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門□

【自關山論道 於門口悟禪】
正文

大科學家和他的文盲妻子 (圖)

(2008-10-13 07:35:30) 下一個

侯德榜先生,字致本,1890年8月9日出生在福建閩侯。1913年於清華留美預備學堂畢業後,公費赴美留學。1921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後回國。

他應永利化學公司總經理範旭東之邀,擔任該公司總工程師,先後設計籌建天津塘沽堿廠、南京硫酸(金亞)廠和成都五通橋永利川廠,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9年他首先提出了聯合製堿的新流程,1941年被命名為“侯氏堿法”,為世界製堿工業開創了新的紀元。侯德榜因對製堿工業的卓著貢獻而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化工學會和美國機械學會榮譽會員的稱號,並先後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化工貢獻最大者榮譽獎章、英國化工學會榮譽獎章、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章及特贈科學博士和範旭東紀念獎金獎章。

侯德榜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科技工作和科學研究上。他常常以“勤能補拙”勉勵青年人。他認為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到。“難道黃頭發綠眼珠的人能搞出來,我們黑頭發黑眼珠的人就辦不到嗎?”這便是他的名言。他以聯合製堿法技術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1990年8月在北京舉行了紀念侯德榜誕辰100周年大會,緬懷這位中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

侯德榜一生事業成功,主要是外有範旭東為他“遮風擋雨”,內有愛妻張淑春為他作堅強後援。範旭東1943年介紹侯德榜時曾說過:“侯先生年歲不高,身體健康,且有賢內助為他治家教子,使他無後顧之憂,相信今後的成就必更偉大。”侯德榜是世界知名化學家,可是誰能想象他的患難與共的妻子,竟是福建農村的一位農家婦女。

侯德榜與張淑春成親之際,正是國家多難之秋。為了用經濟杠杆使中華複興,他沒有沉緬於個人的家庭生活,而是四處輾轉求學,乃至去大洋彼岸尋求科學之路。一別八年,幾度雁來雁去,幾回月缺月圓,淑春耐心地等待著,默默地承擔起三世同堂大家庭的家務重擔。她雖然大字不識,可很明事理:上要贍養好老的,下要撫育好小的,丈夫在外學習就無後顧之憂。 

當熬過八年生離的歲月,侯德榜學成歸來時,長子由剛學步已變成少童了。他吻著孩子胖胖的臉蛋,抬眼望著妻子眼角堆起皺紋的笑臉,心中湧起無限感激之情,深感自己的博士論文中,也閃爍著妻子的心血之光。淑春認為這一回可以同丈夫一起享受天倫之樂了。可丈夫象隻水鳥,匆匆歸巢後,還沒等歇過腳來,為給中華爭氣,速奔塘沽,去指揮建設亞洲第一流的堿廠。然而,福建鄉下年老多病的雙親需人照料,侯德榜對妻子說:“我治廠,你治家,再分離幾年行吧?”

淑春懂得丈夫治廠不能分心,又依他了。此後又許多年,侯德榜仍然是行雲流水,萍蹤天涯。其間經曆了七次赴美、八年離亂,與妻兒朝夕相處的時間實在有限。妻子理解他,支持他。

在抗戰最艱苦的年月,嬌小的博士夫人在川西住草房,砍柴、喂豬,撫育三個子女,大家公認她是侯家得力的後勤部長。由於她幾十年如一日地一肩擔起家務的全副重擔,促進丈夫得以集中智慧投身科學事業,先後揭開了“蘇爾維”製堿法的技術秘底,創立了嶄新的《侯氏製堿法》……成為聞名世界的科學家。

不管侯德榜一生中地位如何升遷,可是他們之間恩恩愛愛,相敬如賓,曆50多年而不衰,可謂糟糠之妻白頭偕老。1958年1月,侯德榜正率領中國化工代表團訪問日本,愛妻病逝,他悲痛欲絕。侯德榜在晚年時常思念他的愛妻。1963年,有人因他生活上需要人照顧,勸他續弦,他寫下了三首情深意切、哀婉的悼亡詩,以詩明誌,誓不再娶:

十七來家結褵時,金婚七十已逾期。
唯將白發守空房,報答半生死別離。

婚後離家幾十年,死時見麵也無緣。
誓於晚歲勤研究,答謝平生賢內助。

秉性剛強意誌堅,一人做事一身肩。
丈夫兒女勤防護,慈母賢妻兩自兼。

自此,侯德榜仍懷老驥之誌,又為祖國的化學工業建功創業奮鬥了十餘年。淑春夫人有知,定含笑於九泉。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