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

個人隨感,評論,筆記,回憶,思緒,點滴。
個人資料
飛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小孩眼淚何足道?老來歎息不輕鬆 (書摘)

(2010-02-21 18:29:31) 下一個

《讓孩子自己去打拚》書摘

          教育孩子的第一關鍵就是一個“早”字。

   教育起步越早,父母越輕鬆,孩子越成功。

  看到標題,讀者可能會認為“從早”就是早早地把孩子送去學音樂、美術和早早地開始認字或者學算術等。技能方麵,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早一點兒把孩子送去學音樂、學美術等也未嚐不可,但是我這裏強調的重點是孩子的素質教育,包括自立能力、良好習慣以及氣質修養的訓練。學習方麵,我不讚成另開小灶先於學校提前認字、讀書或者學算術。關於這一點,我將在後麵詳細談到。

   在談“從早”之前,我先講一個故事:

   2008年夏天我從美國回中國探望父母和兄弟姊妹。就在我準備返回美國的頭一天晚上,中學時代的一個好朋友堅持要帶他上高中的兒子來見我。這個朋友是我的高中同窗,目前在商業上已經小有成就。他的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尚不錯,現在癡迷上了電腦遊戲,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朋友夫妻倆已經管不了孩子了。朋友氣急了想動手教訓兒子一番,可是據他自己說,他已經“打不過”已經長大的兒子了——兒子比他的力氣還大。朋友於是想到讓我來開導他的孩子。我推辭不掉,就和他的孩子進行了一番交談。但是,私下裏我和我的朋友說:“孩子已經這麽大了,雖然不是無可救藥,但我不得不對你說:今後你教育孩子的難度將相當大。你們很可能將不得不為你們長期嬌慣孩子付出代價。”

   事實上類似的故事還相當多。

   許多父母習慣上總是認為:孩子還小,等大一點兒教育也不遲。還有的家長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孩子長大就懂事了,自然會好。由於家庭經濟條件相對於30年前在逐漸變好,也有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不願讓孩子受半點兒委屈。他們覺得這樣就是愛孩子。

  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妥當的。我母親經常對我們兄弟姊妹說:“孩子還小?是的。不過孩子何年、何月、何日就算大了?”母親的這個說法一直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我非常讚同。對於孩子長大了自然會變好的說法我也無法苟同。更嚴重的是很有可能變壞,而不是變好。

  為什麽孩子教育越早越好,越遲越糟呢?第一個原因是:如果你由著孩子的性子,孩子逐漸就習以為常了,他(她)會認為事情本來就是那樣,而且理所當然地就應該是那樣。教育越拖後,孩子越認為你是在試圖“改變”他(她),孩子可能會認為家長是和他(她)過不去,甚至認為父母已經不再愛他(她)了。外向點兒的孩子可能會說出他(她)的感受;內向的孩子則把他(她)的感受埋藏在心裏。孩子再大點兒還會和父母發生衝突,父母往往會感到冤枉並且不知所措。

   我們不應去責備孩子,因為他們可能不明白為什麽父母突然要他(她)作這些改變。雖然父母自認為有充足的理由。

  比如,上高中的孩子大手大腳地花慣了父母一直提供的零花錢。忽然有一天父母醒悟過來,感到這樣做對孩子不好,或者發現孩子用錢不當,於是決定大大削減孩子的零花錢。可想而知,父母和孩子之間因此將要出現的衝突。如果衝突以父母妥協而告終,那麽情況將更糟。父母在孩子麵前的威信會受到嚴重損害,以後再想教育或“改變”孩子,勢必難上加難。這就是前麵提到的我的朋友和他兒子的故事。

