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

個人隨感,評論,筆記,回憶,思緒,點滴。
個人資料
飛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捆綁孩子的“韁繩”

(2010-04-11 14:40:58) 下一個
讓孩子自己去打拚》書摘7
     有個故事是這樣講的:大象很有力氣,可是在泰國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象幹活休息時,主人通常用麻繩的一頭拴住象腳,而繩子的另一頭則係在一截木樁上。以大象的力氣,它可以輕而易舉地扯斷繩子或拔起木樁。奇怪的是大象一旦套上腳環,就乖乖地被繩子牽住隻是繞著木樁轉,從不想著脫逃。這是什麽緣故呢?原來主人在小象力微皮嫩的時候就把小象用麻繩和環拴住了。小象剛被拴住時就用力拉扯,往往搞得皮破血流,而且無法掙脫。多次掙紮後,小象勞而無功又傷痕累累,於是就再也不會為了掙脫腳環而“自討苦吃”了。所以盡管小象已經長大,力氣變大了,皮也厚了,可是一旦套上腳環就會想起昔日的教訓,就自然斷了掙脫的念頭而任憑主人擺布了。
    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我上初中的時候自己就有過一個這樣的典型經曆,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那時候大家都沒有把學習當回事兒,記得那時在學習列方程。因為沒有理解,我覺得列方程的題很難。以後一遇到列方程的題我就發怵,就排斥。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的某一天,我看到一道列方程的題似乎猛然間有了解題的主意,就想再試試看。順著我自己的思路,方程列好了,題居然解出來了。我當時感到有點兒奇怪的是:這次列方程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困難。於是我緊接著用自己新得到的思路嚐試做第二道題、第三道題;原來隻要我們不畏懼困難,理解力增強以後就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列方程其實很容易。這樣,因為我的嚐試,輕易地掙脫了拴住我自己的那根無形的“麻繩”。我不僅有了列方程的自信,同時有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因此,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方麵,父母必須注意兩點:
    第一,盡量不要給孩子拴上那根無形的“麻繩”。什麽意思呢?就是讓孩子做事、學習要量力而行;不要強逼孩子過早去做當時年齡難以勝任的事情,或者強逼孩子去做他們完全不擅長的事情。比如,有些父母喜歡讓孩子早一年去上學。對於這件事兒,有的孩子也許沒有什麽問題,但是對有的孩子來說就很可能是適得其反了。由於超過或達到了孩子能力的臨界,孩子有可能在學習上感到過於吃力,久而久之孩子必對學習產生恐懼,害怕去學校。如果晚一年上學,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很可能就完全適合於開始學習了,他(她)在學習上會得心應手、如魚得水。這樣看來,早一年上學反而可能是得不償失,那根看不見的“麻繩”也許會永遠把孩子拴牢。
    順便提一下:比如身體的成長,有的孩子十五六歲就長成了,而有的孩子要到十八九歲甚至二十歲出頭才能長成。身體生長的個別差異是比較容易觀察到的,智力成長的差異則容易引起父母的焦慮。孩子智力發育稍晚或說話較遲等現象絕不意味著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智力差,父母不必過分擔心。智力上還有這樣的區別:有的人反應快,有的人則反應慢。反應快也不必過分自喜,反應慢卻無須自卑。據我自己的觀察: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有時反而會顯得反應“慢”(比如有些棋類高手)。我覺得這和田徑運動的長、短跑運動有些相似:短跑運動員爆發力好,但是絕對不是長跑好手;長跑運動員耐力驚人,但是其短跑卻相形見絀。
    再比如,我自己在上學期間,特別不擅長技巧運動,如鞍馬、跳箱、單雙杠等。孩子和我相似,在學校也是不擅長技巧運動。所以,將心比心,我從來不逼迫,也不期望孩子在技巧運動上能有什麽優異表現,馬馬虎虎能及格就很好了。
    第二,父母應該知道孩子從小開始就不斷地麵臨各種挑戰。孩子不會係鞋帶,父母代勞,並認為孩子將來大了學會係鞋帶還不是輕而易舉的?孩子吃飯拿筷子不利索,父母就喂孩子,並認為孩子遲早會學會拿筷子。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錯,孩子是可以在大一點兒的時候會輕易地做這些事,可是父母剝奪了孩子自己克服困難的機會,剝奪了孩子自己建立自信的機會。要知道孩子的自信是在點點滴滴地克服困難、學得技能中建立的。
    此外,父母和孩子也要不時地回頭檢視,看看還有沒有能夠掙脫的、依然捆住孩子的“麻繩”。如果有,那就毫不猶豫地掙斷它。每次掙斷“麻繩”,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有所增強。在確信孩子已有能力做的事情上,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解決困難,把事情做成功,事後要予以表揚。孩子的成功得到了父母的認可,自信就漸漸地建立起來了。
    反過來說,沒有自信心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幹不了或幹不好。既然覺得自己幹不了,他就不會去嚐試。不去嚐試、不去做,當然就絕對不會有成功。沒有成功的體驗就無法建立自信,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沒有自信心,一個人就是再聰明、再有能力也無濟於事。如果不能掙脫“思想上、經驗上”自我設限的框框,不能掙斷那根拴住自己的“麻繩”,即使擁有再大的潛力,也將與成功無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http://www.rjfx.net/dispbbs.asp?boardid=4&id=10566
轉貼至此,妥當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