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也贊一贊中國政府-BYD做政府生意
(2011-07-01 14:40:15)
下一個
自有品牌與技術才是中國真正的強大,我看好BYD很久了,最近也買了它的股票,期待哪一天能在美國買上她的電動車。支持國貨!而不是天天滿嘴跑火車的廉價:“我愛國!我真的很愛耶!”
——————————————————
比亞迪流血回A股雙重邏輯:越借越有錢 做政府生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30日 11:00 南方周末
比亞迪流血回A股雙重邏輯:越借越有錢做政府生意
點擊查看最新行情
深圳比亞迪(28.00,2.55,10.02%)坪山工廠裏,剛畢業不久的年輕員工。他們工作的研發中心,叫做“六角大樓”。 (CFP/圖)
三年上百億元的“圈地造廠”,既製造了比亞迪的造車奇跡,也支撐著源源不斷的銀行融資。但現金流的蹦極,敲響了資金鏈的警鍾。
下一步,崛起於市場的比亞迪將要轉向成從政府手中找錢。作為一家非國有企業,A股上市公司的身份遠比外資企業更令人放心。
2011年6月30日,比亞迪在A股上市交易。
不過,這次曆時三年、努力三次方有結果的回歸,被外界評價為“流血上市”——6天上市詢價後,比亞迪將上市發行價格大幅下調至每股18元,從而使公司預期募集的資金降為14.22億元,比原先少了7.7億。
據上市保薦商瑞銀證券內部人士透露,路演結束時瑞銀證券提出的定價建議是22元。但董事長王傳福(專欄)表示,“要讓價,而且不是讓1元、2元”。
王的這一表態被外界普遍解讀為比亞迪缺錢,在業務增長乏力和巨大的融資壓力下,比亞迪再也等不起了。此前,比亞迪曾於2008年、2009年兩度動念回歸A股,但分別因為金融危機、西安項目違規用地被國土部公告而作罷。
比亞迪到底有多缺錢?
上市報告公布的財務數據揭開了這個秘密:2008-2010年間,從反映企業經營實況的現金流量來看,這三年的數據分別為18億、120億、31億,其間的波幅可謂“驚心動魄”。
不過,從另外兩個指標來看,卻是另一番景象: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看起來依然正常增長,資產負債率卻更為奇怪——當投資和借貸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增長之際,比亞迪的資產負債率卻從2008年的80%降至2010年的60%,似乎公司“越借越有錢”了。
這裏麵藏著什麽秘密?與比亞迪上市有怎樣的關係?又如何牽涉到這家明星公司的未來戰略?
王傳福少年失怙,嚐盡艱辛,性格內向而執拗。
比亞迪牌“過山車”
500台車是什麽概念?比迄今為止比亞迪賣出去的所有新能源車還多。
讓比亞迪業績坐上過山車的,正是其利潤支柱——傳統汽車。
這個夏天,常年泡在實驗室裏的王傳福開始每天出現在深圳市民的身邊:
隨著大運會的臨近,一批公益廣告悄悄進入深圳有線電視的各類娛樂節目之中。其中的一個廣告裏,一位戴著眼鏡的中年男人與其他乘客一起在站台上等車、上大巴——屏幕上提示說,“創造財富,節約資源,都是在為社會做貢獻”。
等車的男子,就是2009年胡潤中國百富榜“中國首富”王傳福。而他跨上的那輛大巴,則是比亞迪將為大運會提供的200台電動大巴之一。
比亞迪是大運會的官方指定用車供應商,除了大巴,還將提供300台電動出租車。
這500台車是什麽概念?比迄今為止比亞迪賣出去的所有新能源車還多。
比亞迪早在2008年底便推出了電動汽車,但其2011年6月17日發布的招股說明書公布說,兩款新能源車總計售出418輛(其中F3DM賣出365輛,其後推出的純電動汽車E6賣出53輛),銷售收入為4282萬元。
這意味著,盡管一直在努力打造新能源車先行者的形象,但目前的財務報表所描繪的比亞迪,壓根就不是一家新能源車公司。
它的利潤支柱,是傳統的汽車業務。
2003年,電池生產商比亞迪收購陝西秦川汽車77%的股權,開始造車。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收購之前,無論是公司高管,還是將比亞迪帶到香港上市的瑞銀亞洲區主席蔡洪平(專欄),幾乎一致強烈反對;收購之後,憤怒的基金經理們一天之內將比亞迪股價從20港元打到10港元。
但是王傳福對此無比堅定。他少年失怙,嚐盡艱辛,性格內向而執拗。
2007年,王傳福甚至放言說汽車業務要做“兩個第一”——“2015年要成為中國第一、2025年全球第一”。
隨後兩年,比亞迪汽車的發展之迅猛令業界目瞪口呆——2008年在全球陷入金融風暴動蕩之時,比亞迪汽車保持了80%高增長,而在2009年,它再度創下140%的增長奇跡。汽車業務的銷售收入一躍而占比亞迪的半壁江山,成為其最大的利潤來源。
這一年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在減稅政策的刺激下,中國車市井噴,首次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
但是,讓比亞迪業績坐上“過山車”的,也正是汽車板塊。