         為何要對孩子及早教育的第二個原因是:孩子小時候可塑性強,容易教,就像小樹容易正,白紙上容易作畫一樣。

  女兒上幼兒園的第一天下午,我和妻子去幼兒園接她回家。門口有許多小販兜售小孩愛吃的零食。那些小販很精明,知道家長在孩子們的要求或哭鬧下是一定會掏腰包的。他們手裏舉著花花綠綠的食品袋向孩子們晃動,口裏念念有詞:很好吃啊……女兒當然也不例外,要我們像其他家長一樣給她買零食。我們沒有答應,她就和我們鬧,我們不為所動。我們給她講道理,但似乎沒有太大的效果。第二天下午,她還要我們買。我們依然如故,沒有給她買。從第三天開始,孩子已經懂得:和我們要零食一定是白搭。從此,她再也沒有向我們要過零食。然而當確實需要時,我們會主動給她買點兒小零食。從這件事兒上,她學習到:她不能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不能想要什麽就有什麽。她還學習到父母言出必行,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這個事例說明在孩子小的時候,在他(她)做第一二件事情的時候,往往就能一勞永逸地把他(她)教好。如果孩子在第一件事上和你討價還價並贏得“勝利”,他(她)將立刻從中嚐到甜頭,並將學會如何和父母討價還價並贏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父母的麻煩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到孩子上初中和高中時,父母將很可能麵對一個桀驁不馴的孩子,那時候父母將會感到頭痛不已。

   人們常說:“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這種說法往往是父母們遷就孩子毛病和不遜的托詞。事實上,在教育孩子上我們應該記住:沒有再一再二,更無再三再四。

   萬事開頭難,對孩子的第一、第二次,父母可能嫌麻煩或棘手而采取鴕鳥戰術;但是鴕鳥戰術將會招致更多、更大的煩惱。因此,對孩子必須直麵“初戰”,而且“初戰”必須獲勝。

   如果孩子已經比較大了(比如初中的孩子)父母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我認為父母可以和孩子談心、講清楚,然後再采取上述做法並保持連貫性,孩子依然可以轉過彎來。

  女兒的另一個故事也很有意思。她四五歲的時候,我們住在省博物館院內。她經常和幾個小朋友在院內來回奔跑玩耍。我看到他們跑在土路上揚起大量灰塵,就對她說:“你可以繞著磚鋪的路跑,那樣就不會弄髒你的鞋子和衣服。玩完後也就不會把髒土帶回家。”孩子答應一聲就又玩去了。其實我並沒有把它太當回事兒,令我高興的是,我隨後發現即使跑磚路需要繞幾個直角,孩子也總是跑在磚路上。就這樣點點滴滴的,孩子輕而易舉地養成了講衛生、守規矩的習慣,而且她懂得為什麽要那樣做。

  及早教育孩子的第三個原因是:孩子小時候培養了好習慣、高素質,長大後會顯得特別得體、自然、高雅,而且這習慣和素質將伴隨他(她)的一生,使他(她)終生受益。壞習慣和低素質長大後也會自然流露,使人或顯得粗鄙,或顯得懶散;壞習慣和低素質甚至能毀了孩子的前程。有的壞毛病到孩子長大時已習慣成自然,終身難改且不自知,深受其害而渾然不覺。雖然孩子長大以後能夠認識並改掉許多壞習慣,但是改過來的好習慣和從小養成的好習慣是不同的。長大後改過的習慣不自然、造作;經常會給人以虛假和做作的感覺。另外,長大後改習慣,自己會感到疲憊、感到累。有的人會因此而避免與人交往,避免社交活動甚至變得內向。顯而易見,由此很可能帶來孩子成人後工作上和生活上的挫折。俗話說:三輩子穿衣、五輩子吃飯。這一方麵說明傳統教育的重要,另一方麵說明了教育的難度。其實如果父母對孩子多加關注、多用點兒心,好習慣、高素質並非高不可攀。

       雖然長大以後成功改變自己的不乏其人,然而當我們知道了從小培養教育的重要和好處後,我們為什麽要冒那個風險呢?

       技能技巧的培養,比如美術、音樂等,有條件也可以及早進行,不過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宜跟風。如果能發現孩子的特長所在,最好揚長避短學習孩子擅長和喜歡的,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強行逼著孩子學習自己不喜歡特別是不擅長的技能,不僅事倍功半且容易造成孩子厭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興趣,基本上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素質、技能和技巧的培養要從細微處做起。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我們出席一個比較莊重的場合的時候,我們有時會很擔心某個細節會出錯而貽笑大方。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的某天,我曾經在國內一個正式的場合看見一個身著西服領帶的臨時接待員,感覺有點兒別扭,原來他的襯衫竟然在褲子外麵。我覺得這和我們這代人從小不注意衣著有關,如果從小接受過正式的和良好的家庭訓練,那種低級錯誤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發生的。

   窺一斑而見全豹,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低的那塊木板決定的。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從細節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素質來。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孩子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必須從細微處做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