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tang07059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尼泊爾的標準(轉貼)

(2012-09-17 13:31:19) 下一個

這陣正在做尼泊爾的功課,我在窮遊網上看到這篇文章(http://bbs.qyer.com/viewthread.php?tid=632055&extra=page%3D1),覺得寫得不錯,特地轉過來與大家分享。

 

========================================================

 

      想起尼泊爾,我總是慶幸我去過那裏;當被國內的瑣事煩擾得不能自已時,我總希望能逃回尼泊爾。

      尼泊爾什麽打動了我呢?博克拉的費瓦湖湖小水髒,雪山太顯冷漠,徒步沿途風光比我在國內大部分徒步都要差;在熱帶雨林裏給大象洗澡和鱷魚親近固然新鮮,但我是個從小就不愛看《動物世界》的人;加都的空氣髒得像北京三月的沙塵暴,聖河裏漂著大堆大堆的生活汙染物,出租車司機給你的要價永遠是對當地人的十倍,路上行乞的小孩理直氣壯的攔路要錢不準你走,往返旅遊景點的公路顛簸得像玩跳跳床,西餐貴得離譜,尼餐食不下咽——用髒亂差來形容尼泊爾並不過分,我能巴拉巴拉的列出它讓人不舒適的一百條罪狀。

     但是,我簡直愛上了它。雖然堅持出門戴防塵口罩,絕不吃路邊小吃,必須喝瓶裝水,一定要住清潔可以每天洗熱水的旅店,每天要花很多心思和亂喊價的商販鬥智鬥勇,但我簡直愛上了尼泊爾。

     我最愛在尼泊爾的生活,便是上午的無所事事。由於時差,我總是六點便醒了,走路去附近的杜巴廣場,在百年的神廟台階上曬幾個小時太陽,看會書,寫會字,看會路人,然後沿路逛回來。

       中國故宮裏的宮殿桌子椅子瓷器碗是遙遠而死亡的,而尼泊爾的神廟是活的。神廟旁每天趕集似的熱鬧,賣蔬菜水果、劣質涼拖鞋、過期雜誌、各式早餐,而我就這樣無所事事的看著那些路人、商販,覺得生命中有些時間必須浪費。

        曬太陽是尼泊爾生活的一部分,加都和巴德崗都隨處可見很多亭子,就是專門給大家曬太陽、下象棋、看報紙用的。學校十點上學,下午四點放學,但我總能無時無刻看到學生在街上晃蕩(早戀非常嚴重!但這樣的好地方,不談戀愛幹嘛呢?);商店很多12點吃過午飯後開門,因為上午的時間,尼泊爾人需要和神、和自己對話溝通,不用那樣忙忙碌碌。

 

尼泊爾的標準

神廟、曬太陽和趕集

 

     在神廟旁曬太陽,你禁不住想自己原來有多可笑。對,這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這裏沒有工業,任何電器車輛都要從國外進口,國民一般隻吃兩頓飯而且食物簡單,衣著傳統甚至布料劣質,但是,人真的需要那麽多的食物、衣服、電子產品等等嗎?

      我想起原來看過阿信的一個訪談,他是一個不用手機的人。當別人問他女朋友要找他怎麽辦,他說“10年前我們沒有手機,我們就不和人溝通、不工作、不談戀愛了嗎?”電視劇《天道》裏,王誌文家的擺設和裝飾特別簡單,隻有床、桌子、櫃子——因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並不需要那些外在的東西來填充自己。

      也許這就是尼泊爾人的邏輯——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和神和自己溝通,擁有強大內心,所以對外在的需求得很少。與其去花時間去追求那些欲望要求的東西,不如曬曬太陽問問自己——Do I need it, or a sun shower and a good book sound better to me?

        在尼泊爾,真的很多的時間花在“浪費”上。我曾在巴德崗的天空下,看天色漸漸暗下來,雲也變換著不同的形狀,覺得真好,就這麽過時間真好。坐在我對麵餐桌的德國人,他叫了一份簡單的牛排一杯檸檬水,看著天空變暗到黑夜降臨,一個人靜靜的坐了四五個小時,just with the sky.

