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門□

【自關山論道 於門口悟禪】
正文

射箭劃寺界 跑馬關山門

(2008-10-16 07:23:51) 下一個
  七百年前,正當元朝立國、吐蕃地區(古代康、藏地區)歸統予祖國版圖、元大都初創的特定曆史時期,開國皇帝忽必烈為了安邦定國、鞏固它的統治,極為重視並采用“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建議,崇尚吐蕃地區所盛行的藏傳佛教(即喇嘛教),把它定為國教,把該教首領奉為“國師”,頒定在吐蕃施行“政教合一”的體製,又在都城采取相應措施,其一是於定國號的當年,一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勒令在初建中的元大都城西,首建一座高51米的巨型白色藏式佛塔(俗稱喇嘛塔)——即保留至今的“北京妙應寺白塔”,曆時八年竣工後,又以此塔為中心,用十年時間,初建成一座規模宏大“一如內廷之製”的寺院——“大聖壽萬安寺”以它“坐鎮都邑”,並作為元王朝與西藏民族在政治上、宗教上進行密切聯係的重地,此寺百年問香火鼎盛,既是帝後妃主、王公貴族、喇嘛僧侶進行佛事的活動中心,又是每年舉行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朝廷盛典“前期三日,百官習儀之所”。當聲威顯赫的開國君主忽必烈逝世後,將他的“影堂”設在寺內,月派大臣祭奠,直至元終,可見“大聖壽萬安寺”在元大都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可惜元末一場大雷火,將寺院化為灰燼,白塔幸存,現就它當年的規模瑣談一二。
    據《聖旨特建舍利靈通之塔碑文》中記載,世祖忽必烈對自塔的定址、修建、竣工都親自過問,在《曆代佛祖通載》中記有:“帝(世祖)建‘大聖壽萬安寺’,帝製四方,各射一箭”,說明寺院的範圍,也是由世祖親自劃定,采用的方法是襲用成青思汗攻克金中都後,在城內“引弓射之,隨箭所落”,“命於城中,環射四箭,凡箭所落……之處”,賜與有功之臣的做法,這也許是蒙古民族傳統的劃地習俗吧?據查,古代的“一箭之地”有取射垛120、130、150步的,每步又劃為5尺或6尺的(擬為跨跳步),它最低的數據,約合200米,現今自自塔南至臨街山門的距離(均為元時位置),恰在200米左右,所以很可能白塔是作為當時向四方發箭的中心點,由此推測,寺院的南北與東西的長度各為400米左右,總麵積就可能達到16萬平方米,這確是一座寬闊、宏大的寺院!隻有這樣大的範圍,才能容納下每年舉行幾次全國性的、場麵壯觀、人群眾多的隆重盛典前的演習,據《馬可波羅遊記》“元旦日的白色節”中記載,僅“領受金袍賞賜的有一萬二千名男爵”,尚有龐大的皇親國戚,王公貴族、文武官員、外國使臣、各省首領,各教派首領,獻藝戲班,儀仗隊、樂隊等朝賀隊伍,並有象隊、駱駝隊等等,也隻有這樣大的場所,才能在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一次“國忌日”,皇帝親臨此寺進行佛事活動時,“飯僧”竟達“七萬”之眾。
    雍和宮佟鐵春蒙族老喇嘛前不久說,“聽老人們說,過去的白塔寺很大很大,傳說它的山門不在城裏,而在永定門外的大紅門,每天要跑馬搖鈴關山門呢!”北京外城的大紅門就是白塔寺的山門雖不可置信,但在一個周沿4裏至5裏的大寺院(元時每240步為一裏),用跑馬方式報時關寺門,卻又合乎蒙古族的風習,這個傳說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大聖壽萬安寺”的風貌和規模。
    據姚遂《牧庵集》卷十一“普慶寺”碑記有“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撫擬大帝(世祖)所為聖壽萬安寺而加小……是大役也”。又趙孟頹《大普慶寺碑銘》中對仿造“大聖壽萬安寺”格局而建的該寺有較詳細的記載:“其南為三門,直其北為正覺之殿,奉三聖大像於其中。殿北之西偏為最勝之殿,奉釋迦金像,東偏為智嚴之殿,奉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二殿之間,付(對)峙為二浮圖,浮圖北為堂二,屬之以廊,自堂徂門,廡以周之。西廡之間為總持之閣,中寘寶塔經藏焉。東廡之間為圓通之閣,奉大悲彌勒金剛手菩薩。齋堂在右,庖井在左,最後又為二閣,西日真如,東日妙祥。門之南,東西又為二殿,一以事護法之神,一以事多聞天王。合為屋六百間”。以此可推知:(一)塔所在的位置不僅是寺院方位的中心,又是格局的中心,可佐證“大聖壽萬安寺”是以白塔為中心點向四方射箭劃界的;(二)沒有鍾。鼓樓建置的記載,僅以此佐證“跑馬搖鈴關山門”的可能性;(三)“大聖壽萬安寺”在動工興建六年後(至元二十二年十二月),世祖“命以中衛軍四千人伐木五萬八千六百,給萬安寺修造”,這一批增添的供料雖無法確切估算能建造出多少間合乎當時規格的殿堂,至少遠遠超過六百聞,由此佐證寺院規模之宏大。
    “大聖壽萬安寺“在元大都城內的所在地,取名“福田坊一,因坊內有著名寺院,而以佛教含義命名者,在城內五十個坊中,是唯一的一處,說明該寺是元大都總體規劃建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前述該寺範圍的推想,此寺南臨阜成門內大街北,元時為平則門大街,東牆大部傍依自塔寺東街,元時為金水河,(清代稱溝沿,明代稱河漕)北與獅子胡同相望,元時為天師府,西鄰福綏境、宮門口胡同一帶,元時為何地不可考,據“普慶寺”的西麵為“西廡通海會,市為列肆,月收僦直,寺須是資。”因“大”寺的地位,財力遠非“普”寺所能比擬,“大”寺的西麵,是否設有商業區,就很難說了。
    “大聖壽萬安寺”是在元束至正二十八年六月(公元1368年)被雷火焚毀,荒落了六十五年後,於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在占有原白塔西部與北部的寺院舊址及其他地麵,修了一座超過元寺麵積的大道教寺院——朝天宮(現無存,僅留地名),又相隔了二十四年,予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由皇家賜名修了目前規模的“妙應寺”,包括有山門、鍾鼓樓、四重殿、塔院、東西配殿、方丈院等,麵積被壓縮為東西寬約50多米,南北長約200米,總麵積約一萬三千平方米,不到元時的十分之一。當我們了解到原“朝天富”的麵積,方圓數裏,有十三座殿,“重簷巨棟三千間”,不禁為其驚歎!但又想象在此富內有較大一部分,皆屬元代鼎盛一時的“大聖壽萬安寺”的地方,且曆盡故都七百年滄桑的白塔,仍矗立在人們眼前,我們就不以後者遜於前者了。[作者:楊毅 來源:燕都]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