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危機

(2009-01-31 02:29:45) 下一個

人需要愛與被愛,因為弱小的個人來到這個荒洪世界中,靈魂是孤獨的,需要分享與寄托,越穩靠越有著落。除了親情,隻有愛情能夠有這種付出與分擔,無條件地將自己的靈魂托付給另一個人。可是今天,卻找不到無條件的愛情。物質世界的發展如此迅速而有誘惑,人為生存而掙紮,愛也難以全心。於是愛情也如物品一般以條件來衡量,還有虛榮的籌碼——物質攀比的衍生。

今日中國在物質的世界裏奮起直追,唯“利”是圖。目標在哪裏?

經濟危機。

是突然資源枯竭了嗎? 是生產能力驟然衰退了嗎?所謂“經濟危機”寧勿是金融危機或者金融規則的危機吧?人類製定規則以運轉如此龐大繁複的物質世界,而同時人類又囿於自身所製訂的規則中為其所左右與網約。西方國家現代的經濟(金融)規則,無非是在殖民擴張及工業發展背景下對不發達地區資源及人力盤剝為預支及分配掠奪財富而生。而今日不發達國家崛起,對資源需求增加,相應人力及資源成本增高,影響資本主義經濟規則“正常”運轉。預支難以兌付,“信用”貶值,由此“危機”而已。

麵對“經濟危機”,我們的對策是:刺激消費。消費的是什麽?資源。

今日地球資源過度開發,人類可持續生存受到威脅,“可持續發展”遂成為人類首要反思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此消彼長,多方平衡製約的綜合係統。目前較“理想”的係統是自給自足的模式,即應用本地資源自給自足,盡量避免運輸及加工方式上的能源消耗。很久前有哲人說:小國寡民。 先知還是灼見?無需定論。我一個英國同事提出異議:那我們的咖啡從哪來?我們的巧克力從哪來?現在建築方麵,綠色、可再生、零釋放的材料,木材的應用,在歐洲備受提倡,並且經過論證歐洲的森林可提供充足的循環利用。然而一個有意味的事實是:法國目前很大部分作為建材的木料是從亞、美洲國家進口……如果說用於建材的森林砍伐對熱帶森林的消減隻負不到10%責任,那麽針對工業化國家需求的農牧業無疑是侵殺森林麵積的元凶。牛肉、可可、咖啡、蔗糖、棕櫚油……對重洋之外的發達國家是維持其幸福生活的基本消費 ,對生長於斯的土著人卻是望而難及的奢侈品,而真正付出了勞力與資源的正是他們。悖論嗎?世界就是這樣不平衡地“持續”運轉著。不是嗎?在中國,房價總是那麽高,民工的收入總是那麽低 ……

今天的中國正熱火朝天地加速度著工業化,加速度地消耗資源和排放汙染。換來的是倉庫裏可喜數目的印刷鈔票和標牌上令人興奮的“經濟增長” 數字……

前一段時間互聯網上有關於在校大學生應不應該買車的討論,支持不支持雙方多從攀比、虛榮、經濟能力等等方麵展開評論,幾乎沒有人談及到環境。

今天“信用”短缺引發了經濟危機,那麽當有一天資源短缺了的時候,引發的將是什麽危機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