文如下:

一九三七年,蘆溝起烽煙。平津寧滬失,半壁河山陷。

人民遭塗炭,全民齊抗戰。晉冀豫師生,負芨聚西安。

校長查良釗,親率度關山。輾轉行千裏,分批抵隴南。

總校設天靖,國立五中建。本部在玉泉,分校設三縣。

甘穀大象山,孔廟大成殿。秦安泰山廟,禮縣北後牌。

原本是廟宇,權且作杏壇。三八年五一,開班續歌弦。

樹林作課堂,馬紮是夥伴。共讀油燈下,席地抵足眠。

師長椿萱愛,同窗棠棣賢。相濡以沫存,痛癢切膚關。

八年堪短暫,育才逾一千。抗戰得勝利,天南地北還。

遍布海內外,為國做貢獻。卓有成就者,要以百位算。

隴渭父老恩,切切心中念。白發耄耋年,日夜思玉泉。

往事憶猶新,友誼願永綿。寄望後來者,奮發更向前。

        國立第五中學紀念碑

爺爺在帶領平中師生從太原到甘肅天水的逃難遷校過程中,一路為平中師生操勞。到了天水,又為國立五中在西部地區堅持後方教學,帶領教師服務團東奔西跑宣傳抗日救國。終於操勞過度,嘔心瀝血,積勞成疾,腎髒嚴重受損。最讓爺爺遺憾的是因重病纏身,無法去參加平中1940年暑期在陝西城固的複校。在當時西北地區的生活環境和醫療條件下,爺爺不幸於1942年在天水病逝,享年僅僅50歲。

悠悠歲月,時過境遷,昔日太原平民中學和天水國立五中那些書聲琅琅的校園教室已經成為了曆史。在從敵占區逃往大後方跋山涉水的徒步遷涉中,在大西北廣袤的黃土地上,有那麽一批滿腔熱血的仁人誌士,堅守教育救國的愛國信念,致力於平凡而又光榮的教育事業,書寫了一段不可磨滅的篇章。

謹以此文紀念為太原平民中學和天水國立五中勵盡心血,死而後已的爺爺劉同。

謝謝到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