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P幫我朋友解決問題

(2014-01-18 11:07:33) 下一個
 dd媽媽:

蓮姐,您好!我是dd媽,我遇到一個難題不知怎麽處理更好,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育兒專家,所以冒昧地向您請教,麻煩您指導指導我好嗎?謝謝您哦!

問題是關於dd的姐姐。d姐現在讀一年級了,從小特別乖巧懂事,從小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中,或者家中的兄弟姐妹(表兄妹)中,以及現在的小學、托管裏,她總是表現特別好,因此總是被表揚得多,也許正因為這樣,也使得她特別期待別人的表揚,害怕批評,總害怕做得不好會被批評,更是產生了逃避心理和畏難情緒,例如對於沒做過的事情,或是沒有玩過的遊戲,她總會說“我不想玩……”,其實她想做或者想玩,隻是因為沒做過,怕做不好,怕輸,所以想逃避而故意這麽說,甚至遇到難的作業,她就會想著問我,我會引導她先自己動腦想,她要是想不出來,就會急得要哭。對於做得不好的事,她會急得馬上哭起來。比如有次跟我同事女兒(下麵說L)一起跳繩,兩人一樣大,一開始d姐跳得好,L不會跳,所以她一直很高興,還非常耐心地教L要怎麽怎麽跳,大人們都表揚d姐好厲害,鼓勵L好好學。後來L突然會跳了,而且一口氣跳得比d姐還多,d姐突然就哭起來了,邊大哭邊說我的膝蓋好痛。。。弄得大家不知所措,其實她是突然覺得自己輸了找的借口。又比如平時考試如果考了100分,她會非常主動地第一時間告訴我們得了100分,但如果沒得100分,她就不說了,除非我們問她。因為我們已經意識到她的這個問題,所以生活中總是會不斷地跟她說,爸媽不要求她每次考100分,隻要她平時讀書努力認真,考試認真細心就好了。經過這一學期的一直引導,現在她如果沒考到100分,也會主動跟我們講了,但還是會有很不好意思的表情。

平時上學時,因害怕遲到,每天早早地要出門,要是某天因為什麽原因動作慢了,她也會立馬就哭起來。其實平時我們經常會引導她遇到問題不要急,要想辦法,比如出門遲了,公車搭不上,我們可以打車等等,她都是在事後會跟我們一起分析遇到問題要怎麽處理更好,但真正遇到問題後,卻仍是老樣子,比如剛才要去上畫畫課,因為睡過頭遲到了幾分鍾,一路上她要求我跟她一起跑,結果快到時,她跑不動了,就大哭起來,到了門口卻轉身說她不上了。。。。

蓮姐,d姐現在最讓我頭疼的問題就是這個,雖然平時一直注意引導,但總覺得自己說的比較平白無力,而且平時說的她好像都聽進去了,但關鍵時刻她還是一樣。我應該怎麽做更好呢?麻煩蓮姐幫忙出出主意,謝謝您!


蓮花處處開 :

d媽,你好!

針對這些問題,身體還是有影響的(其實d姐還是自卑,不夠自信),除了飲食注意(少吃太高營養的,少吃零食),教育也要同時抓。


沒有經曆過挫折教育的孩子容易陷入這種死胡同!有關完美方麵,可以找些這方麵的書給d姐看看跟她討論討論。,國內不知有無類似這樣的書?

底下4點建議都是小P給你提的(我剛剛給他念了你的信):


1.借些有關“完美教育”的書:

http://www.amazon.cn/Be-a-Perfect-Person-in-Just-Three-Days-Manes-Stephen/dp/0440413494/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390049820&sr=1-1&keywords=Be+a+Perfect+Person+in+Just+Three+Days


Be a Perfect Person in Just Three Days

內容提要如下:

A book called Be a Perfect Person in Just 3 Days fell on Milo’s head.  He started reading it and decided to take it home.  Day 1 told him he has to wear broccoli around his neck.  At school, Milo lied about why he was wearing the broccoli.  But at dinner, he acted very polite.  For Day 2, he couldn't eat ANYTHING for 24 hours.  His dad read the book.  For Day 3, he couldn't do ANYTHING AT ALL (except go to the bathroom and sip weak tea.)  He failed because he fell asleep.  :(  Milo decided he didn't want to be perfect after all because that would be really BORING.


每件事都做得很完美,生活會變得無趣!

做錯事情更好,那是學習的最佳機會!下次就有經驗了。If you don't make mistake ,you won't have challenges to do something.Life is not fun anymore.Mistakes makes you learn more!


有時候你做得差一點,才能交到好朋友。要不你太強,別人都妒忌得不想理你了!


2.《  虎皮貓,你在哪裏?》讓d姐看看那隻自卑的虎皮貓是怎樣建立自信的?跳繩跳得不如別人,有可能畫畫比別人好啊!每個人有強項也有弱項,我們要發揮強項,使強得更強,弱的,我們隻要努力就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至少努力過,就不再有遺憾!也就是說生活中我們要做到:揚長避短!


