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島遊(四)北回歸線,太魯閣大峽穀
今天已經是台灣行的第五天了,我們將從台東到花蓮,途中觀賞北回歸線紀念碑,太魯閣大峽穀。
北回歸線紀念碑是一座造型獨特、蔚為壯觀的白色塔形建築,東臨太平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高高佇立在環島公路旁。這座紀念碑的碑體中空,從上到下貫穿著一條狹長的通透縫隙。這裏是北回歸線——陽光可以在地球上直接照射到的最北端。實際上它展示的是一條虛擬的、作為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如果你在碑體空腹的位置上雙腳叉開,那麽你的一隻腳是踏在熱帶,而另一隻腳則踏在亞熱帶。
今天這裏遊客雲集,眾星捧月般地簇擁在這座小小的紀念碑跟前。我嫌擁擠,就以到此一遊的神速,匆匆在遠處拍了幾張照片,算是到過了這一景點。
接著我們到了位於台灣島東部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太魯閣其名來自當地民族語言:“偉大的山脈”,地跨花蓮縣、台中縣、南投縣三個行政區,既是台灣八景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大理石峽穀。太魯閣的最大特色為峽穀和斷崖,而更有意義的看點則是從這裏經過的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的中橫公路。
每一個來到這裏的人都會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發出由衷的驚歎。我們一踏入太魯閣峽穀,立刻就被眼前景色鎮住了:兩旁的山體幾乎豎直成90度,峭壁如刀斧切割過似地齊刷刷豎立著,山口仿佛一道巨大的裂縫,深不見底。放眼望去,一處處峽穀與斷崖,湍急的河流,連成了莽莽蒼蒼的無邊無涯。這裏沒有南國山水的秀麗精致,卻無端生出一派北國風光的磅礴大氣,天高雲淡風輕,令人產生了一種時空錯覺,體驗出一把那久違了的秋日登高的壯闊情懷。
由於山體時常會有碎石滑落,所以在觀賞太魯閣風光的時候,我們被要求全程佩戴安全帽。
繼續向前走,穿過一條狹長、在懸崖上鑿出的穿山而過的甬道,走出甬道,眼前豁然開朗。遠望去,在重山的懷抱中,有一道神奇的人字飛瀑,在飛瀑的上方,坐落著一處朱紅色的中式古典祠堂。青山、綠水與紅色祠堂相映成趣,仙氣縹緲,精美脫俗,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看得出設計者的審美追求和對生命的尊重與祈福。這座祠堂就是著名的長春祠。
說到長春祠,就不得不提到1949年隨蔣介石撤退去台灣的那些老兵。
台灣自古無論從東還是到西或從西到東都需要繞道島的最南端,如遇戰事,兵力投送、物質運輸都將費時費事,若能修建一條貫穿東西的公路,即可快速調兵遣將,又可依仗高山峻嶺東西呼應共同作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台灣準備開鑿一條橫貫東西的公路。一為備戰,二為安置這些退役的老兵。
修建這條公路,必須穿越地勢險要,質地堅硬無比的大理石結構的高大的中央山脈。如何施工呢?蔣經國起初希望尋求國際援助,但由於美國及日本的報價太高且工期漫長,最終他毅然決定組織大批老兵來向大山峽穀開戰。
老兵們用雙手在懸崖峭壁上開路,主要工具是鋼釺、鐵錘、十字鎬和炸藥。他們攀附在陡壁上,先鑿出炮眼,再用炸藥炸,艱難地一點點向前推移。這條震撼我們心靈的隧道當年就是他們僅僅用了三年七個月建成的。如今我們身臨其境,完全可以想象到工程的艱辛與偉大。人定勝天,天塹終於變為通途,然而在修築這條道路期間一共傷殘了千餘,犧牲了兩百多條性命,平均每前進一公裏就會失掉一條生命,老兵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鋪就了我們腳下的這條路啊!
為了紀念這些犧牲了的老兵,在這青山綠水之中修建了這座長春祠。祠裏供奉著212位犧牲在這裏的老兵的亡靈。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人生本無常,更何況生於亂世,亂世中人的命運如同風中落葉,水中浮萍,完全無法掌控。台灣老兵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時代的產物,老兵們的經曆,濃縮了一個時代民族的悲劇。他們中的很多人是戰爭中被抓來的壯丁,莫名其妙就被命運拋到了島上。如今背井離鄉,沒有親人和家庭,可以想象他們在異鄉的孤苦無依。我們一路上聽來的,還有我回來以後在網上搜到的老兵的故事一個比一個淒慘悲涼。
有位老兵當年是在送老婆去醫院生產的路上被抓了壯丁。還有一位是在幫媽媽出去打醬油的路上被抓走的,這位打醬油的直到60年之後才有機會回到家鄉,他手捧著一瓶醬油哭倒在媽媽墳前:“媽媽呀,兒打醬油回來了!兒這瓶醬油整整打了60年啊!”
還有比這更荒謬的人生嗎?
在台灣旅遊的一路上,我們常常在各個景點看到坐在矮凳上,或是輪椅上的老人,大多孤身一人,沒有成家沒有親人。他們就坐在那裏,默默目送那一車車遊客,故鄉對他們來講,天高路遠,望斷天涯。他們能做到的隻有等在景點,看看能不能碰到同鄉,聽聽熟悉的鄉音。
這就是那些被稱為榮民的老兵們……
今天我站在這片青山之上為自己能夠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世界,享受生命的奇妙,能在這溫暖陽光照耀之下行走、做事而慶幸,我甚至能無憂無慮地做夢,而不必擔心好夢被打破,更不必擔心噩夢會變為現實。我能夠靜靜地凝視天空,那麽澄澈而蔚藍;鳥兒在天空中是那樣自由自在——這一切多麽美好。
和平是多麽美妙,比起那些可憐的老兵,我們這些沒有經曆過戰亂的人是多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