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山同學建議我“靠碼頭”,從而更好地周旋與茶軒兩大陣營的關係。這句話很讓我反感,一劍又不是網絡新人,前些年獨往獨來不也很痛快, 現在混得半老了,居然要去靠碼頭,扯啦。
不過這句話還是停在我腦子裏揮之不去。經過幾天思考,覺得對“靠”字需要更深一層理解。想想,一劍以前也寫東西,除了跟人吵架搞些點擊率,其餘文字根本沒人看。現在呢,跟著茶軒兩個碼頭旗幟跑,侃些紅歌啦,江湖啦,憶苦飯啦, 點擊率杠杠的。細想一下,這是自己寫作水平提高了嗎? 絕對不是。 是自己作品內容變新穎嗎? 也不是。你看看人家快樂玉子寫的那些遊記,要情調有情調,要文采有文采,要凝重有凝重,要升華有升華。可茶軒給了人家足夠的關注沒? 沒有嘛!
所以一劍能有那麽一點火爆點擊,不是一劍多能耐,完全是一劍“靠”了人家的碼頭。
為了自己繼續成長,一劍還得繼續“靠”這兩大茶軒領袖的碼頭。看看文革傳人, 貼子不少,但太難靠。他把話都說死了,讓你很難發揮。比如老周和老葉接見紅衛兵那個事, 他直接把“備胎”放題目上, 你還能發揮個啥。怎麽說都是給他扶旗杆。紅的是他,累的是你。
為人父就不一樣了,麵對要“靠”來的朋友, 為人父那是給足機會呀。隨便一句話,都是你“靠碼頭”途中可馳騁的草原。比如這句話:
“中國是禮重於法。以禮代法適合熟人社會,也即費孝通所說的鄉土中國社會,但不適合城市化的陌生人社會。中國是長時期的宗法社會,禮重於法也和中國社會形態及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同學們,別小看這段話,給你開了多少的“靠”門呀, 我簡單列舉一下:
1. 政治:你可以侃中國的政治話題,比如國人的政治惰性,中國的特殊國情,進而還有民主法製, 黨政必要性,等等等等, 你隨便發揮就是一篇好文章;
2. 經濟: 中國人的熟人社會狀態決定了國人不適應市場經濟。熟人嘛,誰喜歡討價還價呢?你送我一點豬肉,我送你一筐茄子,大家建立感情,舒舒服服。非要搞那個板著陌生臉的市場經濟,哪裏能行呢?還是社會主義好啦,哈, 你看又是一篇中國經濟獨特性的好文;
3.社會:“熟人社會”,“鄉土社會”, “社會形態” --- 那麽多名字和概念都列了,而且沒給你任何定限,發揮去吧,同學們!
4. 文化: “費孝通”,“禮”,“文化傳統”,“鄉土”,“城市化” -----都是文化的話題呀!
5. 愛情: 嗯,這個好像難一點,但你要是仔細發掘,還是能找出契機的。
不相信?搞不出愛情篇章來?好吧,一劍就給你玩一下,順便就這個難開的門靠”一下為人父的碼頭,讓他也看看一劍的實力。
為人父前幾天發了個文: 《隻聽紅歌也是不行的》, 文中列了這樣一首歌:
“對麵山上那個圪梁梁上那是一個誰?