3.《弟子規》裏講到:事勿忙,忙多錯!針對d姐“著急”的性格,多學習學習《弟子規》!

4.還有就是爸爸媽媽任何時候都愛你,不管你考多少分,即使考0分,也仍然愛你!


蓮花處處開:

底下是我提的建議:

多給D姐實際遊戲中輸贏的體會,慢慢就可以接受的!以前的小P就是象D姐一樣不能接受輸贏,如今他都可以很快地幫我給你提出那麽多建議來。所以隻要有耐心,慢慢教育,尤其實際生活中的教育,每次碰到都跟她講解,等心理成熟起來後,一定可以接受的。



底下這篇就是我如何勸解小P的:

最近自閉兒子的情感進展 (2008-09-22 18:26:22)

今天總結一點最近兒子的情感進展。


兒子一直對有輸贏的遊戲如走棋,打球,比賽騎自行車(跟姐姐老比賽誰騎得快),無法接受他會輸的事實。這一項我們大約一年前就和他的學校提出來讓ABA老師來訓練,收效甚微!他們老師隻跟他說“Lost a game is not a big deal!”,每次跟姐姐走checker輸掉,都會大哭一場,可以持續半個小時。每次我們都會提醒他老師的這句經典名言,可他依然故我,每次還是來個tantrum,真讓我們苦惱!今年8月,奧運會在北京召開,感謝dad老是拉著姐弟倆看,有時大清早一起來沒吃早餐就開看。看跳水,看打排球,打籃球,總看有中國隊參加的,還問他願意給哪個隊加油,他從不思索地就說要給中國隊加油;還有那個跳蹦床(Trampoline)的女孩,讓兒子看得目瞪口呆的。所有的比賽都隻有三個名次。有一天晚上,我們一家四口,開始在自己的客廳裏打“排球”,用Beach ball當排球,用一塊布毯子當網,我和先生一人搬個小板凳坐下每人拉一頭毯子,一個主裁判,一個副裁判。姐弟倆連比了三局,最後弟弟輸了。姐姐很高興的去洗澡睡覺,弟弟一個人坐在樓梯口號啕大哭。大約十分鍾後,我也在他旁邊坐下,抱著他來安慰!這一次他的哭勢特凶,簡直是波濤洶湧,眼淚嘩嘩直掉,看也不看周圍一眼。這次我準備一改以前的“戰術”,我也不跟他提那句老師的名言了。開門見山:弟弟,你剛看過奧運會對吧?什麽跳水,籃球排球,甚至那個蹦床是不是都隻有gold metal,silver medal, bronze metal?兒子根本不理睬我,繼續大哭。接著我又說“如果每一場比賽都隻有一個第一名,那我們全地球上有60億人口,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想贏的話,那怎麽辦呢?除了那個第一名,剩下還有幾十億人都要像弟弟這樣哭的話,那我們這個地球早就全變成象Atlantic ocean(剛好那天我們帶他們去了Atlantic ocean 旁邊的一個Beach),那我們全世界都變成海洋的世界了,那我們的房子隻好建在水上了,每天出門都要劃船,弟弟你又不會遊泳,萬一掉到水裏,那怎麽辦呢?”令我驚訝的是:兒子哭聲嘎然而止,居然撲哧地笑出聲來,臉上還掛著晶瑩的淚珠。原來,他雖然在哭,其實一直在聽我說話呢,居然還聽懂了我荒謬的推演!笑後接著還是哭了幾聲,不過我hug他後,馬上起身去刷牙了,還跟我撒嬌地說“媽咪,你能幫我刷嗎?我刷不動牙!”看在他如此禮貌的請求,猛誇一番,就替他效勞了。自從那次的“海洋眼淚生活趣談”後,他對比賽輸贏居然漸漸的開始接受了,即使輸了,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來個tantrum。最近,我們老是配對分組玩球,每次都是我和兒子一組,爸爸跟姐姐一組,要輸我和他一起輸,似乎他對輸贏不那麽看重了,而開始著重在玩的過程中的fun,每次玩完,隻要他有一點sad,我們把注意力一轉移,他也就接受或者忘了(無從知曉)。


三個星期前,他最要好的preschool班的一個朋友(typical)剛從中國回來。兒子非常期盼他到我們家來玩,上星期四下午,他的朋友終於要來我們家。兒子提前半小時就開始問他的朋友幾點幾分會到,還在窗口張望了許多次。看他那焦渴的神情,我開始欣喜!這種盼望在以前是沒有的,我想兒子的情感終於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許是因為有兩個月,沒有見著他的好朋友,朋友一來,就拉著他的手大叫朋友的名字,然後就往playroom跑,還把門給關上了。根本不讓我和姐姐進去。我為了讓他們倆個小朋友玩,故意把姐姐叫到樓上講了一個小時的故事,在這過程中,那兩位小朋友沒有出現任何糾紛,讓我大大鬆了口氣!後來,讓姐姐跟他們一起玩,三個人也玩的很開心。即使有時,他們把弟弟一個人留在一個角落玩(在以前這種事經常發生,那個typical孩子就隻跟姐姐玩),經過我的提醒,弟弟也馬上又跟他們玩到一起了,整個過程大約三個小時。昨天晚上,去這個朋友家玩。他們一起打wii,大約有近4個小時,他們也沒有出現糾紛(在以前是經常的),三個人玩得滿頭大汗,弟弟也不抱怨他們不給他turn了(在以前通常都是他哭,總抱怨他沒有turn),在以前他隻玩boxing,所以他們都覺得boring,要玩別的,昨天他也試著玩點別的花樣了,也學會一些妥協,這都是可喜的進步!


