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上的流水帳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不開心的時候,壓力大的時候看看笑話絕對有好處。這裏就收集一些比較經典的笑話,幽默和其他
正文

萊特灣大海戰

(2005-03-30 05:18:10) 下一個

萊特灣大海戰 -- 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


1944
10月太平洋戰場美日海軍在萊特灣南北長1000海裏,東西寬600海裏的範圍內進行了一場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的大海戰,持續三天四夜,雙方參戰總排水量1616836,軍艦多達五百餘艘,其中參戰航空母艦多達40,飛機數千架。從損失來講,戰沉軍艦32 艘,排水量34.2萬噸,堪稱世界海戰之最。此戰盟軍大獲全勝,幾乎殲滅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主力,為最後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雙方部署

進入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戰局日趨惡化。為此日軍大本營調整戰略部署,製訂了保衛內防禦圈的捷號作戰計劃,該計劃下設四個子計劃,菲律賓地區為捷一號,台灣琉球為捷二號,日本本州諸島為捷三號,北海道和千島群島為捷四號。整個計劃企圖集中所有能動用的軍艦和飛機,盡最後努力粉碎美軍的進攻。捷一號計劃的兵力編成是陸軍成立由山下奉文任司令的第14方麵軍,共轄有9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3個獨立旅,共約二十七萬人,負責陸上防禦。海軍參戰兵力有三支艦隊,一是駐泊在新加坡的由栗田健男中將指揮的第一遊擊艦隊,二是駐泊在琉球奄美島的由指揮的第二遊擊艦隊,三是駐泊在本土瀨戶內海的由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的機動艦隊。航空兵力由陸軍第4航空軍和海軍岸基航空兵組成。其中第4航空軍19449月的實際兵力是飛機545架,但隻有半數飛機可供使用。海軍航空兵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大西瀧次郎為司令的駐菲律賓的第一航空隊約400架飛機,二是以福留繁為司令的駐台灣的第二航空隊約300架飛機。這一計劃成敗的關鍵取決於海軍的作戰。陸軍起先反對海軍將殘存的所有軍艦投入作戰,擔心如果失敗,日本本土將再沒有軍艦來保衛。但海軍認為如果菲律賓失守,聯合艦隊將被分割在本土和新加坡兩處,即使艦隊能幸存下來,在本土的軍艦得不到燃油供應,在新加坡的軍艦得不到彈藥供應,存在也毫無意義。所以海軍強烈要求利用這個最後機會,拚死一戰。計劃最終獲得天皇批準。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大將考慮到日軍優秀的飛行員在戰爭中幾乎損失殆盡,現在日軍的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實在太弱,便決定將航空母艦執行誘敵任務,而讓戰列艦巡洋艦擔任主攻。豐田相信日軍的航空母艦對於以勇猛著稱的美軍第三艦隊司令哈爾西而言,是最具有誘惑力的。這樣就能使捷一號計劃更多幾分成功的把握。整個計劃是典型的武士道精神的充分體現,隻字未提艦隊撤退的方案和路線,尤其是航母艦隊更是沒有打算生還。

美軍從19446月攻占馬裏亞納群島後,就撕開了日軍的戰略防禦,菲律賓,台灣,琉球,乃至日本本土都暴露在美軍進攻的矛頭下。這時候美軍的高層將領對下一個進攻目標發生了分歧。美國海軍部長金和中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主張進攻台灣,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則堅持先進攻菲律賓,雙方各執己見,爭論不休。726日,羅斯福總統前往珍珠港,在聽取了雙方的觀點後,表示支持麥克阿瑟的建議,參謀長聯席會議根據總統的意見製訂進攻菲律賓的計劃,預定於1220日發起進攻。

為確保作戰成功,美軍決定先對日軍航空兵基地進行全麵壓製,這一任務由太平洋艦隊來執行。這支艦隊由哈爾西和斯普魯恩斯輪流執掌帥印,當一人在前線指揮時,另一人則在珍珠港休整並醞釀下一次戰役。為幹擾日軍的情報分析,這支艦隊由哈爾西指揮時稱為第三艦隊,在斯普魯恩斯率領下則改稱第五艦隊。

