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夢人

(2008-09-21 16:40:48) 下一個

    

    傍晚,正鬱悶著,John給我打來電話。

    John是我的一位朋友,幾年前我在CBC做了一個廣播節目。CBC的覆蓋率不錯,節目播出後頗有一些人給節目組發電子郵件,評論這個節目,大多是Positive的。 John是聽眾之一,他給節目組打的電話,說想發表我寫的節目稿子。
 

     他的雜誌叫
<<藝術論壇>>,是一本格調很高的藝術雜誌。雜誌由當地的一個藝術委員會讚助一部分錢,還有就是很少的一點讀者的訂閱費,每次印刷一千多份。雜誌是黑白的,每期有40頁。裏麵有文化方麵的評論文章,還有書評,影評,碟評,小說,散文,大部分文章都出自John之手。和加拿大其它藝術雜誌一樣,<<藝術論壇>>讀者寥寥。

     還沒介紹
John 本人卻先寫了這麽多他的雜誌的事。他今年53歲,未婚,一個身材高高瘦瘦的白人,一頭日漸稀疏的灰白頭發,笑起來的樣子象個孩子。他早年在多倫多的兩所著名大學讀過法律,還曾到英國,瑞士等國當過外交官,現在專職編輯這本雜誌。
  

     他打電話主要是問候,說最近多倫多電影節去了
6天,看了十幾部電影,現在要著手寫影評了。我知道,他每年電影節都要往返於多倫多和他所居住的小城市Oshawa,就為了對那些電影先睹為快。我還知道,他為了給雜誌寫書評,那些書必定一本本親自看過。每期雜誌他都付出那麽多心血,可是卻得不到什麽經濟上的回報。雜誌排版文章打印都是借用一所大學的設備。 

     他認真得近乎死心眼。多倫多著名
NOW雜誌看上了他的一篇遊記,但是因為版麵的原因,要刪掉100多字,他說寧可不發也不能刪掉一個字,因此他失去了就要到手的幾百元稿費。因為加拿大的小城市電影院都被美國大公司壟斷,不會放映非美國產的電影。他就在自己的城市發起了一個放映外國電影的活動。每次在一個公共圖書館裏放一部外國電影,看完以後組織觀眾討論。跟他的<<藝術論壇>>雜誌一樣,他每次隻能從觀眾交的兩元門票錢中提取一部分錢,那當然是少得可憐,可是每次他卻要為放映活動準備好幾天。

     活了大半輩子,沒有家,沒有錢,在我們很多人的觀念裏他真是一個失敗者。今天他對我談起他的煩惱,我勸他不要太理想主義了。但是他解釋說,自己心裏總想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他並不那麽羨慕那些人追逐一個好工作,拚命往上爬,追逐物質和金錢。說到婚姻,他自己害怕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平淡生活會使婚姻失去激情,自己也不想過那種生活。這有什麽不對呢?
Everyone wants to be something bigger than themselves.

      聽了他的話,我無語。我也有夢想,當年在國內的時候,厭倦了
一天又一天Copy & Paste的生活來到加拿大,想過一種不一樣的生活,做一個不一樣的自己,還想圓自己的傳媒夢。可是幾年下來,迫於生活的壓力,早偏離了自己設計的軌道,放棄了初衷,甚至很滿足,因為現在有一個人人聽了都說好的職業,盡管那跟傳媒無關。曾經給自己托辭,Everything in life is comprise (生活中所有的事都是妥協)。可是卻經常忍不住想,如果一直堅持走自己想走的路,現在會怎樣?

      我有什麽資格說別人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