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老理(一):“寧拆千座廟,不破一門親”
多年來,維新已然成了社會的主旋律,人們越來越習慣於與傳統文化的決裂,一聽見“老”、“舊”、“傳統”這些詞,氣兒就不打一處來,就著急上火梗脖子,有一種條件反射般的警惕。那些老輩兒留下的老話老理越老越可疑;那些千百年傳下來,眾口一詞、大家以為是天經地義的東西,也統統都要被拿出來重新審視一遍。再後來習慣成了自然,隻要有個“老”字,幹脆也不問好歹懶得抬杠了,先滅了再說。
等我們鬧騰夠了往回一看,靜下心來細細琢磨,這才體會出那些經過了歲月沉澱,曾經令我們的祖祖輩輩受益無窮的老話老理,充滿了人生的智慧,以及對道義的承擔和對苦難的體恤,處處滲透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善良,以及對邪不壓正的執著。簡明生動地告誡我們去自覺遵循那些為人處世方麵的傳統道德準則和倫理準則。
正是那些讓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老理,構成了我們的深層記憶,成為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人生價值觀。使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直麵自己的良心,挺直了腰板做人。
讓我們來看看那些老話老理是怎麽講的。
(一)寧拆千座廟,不破一門親
世上男女間的情感、婚姻是一種很難說清楚的東西,近年來,人們的價值觀、婚姻觀有了很大轉變,個性的強調與婚姻期望值的增高,使得一些夫妻間缺少理解與包容,一旦出現問題就比較容易選擇分居或離婚來消極應對。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我們不去評價那些有關婚姻的是是非非,實際上夫妻(或離異夫妻)之間的是非對錯,有時恐怕連當事人自己都說不清楚,局外人又怎能輕易給人家下定義呢?
不過,很多婚姻都有過這種情況,那些經曆過婚姻的人體會更深:夫妻間表麵上的爭鬥與喧鬧隻是外人看到的,隻要他們曾經相愛過,無論離婚或分居與否都自有一份彼此間的默契。時機一到,峰回路轉,那未曾真正斷裂的情感是很容易接上與縫合的。
本來嘛!有什麽大不了的?人生不過如此,婚姻大抵如此。是問題就什麽都是問題,不是問題就什麽都不是問題,看怎麽說了。
世間萬物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隻有變化本身。所以我們常說對一個人得蓋棺才能定論。同理,對一段婚姻,其實不看到最後也是不能輕易下結論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都是正常現象,而往往經曆了分離之後的感情,反而進入到一種嶄新的境界,這是一種無法與外人道的情感體驗,咂摸起來有意思得很呢!
說到底是分是合,過不過下去,還得人家當事人說了算。
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寧拆千座廟,不破一門親”這句老話流傳下來。盡管隔著歲月的煙雲,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這句話所包含的對於人性的悲憫與寬容。
有關婚姻的老話還有:“撮合一對夫妻,勝造七級浮屠。” “一次破親三世報”都在告誡人們尊重別人已有的情感與婚姻,勸合不勸散。
你看古人對婚姻敬畏到了這樣的程度:把破親看得比拆廟惡劣千倍,把撮合看得比造浮屠更勝一籌。按說這也是善良人理應具備的道德良知。然而人心不古,如今在各種場合中,我常常聽到勸散的聲音甚至比勸和的聲音還要大。
真不知道現代人到底是怎麽了?看到人家有矛盾,為什麽不盡量去撮合、開解和鼓勵呢?要知道這可是積德行善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尤其是當夫妻雙方都是你多年好友的時候,看在友情的份上就更應該勸和不勸散了。對不對?
反之,唯恐天下不亂,一看到人家有問題,就跟打了雞血似的亢奮,奮不顧身衝將進去,假眉三道主持公正。便宜話順嘴出溜兒:什麽她都怎樣怎樣了,你還守著她幹啥!什麽“還不早點兒離了算了!這種男人不要也罷!”這是朋友應該做的事兒嗎?
婚姻是人家的,日子也是人家在過,鼓動人家分手本來就已經錯得很離譜了,還有人變本加厲,趁著人家暫時的分居,居然還興致勃勃給一方介紹起對象來了,這讓人說什麽好呢?這樣乘虛而入,破起親來不眨眼,做人還就沒有底線了吧?何況你做的事,另一方遲早也會知道,有過婚姻關係的兩個人有可能依然是親人的關係,就算分得再遠通常也還是會相互通氣彼此關照的。到時候你怎樣麵對雙方呢?
一個人要是沒有是非概念,沒老話老理管著,不信神鬼,不怕報應,油鹽不進的話,就真的是“朽木不可雕”了。
所以我說拆廟、破親都是不光彩的事情,還是盡量不要去做吧。
“千萬年後,誰的基因繁榮昌盛才是關鍵。”?人類總要滅亡。
不把生兒育女當成人生最重要部分的人群,他們的基因最後都會因為子女少,或者子女成長不健康而最終被淘汰。人生短暫,但基因延續無限。千萬年後,誰的基因繁榮昌盛才是關鍵。
“不”與“補",發音上差之分厘,意思上謬之千裏。
男方是我曾經的同事,女方是我朋友,離婚後我告訴她“當初想告訴你這人不行···”。她說“你就是告訴我,當時也不會信,也不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