9
6日至12日,第三艦隊的第38特混艦隊對帛琉群島、雅浦群島、棉蘭老島、呂宋島上的日軍機場進行了連續六天多達2400架次的猛烈轟炸,給這些島嶼上的日軍飛機和機場造成了很大損失。哈爾西通過這次空襲,敏銳地察覺到日軍在菲律賓中部地區的防禦極為薄弱,便大膽建議取消原定在帛琉群島和雅浦群島的登陸,集中兵力直接在菲律賓中部登陸。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采納他的建議,取消了在帛琉群島和雅浦群島的登陸。由西南太平洋戰區和中太平洋戰區組成聯合部隊,提前兩個月於19441020日在菲律賓萊特島實施登陸。美軍的登陸部隊是西南太平洋戰區所屬的第6集團軍,共有4個師約17萬人。海軍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第七艦隊,由金凱德中將任司令,主要擔負對登陸艦隊的對空對潛警戒,並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二是哈爾西的第三艦隊,負責對整個登陸部隊的掩護。在登陸前主要任務是壓製周圍島嶼上的日軍航空兵,登陸開始後主要負責消滅來增援的日軍艦隊。這兩支艦隊合計有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 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登陸船、運輸船及後勤輔助船共592艘,艦載機近2000架。

序幕

1944
1010日,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海戰揭開序幕。進攻萊特島的登陸部隊開始在新幾內亞集結。盟軍的岸基航空兵從新幾內亞、比特島、摩羅泰島等地的機場起飛,空襲日軍在南部的航空兵基地。哈爾西率領第三艦隊的航母編隊長驅北上,壓製日軍在北線奄美大島、衝繩島、久米島、宮古島等地的航空兵基地。全天出動1396架次,擊毀日機45架,擊沉22艘軍艦和4艘商船。美軍僅損失21架飛機。

10
11日,航母編隊南下空襲呂宋島。還派出數艘巡洋艦炮擊馬庫斯島,作為佯攻。1012日,航母編隊共出動1378架次空襲台灣。使日軍的飛機和機場設施遭到很大損失。美軍在空襲中損失飛機48架。

10
13日,美軍航母編隊繼續襲擊台灣,全天出動974架次。

10
14日,航母編隊出動246架次襲擊台灣,為策應航母編隊的的行動,駐中國的美軍第1420航空隊,也出動100B―29重轟炸機空襲台灣。全天美軍損失飛機33架。

日軍起先想保存實力,故而按兵不動。但幾天來損失巨大,而且豐田錯誤判斷美軍將對台灣發動進攻,便使用部署在九州至菲律賓一線的岸基航空兵投入反擊,豐田本人親自前往台灣坐鎮指揮,並抽調部分艦載機轉到岸上參戰,於是爆發了史稱為台灣空戰的激烈空戰。可是日軍飛行員大都是剛剛畢業的年輕學員,加上由於燃料供應不足飛行訓練極不充分,飛機性能也落後。所以升空作戰的日機損失慘重,目睹空戰實況的日軍第二航空隊司令福留繁中將哀歎:這是雞蛋撞石頭的戰鬥。

截至1018日,日軍謊稱擊沉美軍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艘,驅逐艦1艘,擊傷包括8艘航空母艦在內的24艘軍艦。天皇還特令嘉獎。事實上美軍僅有2艘巡洋艦被擊傷,無一艘軍艦沉沒。豐田對這一戰績還深信不疑,命令誌摩清英率艦隊出海追擊。直到偵察機發現美軍龐大的航母編隊,才隻好下令誌摩艦隊駛往奄美大島待命。

經過九天的連續空戰,日軍損失飛機1093架,在菲律賓的陸軍第4航空軍隻剩200架,海軍第一航空隊僅存35架,在台灣的第二航空隊尚存 230架。已經喪失了在空中的反擊力量。美軍損失飛機約100架。哈爾西於1018日率艦隊駛向菲律賓以東海域,以便掩護即將開始的登陸作戰。

前哨戰

10
17日,美軍先頭部隊在萊特灣入口的蘇盧安島登陸。

10
18日,美軍開始對萊特島實施艦炮和航空火力準備。日軍這才判明美軍主攻方向,下令執行捷一號作戰。

10
20日,美軍在萊特島開始登陸。當天即將6萬餘官兵和10萬噸補給品送上岸。按照日軍計劃,此時應先出動航空兵實施反擊,但是航空兵已經在幾天前的台灣空戰中消耗殆盡,無力發起反擊。在此情況下,日本海軍仍按計劃出動。

栗田指揮的第一遊擊艦隊的主力,計有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從新加坡駛抵文萊進行補給,並召開作戰會議,確定最後的作戰方案。