 

尼泊爾的標準

看天色漸暗,雲朵變幻成不同的形狀。

 

       很多人問我一個人旅行會不會無聊,其實我很多時候享受一個人的時光。我更容易碰到陌生的風景,我更容易和自己溝通——我帶著一個小日記本走走停停寫寫,和內心的自己認真的對話,如同一場移動的冥想。獨處是一種能力。獨處讓我們和自己溝通,觀察世界的豐富有趣。在國內的公交上,我看到很多人在刷微博,看看自己收到了多少評論得到了多少關注——我觀察著他們,真希望他們能夠Disconnect to connect.

        而“浪費”的那些時間,是不是一些廉價的幸福?尼泊爾人最大的娛樂,就是曬太陽、下象棋、踢足球——那些時刻更新更炫更快的IpadIphoneImac,對他們來說是不必要的。我並不完全否定蘋果的價值,我也喜歡他們帶來的便捷,欣賞他們的美感,但我覺得很多人被它們綁架了。我想起《飲食、祈禱、愛》裏說,美國人不懂得Joy和entertainment的區別。快感不是快樂,享欲不同於享受。所有的食物衣服電子產品社交網絡,都隻是工具,人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欲望,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控製。

        是的,尼泊爾仍然是個髒亂差的城市。但是我想,我們追求和崇尚的,一直是西方工業文明的標準——整潔、次序、物質文明的豐富——這個價值體係,是對的麽?用這個標準來評價核準尼泊爾,是否公平?在尼泊爾人的評價體係裏,和整潔、次序、物質文明相比,和自己和神對話,曬太陽是更重要的事情。

        我原來一直以為,美國人之所以生活得如此豐富有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是因為他們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但尼泊爾呢?它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連年內戰,國民生活毫無保障,為什麽他們也可以如此的悠閑自得,幸福指數居世界前列?我想就是因為他們有這樣一個以幸福為標準的評價體係。而中國的社會這樣匆忙而充滿壓力感緊迫感勞累感,是不是因為我們有著一個太緊張太物質太不從容的評價體係,而大多數的我們都隻是一味的跟從,沒能停下來想想這個標準是不是符合自己的?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會建立起自己的評價體係並能夠對抗外界的壓力。

         尼泊爾另外給我最大的震撼,便是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我最喜歡美國片的地方,就是在最困難最荒唐的時候,他們還能冒出一句幽默的台詞,正如在美國葬禮上有哀痛也能回憶起死者帶來的很多歡樂。尼泊爾的葬禮則完全是另外的樣子——接受。如果我們對一個事物悲痛,很可能是因為我們難以接受它。

          在尼泊爾人的字典裏,死亡如同一趟遠行,死者進入了下一個輪回,是正常生命的一部分。他們的葬禮沒有器樂很少哭泣,死者被迅速的抬到燒屍廟前,親人安靜淡然的和死者坐一會,然後慢慢離開,餘下的工作留給燒屍公處理。燒屍公用簡陋的木柴達成燒屍台,燒後將骨灰撒入聖河——聖河上飄蕩著生活垃圾和死者一些遺物,但正如我所說的,清潔不是他們的評價體係裏最重要的因素。我不想貿然的判斷這種對待死亡的方式是不是合理的,但我想和我在國內參加親人的葬禮的鋪張喧鬧悲痛相比,這是另外一種可能。

         也許這就是旅行特別是境外旅行最大的意義:·OUT OF THE BOX,將你之前以為的不可能變為可能給你看。一個人出行的不可能,物質匱乏和幸福共存的不可能,浪費時間的不實際,不會英文在境外無法溝通的不可能(我在尼泊爾見過太多數字都隻會按計算器的中國人!),對待死亡淡然的不可能,和神溝通的不可能,所有你以為的不可能,尼泊爾人隻會給你兩個單詞“Watch me”.

         曾看到一句很拽的台詞,“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out there who will tell you that you can’t. What you have got to do is turn around and say”watch me”.”當然我們的生命不是一場辯論賽,we never need to prove anything to anyone。但是看到這樣多的不可能的存在,是不是也更能夠對那些自己堅持的東西產生更大的信心,告訴那些企圖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的人:你覺得不可能,也許隻是因為在你的世界不可能。

 

尼泊爾的標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