那就是的那個要命的二妹妹。
東山上哪個點燈啊,西山上明,
一馬馬的平川啊,瞭不見個人。
妹妹站在那個圪梁梁上,哥哥他站在那個溝。
想起我的那個親親啊淚滿流。”
為人父把這首歌與紅歌(比如“敬愛的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並列,我們不難看出他的理想愛情觀。一劍個人理解應該是這樣的場麵(如有不合理,大家可以批評);
牛頭嶺和馬家哇直線距離約300米,但是互相串門走訪需要5個小時,因為連接兩個村子的隻有那條羊腸土路。如果沒有親戚在對方村裏,誰也不會費那麽大力氣到對方村裏走一圈。
不過,另一種途徑還是很方麵的,那就是你可以遠遠地300米外看對村的人。 沒有望遠鏡啦, 但這反而給人一種朦朧感。有了朦朧感是第一步,但至少有了下一步的動力。
馬家哇有個馬裁縫,每年臘月他都要去牛頭嶺那裏幹十幾天活。不管日子過得怎麽樣, 在臘月的時候,每家怎麽也得給孩子,尤其是給快成人的閨女做件新衣裳。 請馬裁縫過來就成了牛頭嶺固定的節目。
馬裁縫就這樣成了兩村的雙麵間諜, 比如牛頭嶺誰家的姑娘發育了,長得如何如何水靈什麽的, 經馬裁縫一渲染,馬家哇的小夥子們心中就激動了。反過來,馬家哇的信息也傳給了牛家嶺。
馬裁縫見男說男話,見女說女話,牛頭嶺誰家的小夥子如何如何,也給馬家哇姑娘們說。於是等牛頭嶺某小夥到馬家哇來提親,馬家哇的人雖沒見到這個人,但基本形象是有的。
兩村的年輕人就這樣以這種形式得到愛情並幸福地結婚生子。成功例子越多,年輕人對這事就越向往,手段還越來越大膽。他們覺得馬裁縫那個情報更新頻率太慢。於是就直接挑戰這直線距離300米。 怎麽辦?有大膽的組織了這樣的活動,某個時間,馬家哇的年輕人站在那個視野特別寬闊的溝裏,牛頭嶺的年輕人站在視野也不錯的懸崖上,互相扯著嗓子介紹自己:
“嘿,我是為人父,對麵那個穿紅襖的姑娘叫啥呀?”
“哎,核--桃---小---丸----子-----”
300米,臉朦朧,聲也朦朧,但至少大家認識了。 既然認識了,那就建個微信群吧。然後除了上述的集體活動,有時還有某小夥@某姑娘說點甜蜜話。 當然,這些是不能保密的,因為你要想對方聽到,你村裏的人一定要覺得你太炸耳才行。
然後,愛情主角出現了,那就是牛頭嶺的牛二妹和馬家哇的馬三哥好上了。兩人產生愛情的同時,還順帶讓這個愛情語言變成了讓為人父無比觸動的愛情歌曲《疙梁梁》。
對麵上的。。。。。。
(為人父引用的歌詞)
。。。。。。。。。。
你呀是的那個三哥哥呀你就招一招手
你呀不是那個三哥哥呀你就走你的路
。。。。。。。。。。。。。。。。。。。。。
你呀不是那個二妹子呀你就爬你的坡
你呀是的那個二妹子呀你就點一點頭
。。。。。。。。。。。。。。。。。。。。。。。。。
差不多了,拉回來說為人父那段話。
為人父說中國人講究的是“禮大於法”。這段愛情有什麽禮和法呢? 你可能不理解,在真實的牛頭嶺和馬家哇環境裏, 成功了的愛情就和這首歌沒啥關係。 理由很簡單, 愛情主角都年輕,臉皮沒這樣厚,喊不出這濃鬱的情感。
那個這首歌怎麽來的? 一劍告訴你一個涼涼的事實,這樣的歌往往是“相好”之間情緒的寄托。也就是說,那個二妹妹根本不是牛頭嶺的姑娘,而是那裏的小媳婦,而這個馬家哇的三哥哥因家窮沒娶上媳婦,還是單身人士。一個偶像的機會,三哥哥在溝裏幹活累了, 驀然回首,發現300米外二妹妹卻在燈火闌珊處,於是。。。。。
不能做兩口子啦,條件不允許,二妹妹有老公還有孩子。哎,算了,不做夫妻有什麽,不就那張結婚證,不就那個婚姻法嘛? 咱有“禮”,怕啥,中國人“禮大於法”,俺就相好了,俺就唱上了,你能怎麽地?
這樣的故事如果讓外國人來演就不靈了。演繹一下?好,聽著:
馬甲哇的光棍羅密歐偷偷跟著馬裁縫摸到牛家嶺, 半夜裏遇到了姑娘朱麗葉,兩對碧藍的眼睛互相一掃,身心和雙腿都軟啦,
羅密歐: 哎呀, 太美麗啦,胸是胸臀是臀的。。。。。
朱麗葉: You too, 肩是肩,腿是腿的。。。。
猶豫啥呢,結婚吧,找個教堂換個戒指,然後就不論他/她以後多埋汰多埋汰。。。。。你都。。。。。那啥那啥。。。。。
不行? 為什麽? 世仇啊?!。。。。。
怎麽辦?怎麽辦?。。。。。得,不跟他們玩了,咱倆到陰曹地府唱歌去!
為人父看到這,感歎: 哎,西方人不僅不會玩政治,玩經濟,玩文化,玩社會,也不會玩愛情! 禮重於法嘛,“相好”嘛, 多簡單的事,他們就是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