2010年,前所未有的重挫緊接著到來。先是大勢變化——減稅政策取消,刺激消失;然後是經銷商嘩變——在步步緊逼的經營壓力下,經銷商們紛紛退出,他們嘲弄說“比亞迪說要在行業裏走出一條不同的路,那就是不讓經銷商賺錢”。
這年,比亞迪的銷量僅僅增長了16%,隻是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汽車的年度利潤增長率,更是低至1.56%。
雪上加霜的是,利潤增長率大幅下降的同時,比亞迪引以為傲的低成本戰略也麵臨著嚴峻挑戰:
這一年比亞迪提出80萬輛銷售量的激進目標,到年底時隻實現了52萬輛。但在這一銷售目標下整車產能劇增至76萬輛,使得比亞迪的整車產能利用率從2009年的97.5%驟降至2010年的67%。
大量空閑的產能,使得比亞迪的整車生產成本迅速上升。
與此同時,比亞迪的吸金黑洞——三大業務板塊中的新能源板塊,雖然盈利遙遙無期,投入卻依然在不斷增加,給汽車業務這頭“利潤奶牛”帶來巨大壓力。
但是,如此困局之下,當初反對造車的聲音卻早已消散,再無人懷疑這家曾經的電子企業在傳統汽車市場中的競爭力。
8年前曾不斷試圖說服老板放棄收購車企計劃的夏治冰,今天已經是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的總經理。他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說“比八年前更有信心”。
金融財務專業出身,並在公司從事過多年財務工作的夏治冰,不會看不懂公司報表中那觸目驚心的數據,他的信心來自哪裏?
2010年,部分汽車企業的銷售收入及毛利率比較圖 數據來源:比亞迪招股說明書
圈地造廠,“越借越有錢”
新的比亞迪,擁有1380萬平方米已取得使用權證的土地,尚在辦理權證的另有數百畝。從土地擁有量來看,相當於一家中等規模的房地產開發商。這也讓銀行敞開了錢袋子。
在2003年第一次參加北京車展時,夏治冰曾客串“男模”為公司推出的電動車“站台”。他在台上聽見一位路過的老外評價說,中國汽車用的還是他們50年代的汽車推銷手段,“那種尷尬與羞辱的感受至今難忘”。
不過,短短8年裏,比亞迪飛速跨過了100萬輛的銷量門檻,躋身汽車企業的“百萬俱樂部”。
盡管這在外界看來已經創造了奇跡,但夏治冰卻認為他們隻看到了銷量,而沒有發現真正的奇跡——8年裏,比亞迪從無到有建立起了110多家工廠。
早在進入汽車領域之初,王傳福就曾放出豪言,比亞迪的汽車發展戰略“不是做車,而是做工廠,做設備”。
在“比亞迪模式”下,汽車製造被分解為110多個環節,從最底層的模具工程,到最精密的電子零部件,110多家企業構成了整部車的產業鏈——除了輪胎、玻璃等最通用的東西,絕大部分零部件比亞迪都自己生產。
在夏治冰看來,比亞迪所掌握的技術優勢並非僅僅體現在某些尖端的技術專利,而在於通過產業鏈的垂直重組,對整個汽車生產流程的“再造”。
這套生產方式,是比亞迪此前在充電電池領域迅速做到全球第一的秘密武器——當年隻有250萬資金的比亞迪,因為買不起價格上億美元的電池自動生產線,被逼著自己開發出一套“手工+夾具”的廉價生產線,最終反而靠著巨大的成本優勢,打敗了東芝、三洋等國際電池巨頭,寫出一個獨特的中國故事。
當它進入汽車這個新領域,再次搬出這一“殺手鐧”。
當時的德、美、日、韓四大車係均自有專供零配件配套體係,“血統不明”的比亞迪哪個體係都擠不進去。而王傳福拆了上百輛車,得出一個結論:假如能夠實現自我配套的整車生產模式,汽車生產成本根本不應該那麽高。
在通過整整三年時間把數百種汽車製造工藝“重新發明了一遍”後,比亞迪終於憑借F3一飛衝天,連續數年登上自主品牌銷量增長榜首,並最終拿下單款車型的國內銷售冠軍。
不過,這些工廠支撐了比亞迪的奇跡,卻也帶來了極大的資金痛苦。
從比亞迪的上市資料中可以看出,在2008到2010年的短短三年裏,王傳福將他“造工廠”的夢想發揮得淋漓盡致。數據顯示,三年間比亞迪的投資活動現金流分別為-58億元,-71億及-127億,處於大規模投入期;而在融資方麵,2010年短期借款餘額較2009年劇增95億元。三年間僅銀行利息支出總額就高達13億元,幾乎接近此次A股融資總額。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和借貸大幅增長之際,比亞迪的資產負債率卻從2008年的80%降至2010年的60%,似乎公司“越借越有錢”了。
這一“非常現象”背後的奧妙就隱藏在公司的固定資產增長數據中:建廠圈的地,在賬麵上計為固定資產。短短三年,比亞迪的固定資產賬麵價值從115億元劇增至175億元,扣除折舊費用前的價值增長更高達上百億元之巨。
如果說當年的比亞迪是一家以高科技形象而著稱的“輕資產”公司的話,那麽“新比亞迪”催生的就是實打實的“土財主”了——除了擁有高達百億元的廠房與機械設備外,更擁有著1380萬平方米已取得使用權證的土地,另有數百畝土地使用權證尚在辦理之中。這一土地擁有量相當於一家中等規模的房地產開發商。
固定資產規模的劇增,除了為比亞迪汽車產能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外,更成為比亞迪繼續大規模融資的重要保障——對於看重固定資產抵押的銀行們來說,還有什麽比一塊正在升值中的土地更能讓它們敞開錢袋子的呢?