10
22日,栗田艦隊離開文萊,駛向菲律賓。

早在10月上旬就活動在南中國海的美軍鰷魚號和海鯽號潛艇,獲悉美軍登陸後,海鯽號艇長麥克林托克中校判斷在新加坡的日軍艦隊可能經巴拉望水道前往萊特灣,便與鰷魚號在1022日深夜匯合,商定協同攻擊方案,一同駛往巴拉望水道尋找戰機。

10
23日淩晨,這2艘潛艇在巴拉望島以西海域發現了栗田艦隊,一麵向指揮部報告一麵接敵。這時候日艦隊正以四路縱隊的隊形向北航行。海鯽號趕到日艦隊的航線的正前方,在2000米距離上對其中一路縱隊的1號艦用艇首發射管齊射六條魚雷,隨後轉向180°2號艦用艇尾發射管齊射四條魚雷。遭到攻擊的1號艦正是栗田的旗艦愛宕號重巡洋艦,被擊中四條魚雷,發生橫傾。栗田命令附近的岸波號驅逐艦前來靠幫接下艦員,但因橫傾迅速增加,驅逐艦已無法靠近,栗田隻得跳下水遊到岸波號,因為驅逐艦的無線電通信設備太差,後又改以大和號戰列艦為旗艦。2號艦是高雄號重巡洋艦,被擊中二條魚雷,受到重創,一度喪失航行能力,經過搶修後才恢複航行在2艘驅逐艦的護衛下返回文萊。就在日軍艦隊受到攻擊,隊形混亂時,鰷魚號則接近另一路縱隊,向摩耶號和羽黑號各射出六條魚雷。羽黑號發現了魚雷航跡,規避了過去。摩耶號也發現了魚雷航跡,艦長下令右滿舵規避,但航海長誤為左滿舵,在掉頭中,被四條魚雷擊中,艦體迅速傾斜8分鍾後沉沒。海鯽鰷魚號隨即遭到其餘日艦的猛烈攻擊,這2艘潛艇成功擺脫攻擊,掉頭追趕因傷返航的高雄號,不料海鯽號在巴拉望水道一個海圖上未標注的水域觸礁擱淺,鰷魚號隻好放棄追擊,趕來搭救海鯽號的艦員。

在海戰的第一回合中,美軍的2艘潛艇就給了日軍一個下馬威,擊沉2艘擊傷1艘重巡洋艦。

錫布延海海戰

早在19446月,栗田的艦隊在日本本土備航時,他就預料到將會和美軍的航空母艦交手,給所轄的軍艦裝備新型雷達,並在軍艦上盡可能多安裝高射炮。

1944
7月,栗田率艦隊到達新加坡的林加錨地,針對捷號計劃所賦予的任務抓緊戰前訓練,主要是加強了夜戰訓練,防空隊形的機動,對錨地的攻擊戰術等項目的訓練。還多次召集部屬研究戰場情況製訂預案。對菲律賓,判斷美軍可能的登陸地點有三處:北部的拉蒙灣,中部的萊特灣,南部的達沃灣。對以上三個地區進行了反複的分析,對相關的航道都製訂了航行計劃。

10
18日,栗田艦隊起航,執行捷一號計劃。從新加坡到萊特灣有三條航線,一是穿過巴拉巴克海峽,經蘇祿海向東,再由蘇裏高海峽進入萊特灣。二是經蘇祿海向北,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沿薩馬島南下進入萊特灣。三是穿過巴拉望水道,經錫布延海,再走聖貝納迪諾海峽,沿薩馬島南下進入萊特灣。在這三條航線中,第一條距離最短,但離美軍占領的莫羅泰島較近,容易被美軍發現。第三條距離最長,遠離美軍占領島嶼,但要經過狹窄的巴拉望水道,易遭伏擊。第二條的利弊介於一、三條之間。日軍計劃規定栗田走第三條航線,誌摩和西村走第一條航線,南北夾擊,考慮到戰場的複雜性,還專門規定如果無法協同發起攻擊,各艦隊可以單獨攻擊。

10
22日,哈爾西見登陸作戰進展順利,以為日軍已無力反擊,便命令第38特混艦隊第1大隊返回烏利西基地補給,該大隊由麥坎恩中將指揮,擁有5艘航空母艦5艘巡洋艦和13艘驅逐艦,所轄的航空母艦和艦載機數量是38特混艦隊的四個大隊中最多的,第1大隊的離去使美軍 在即將開始的海戰中失去了一支勁旅。

10
23日,栗田艦隊在通過巴拉望水道時,遭到美軍2艘潛艇的伏擊,3艘巡洋艦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