更讓我驚訝的是:兒子跟我說“我給A(就是那位typical的朋友)7片我special的chips,我自己隻吃了5片。”我故意很驚訝地問他為什麽。他很自豪地說“那是我對A好呀!就像我對你好一樣!”這句話讓我回味了很久,並不是意思不懂,而是想體會一下兒子是否真的開始有同理心了。這個驚喜是我期待了許久許久的,我對他的種種幹預可以說都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奮鬥的,終於等到這一天了。雖然在他同理的世界裏還隻有媽媽和他的A,連爸爸和姐姐都還沒有份呢!但我已經很滿足了,我的努力又有了動力。這在typical的孩子是多麽自然的情感,在我們卻需要長期努力挖掘的才能換來這種進步。無論如何,我都感激他,更感激他的這位typical的朋友以及他的父母!


最近,給女兒講“愛”這個字,我用蔡禮旭老師的故事作為教材。首先,把“愛”用繁體字寫出來,告訴她愛字,上麵是“心”,下麵是一個“受”。所謂“愛”就是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溫暖的才是“愛”。女兒的第一個反應是“隻有爐子和火,才有溫暖的感覺。”看來我這個typical的女兒也需要情感教育!我就跟他解釋:溫暖的愛,是指情感(feelings)的感覺,而不是你用手去摸一摸(touch)的實際溫度;就像你感到悲傷的時候,你心裏會覺得很冷,即使在大夏天!女兒馬上說“噢,我明白了,就像上星期三我的best friend忘了帶午餐,我分了一半的炒米飯給她吃。我想她當時一定覺得很溫暖!”我很驚訝於女兒的領悟力!及時地誇獎和擁抱,還問她“媽媽hug你時,有沒有覺得很溫暖?”這就是我們說的“愛是溫暖的!”今天女兒上完中文學校,左等右等也沒見我去接她。最後,我接上她,女兒交待我說“趕緊回到家就給A媽媽打電話,告訴她你已經接著我了。因為她剛才看見我一直在等你,她打了好幾次電話到我們家,沒人接,還到停車場去等你了,她說不行的話,她送我回家!”我把車一開到家,女兒三步兩步的跑回家主動給A媽媽打電話。打完電話後,我大大地表揚了一番女兒,因為那是她對“愛”是什麽已經有了深刻的體驗:感受到了愛,還能付出愛!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我們彼此體驗人間的真情!我還讀我一位初中語文老師給我的中秋賀詞給女兒兒子聽:“寄浮雲 托流水 月光送吉祥 願未來的每一天:晨有清逸 暮有閑悠 祝你及家人 中秋快樂!”對他們來說很難體會這幾句話的真情感受,我還是給他們做了白話解釋。我估計女兒聽懂了一半,兒子根本就一竅不通,但我相信將來的某一天他會明白的。昨天早晨,兒子女兒都鑽到我們的被窩裏,我又開始訓練他們的情感。我問兒子“你知道嗎?Love is warm?”兒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和他dad接著問“哪裏會覺得warm?”兒子天真的跟我鼻子對鼻子的kiss,然後說鼻子會覺得warm;然後他又kiss了我的頭發,額頭,胳膊和臉頰,說額頭,胳膊和臉頰都會覺得warm。我們接著提示他還有哪裏會warm,他硬是說不出“心”,最後女兒說“心裏會warm!”我又想考考他們:心酸是什麽感覺?我提醒他們說“Amelia Bedelia 會真的覺得心裏很sour 的。”兒子女兒笑作一堆!我又接著問兒子“那心酸到底是什麽意思?”兒子很幹脆地說“Sad!”我和先生抱著兒子happy!


蓮花處處開:

早晨跟他講d姐這件事,他出的主意也令我驚訝!(也是平常我經常給他灌輸過的,能活用出來我已經很高興了)還專門交待我跟D媽說:這4點都是他出的主意,很自豪的樣子!我給他爹看了!可他爹啥都沒說,估計心裏還是美滋滋的!咱對不善表達者要求就不高了!隻要他滿足快樂就好!


其實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的。那就是為何我老說:帶著孩子過日子。就如D姐這件事,我讓小P參與進來就是給他一個思考的機會,機遇時時刻刻都存在,就看我們是否抓住?給他機會,看他如何解決問題的!他說完後,我誇他,也會給他自信!在跟我討論的過程中,也學習我如何解決問題的,這就是我經常說的:大人要“以身作則”,給他機會與啟發他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我們做父母每天要做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