就在外界為比亞迪的A股融資規模未達預期而擔憂時,比亞迪財務總監吳經勝(微博)在6月20日的網上路演中透露,截至2010年底,公司的銀行信用額度高達700多億,同時擁有現金19.9億元。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底牌,王傳福才能在A股招股價上爽快地“降價”上市。
做政府的生意
從2008年到2010年,政府的所得稅優惠與補貼兩項相加,占比亞迪淨利潤的30%,2008年更是高達57%。
除了融資,還有什麽更重要的原因讓比亞迪決心回歸A股?
那就是做一個A股上市公司。
因為,比亞迪的下一步,是要從依靠市場賺錢變成從政府手中找錢——在市場前景美妙,但盈利遙遙無期的新能源領域,從政府手中找錢顯然是個更為穩妥的選擇。
作為一家非國有企業,要想跟政府打交道,還有什麽比“A股上市公司”的身份更令人放心?
事實上,政府已經為比亞迪提供了重要的利潤空間:稅收減免和補貼——從 2008年到2010年,政府的所得稅優惠與補貼兩項相加,占比亞迪淨利潤的30%,2008年更是高達57%。
這意味著,即使是在當下,即使隻是在財務上,政府也已經對比亞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而在將來,政府則會是比亞迪在新能源業務上更重要的生意夥伴。那一塊業務,才是讓王傳福更加在意的。
極為內向的王傳福罕見地為電動大巴露麵拍公益廣告,並且在不同場合大算大巴的社會效益賬,與比亞迪在新能源車領域的方向從電動轎車轉向電動大巴有關。
曾被外界寄予厚望的電動轎車,至今隻賣出四百多輛。夏治冰表示,電動車普及最大的難點仍然在於“成本太高”。售價六七萬元的F3變成F3DM雙模電動車後,價格驟增至16萬元,如果沒有近8萬元的政府補貼,其間的差價算成油費,購車者“一輩子都賺不回來”。
在10萬元的差價中,電池製造成本占了絕大部份。按照王傳福的估算,如果能夠達到20萬台的產能,現價30萬元的純電動汽車E6價格可以降到15萬元左右。而要達到這一整車產能,電池產能規模是最大瓶頸,目前比亞迪電池僅能支持“幾百幾千台”的造車需求。
但另一個“瓶頸”則更難解決,那就是充電問題。大規模的充電網絡建設,依舊遙遙無期。
這種情況下,政府與企業都將目光投向了政府能控製的、路線穩定的公共交通。
2010年底,曾任奧迪工程師的科技部部長萬鋼(專欄)在第25屆世界電動車大會上表示,電動公交車和出租車將是未來政策的重點。而深圳市作為“十城千輛”示範推廣城市,未來公交車及出租車將全部實現電動化,每年電動車的采購量將達2000-3000台。
2009年7月,比亞迪以6000萬元代價收購長沙美的客車廠,啟動電動大巴業務,據王傳福表示已經在深圳和長沙各獲得近1000台訂單,收入20多億元。
政府算的是環保賬,比如一輛傳統公交車的排放相當於私人轎車的40倍。
對於比亞迪來說,這筆賬還有另一種算法:10萬元的電池成本對於六七萬元的轎車來說顯得不堪重負,但對於售價高達200萬元的大巴來說,卻隻不過是其價格的1/20;而令私人車主望而生畏的電動車價格,對於耗油量遠高於普通轎車的出租車行業而言,在成本考慮上也更具吸引力。
對於新能源車來說,更期待的是對限購的“網開一麵”。
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裏,實行限購令後的北京汽車市場每月汽車銷量從8萬量驟降至2萬輛。而新能源車,出台的則是“三不”政策,即不搖號、不限牌、不限行。
除此之外,比亞迪新能源板塊中的儲能電站、太陽能電池業務,無不仰仗於政府的補貼與支持。
無論是賴以起家的電池,還是後來的造車,比亞迪崛起於市場。如今突然要轉向“依賴”政府,技術出身不善交際的王傳福能否“變身”?靠垂直整合獲得競爭力的比亞迪能否生長出新的持續增長的能力?
回歸A股的比亞迪需要用業績來作答——H股投資者對此充滿質疑,最直接的表現便是:盡管有股神巴菲特的力挺,比亞迪的股價也從最高時的接近90港元,跌成不足23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