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路上莫徘徊

歲月如水,流到什麽地方,就有什麽樣的風景。
個人資料
長亭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情練達皆文章(十一): 敵意

(2011-05-08 18:38:24) 下一個

人情練達皆文章(十一)

敵意

敵意很少指向陌生人,卻極易產生於親人與朋友之間。

在漫長的人生中,接觸最多的是親人、朋友,在這樣密切的交往中,總少不了磕磕絆絆,免不了話不投機,意見不和。甚至有時候一句話不對付,一件事處理不當,都有可能從原來的親密無間發展到互不相讓、互生怨恨,進而充滿敵意。我們周圍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讓我舉個完全不同的例子吧:前些日子,我買了一對中式木雕座椅,式樣古樸端莊,令我愛不釋手。可高興了沒幾天,我忽然發現了一張椅子的某一小塊地方,似乎比別的部位顏色淺一些。這些天來,我看著那一小塊地方,越看越不順眼,越琢磨越不對勁,以至於到了後來,眼中竟隻有這一小塊不完美,對椅子的整體美卻視而不見了。

奇怪嗎?一件物品不屬於你的時候,你會以一種欣賞的眼光看它,看到的全是美好,而當它一旦屬於你,就開始百般挑剔了。當我成了椅子的主人之後,視角變了,不僅發現了瑕疵,而且還將這一點小瑕疵無限放大,最後變成了令我無法忍受的大毛病。

人們也會不自覺地如此對待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我們將這種現象歸結為:愛之深而恨之切。當期望值太高的時候,一旦發現不足就由愛到失望,再到恨。有句話想必大家聽來不會陌生吧:“我對他這麽好,他卻對我這樣……”

想一想,一個陌生人給你一個笑臉,幫了你一個舉手之勞的忙,你都會感恩戴德,而對於幫了你無數次忙的朋友、親人卻那麽輕易地產生敵意,甚至鬧翻、決裂,這有多麽不公平。

甚至人有時還會產生一種更不講理的敵意,這種敵意完全受內心好惡的影響,有意無意地把內心的憤怒無端轉移給他人。哪怕是一個自認為非常中立、客觀的人也會這樣。

還是拿我自己舉例吧,我自認為是個比較隨和的人,跟朋友們處得都不錯,但唯獨對一位朋友會無端產生厭煩,討厭她的個性。我自己比較內斂,不喜歡張揚,而這位朋友恰恰相反,喜歡拋頭露麵,常常在大庭廣眾上竄下跳,每次看到她在那裏咋呼,我就覺得看不下去,有時還要譏諷她幾句,以此得到一種自我好感。其實她人不壞,沒招我也沒得罪我,甚至對我還很友好。隻是我不喜歡她的作派,我真的厭煩她嗎?好像也不是,因為真正的厭煩應該是沒感覺,麻木冷漠。我對她並不是沒感覺,甚至一段時間沒見還會想念她(當然見到又常會看不慣)。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做不到像她那樣而佩服她的勇氣和膽量,她的表現會不會正是自己潛意識裏想要做的呢?

無論如何我覺得我應該感激她,因為她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的假象敵,讓我宣泄了內心的負麵情緒。我心裏明白,她是善良寬容的,容得下我的不友好。說實話,若真是尖酸刻薄的人,其實我也就不敢惹了。

人是複雜的,有些敵意的形成由不得我們,但是我們能做的是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盡量避免敵對情緒。

我不確定是否可以這麽說:人似乎有一種固執的天性。大到是非標準,道德理念,小到服裝的風格,發式,自己認定的東西總是難以改變的。盡管明知自己錯了,也很少有人願意當麵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們通常隻對自己承認錯誤,別人一說,我們就不樂意了。這種情緒還會推而廣之:我的一位女朋友就不止一次地對我說,她自己可以不滿中國的種種現狀,提出尖銳的批評意見,但如果她的美國丈夫說出任何中國的不是,她都會條件反射似的跳起來反駁。這真是有趣。

這就是我們擺脫不掉的人性。直截了當地點出對方或對方團體的不是,聽來就像是一種挑戰,是對對方的智力、能力、判斷力的挑戰,傷了人家的感情,對方就算明知自己錯了,也還會盡力狡辯下去。

所以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這樣做不僅讓人心裏不爽,而且很多時候你其實也無法保證自己的正確性。一件事的對錯要看以什麽為標準,有些當時看來正確的事,若幹年後也還有可能被證實為錯誤。

不能保證自己的正確,就不要使用諸如“肯定、絕對、保證”這類字眼,而最好用“我想,可能,我也不確定,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來承認你自己或許不對,使對方在友好、溫馨的氣氛中,在理解肯定的好感之下,不知不覺地承認他也可能會錯這個事實。這樣不僅可以停止一切辯論,並且還能影響到對方,使他也願意表現得像你一樣的公正豁達。

……

今天早上我終於忍不住用一種可以加深顏色的家具保養油將我椅子那一小塊淺色的地方塗成了與周圍一致的顏色,做完這件事,我長舒了一口氣,這對椅子終於在我的眼中達到了完美。

我不再檢討自己為什麽對屬於自己的東西那樣求全責備。因為我知道承認人性的弱點,與之妥協,和平共處,才會使人變得更成熟,更具魅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五弟五哥 回複 悄悄話 同感!
收益很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