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49)
2023 (1)
凡事就怕細琢磨
1.救救孩子
國內的家長們,近期談論的話題是早教,所謂早教是從孩子兩三歲,甚至更早就開始為他們進行智力開發,為將來有一個好職業而奮鬥。還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了這個的目標,孩子從幼兒園起就投入到了可怕的競爭中,小學、中學、大學,真不知要經受多少摧殘、折磨。
一天,在北京地鐵上我聽到一個小女孩兒和她媽媽的對話,不勝感慨。
小女孩兒:“媽媽,明天能帶我出去玩嗎?”
媽媽:“不能,你還有很多功課要做,明天還有舞蹈課。”
孩子很不開心:“我好久都沒玩了,你整天逼我學這學那,都快累死我了。你是我親媽嗎?”
我想孩子都這麽說了,媽媽會心軟了吧?快答應孩子的要求吧!我心裏盼望著。
誰知那位媽媽開口了:“正因為我是你親媽媽,為了你一生的快樂,我才會讓你犧牲現在的快樂,才會督促你好好學習。”
孩子無奈地長歎了一口氣,不再說什麽了。
孩子的歎氣聲格外令人心疼,歎氣本不該屬於孩子啊!孩子應該無憂無慮地玩耍,應該編織美麗的夢想,應該身心自由而健康地發展,而唯獨不應該發出歎氣聲。
可是這個女孩兒歎氣了,其實一定不止她一個人,還有很多很多的孩子都會在現今的教育體製下歎氣。
人的一生最可寶貴的是童年、少年階段,那是一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本身就是無價的珍寶,到了成年之後,兒時的回憶將伴隨我們一生。可這位小女孩將來回憶童年的時候,除了繁重的功課和無邊的壓力,還會有這一聲長長的歎息嗎?那也太悲慘了!
寶貴的童年和青春,若隻為了將來的謀取職業這樣一個小小的目標而犧牲掉,這難道不是對人性慘無人道的扼殺嗎?聰明的家長和老師們,請你們好好琢磨琢磨是不是這個理。
然後,盡自己所能救救孩子吧!
2.吝嗇
吝嗇不一定表現在對金錢的態度上,在人際關係中還存在著另一種吝嗇。
有些人是這樣的,他把所有對他有用的資訊、信息、人脈、技能等等,都當作財富壟斷起來,決不輕易透露給別人。即使他自己一時用不著,而別人很需要,他也決不肯透露給你。你越是需要,他就越是不告訴你,因為你如果從他那裏得到了方便,辦成了事,他心裏就不爽了,就會嫉妒你。
這樣的吝嗇者對於各種信息和人脈的封鎖都表現出一種本能的、生理上的抗拒,他有時候也需要拿這些東西和別人做個交換,即使是這種不得不做的交換,他也恨不得拿杆秤來,稱稱有沒有少了斤兩。
他這種吝嗇為自己帶來的痛苦遠比別人在金錢上吝嗇所帶來的痛苦要強烈得多。
這樣的吝嗇鬼很可憐!
3.幸與不幸
有些人聚在一起,喜歡談論別人的不幸(其實隻是議論者眼中的不幸而已),還一個勁兒地歎息感慨,以表現自己的同情和善良。千萬不要以為這樣的人有多麽善良,他們談論別人的不幸也決不是想去幫助弱者,而是在和別人的比較中獲得心理滿足,他們的潛台詞其實是:他那麽不幸,我活得可比他好多了!
殊不知就連他們感覺自己的優勢所在,也未見得就是真實的。你怎麽就知道別人活得一定不如你呢?幸與不幸誰說得清呢?你怎麽就知道那個所謂不幸的人看到你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不會別過頭去偷著樂你呢?
就算你自以為運氣好,那又怎樣?一個在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會去羨慕別人的所謂好運氣的。
我把這種對別人的不幸懷有無限興趣,而且喜歡極不負責任地下結論的人稱為小市民。
可這麽說就不知是否會得罪人了。
得罪人與否倒不重要,但願讀者閱後反觀自身,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