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韓國人奉高麗人為祖先
(2008-08-28 10:30:29)
下一個
我們今天講曆史,講曆史上中國的統一和分裂,應該有我們的特定含義,而不是運用當時人那些模糊不清、前後不一致的概念。我們所說的中國的標準是什麽?我很難作出一個標準,我一直以接受漢文化程度的高低來判斷,或許我的標準不準確,但是我始終認為在觀察曆史時不應該囿於傳統的中原王朝的範圍。唐朝的西界一度到過鹹海之濱,元朝的北界遠達北冰洋,朝鮮的北部曾經是漢朝的郡縣,而越南曾是明朝初年的一個布政使司。或者說中國的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是相交又有相異的。或者我可以這樣講,分成廣義的中國和狹義的中國。廣義的中國範圍就是中國曆史含蓋的部分(當然不包括鄭和下的西洋,各位莫鑽牛角),這也是古人所能認識天下(世界)的範圍。而狹義的中國則是漢文化區。
某些國家曆史上失去的東西不是不要,而是時機未到。關鍵在於雙方實力對比的此消彼長,當然更重要的是采用什麽樣的鬥爭策略!當年蘇聯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核彈頭,但照樣沒辦法挽救國家的分崩離析。蘇聯的鐵桶江山都爛了,中國就能長保無憂嗎?所以必須得防患於未然!
聽聞韓國的一艘KDX驅逐艦下水,定名“大祚榮”號,覺得著實可笑。韓這個民族太狂妄自大。韓國的國旗,總是千真萬確的剽竊作品吧。大祚榮並不是他們應該紀念的名人,這是有險惡用心的。我早指出,韓國人奉高麗人為祖先,就像西晉奉孫吳為正朔一樣可笑,朝鮮人之意不在高麗,在乎白山黑水也。我作此文,隻求國人能明白這段曆史,不要被幾個曆史名詞弄混淆。
東北,是中國的重中之重。滿獨純粹是天方夜談,卻在網上被一些“熱血青年”炒的火熱。真正的潛在威脅,我認為是“朝獨問題”,卻很少有人提到。不要以為隻有日本修改教科書,實際上北朝鮮和韓國修改教科書的動作比日本大多了。同誌們,我們應該以曆史為借鑒,提高警惕。我以為朝鮮半島如果統一,首先迎來的就是東北地區的朝獨問題,因為它們有實力、有條件、有機會搞裏應外合了。實際上現在東突厥問題之所以難治,關鍵之一就在於新疆和中亞穆斯林國家直接相連。維持朝鮮的存在,半島雙方就都不敢得罪中國,某些暗藏的極端勢力也就不敢過於張揚。一旦連在一起,中國的“蘇台德區德意誌人黨”會馬上成為新的熱點,其美國友人的同情和支持也會應運而生。東北從此多事矣!
朝鮮這個民族必須對他保持足夠的警惕,如今,他的狂妄、自大、狹隘已經越來越多的在不同場合暴露出來了。
曆史上的國家無論是領土還是民族還是文化,從來不是永恒不變的。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朝鮮一樣,和中國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我們必須正視曆史,借鑒曆史,明白曆史。這樣才能更好的認識當代,理清當代。疲馬謹以此文恭呈於諸君明曆史求指正。
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朝鮮”一詞則始見於中國的《管子》、《史記》等古代文獻之中。。這個民族很早就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族發生了關係。昔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教以禮義田蠶,又製八條之教。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後漢書·東夷傳)。約在中國戰國時期(公元前5~前3世紀),“朝鮮侯”稱王。是為朝鮮建國之始。
在中國東北,曆史上最早建立政權的民族是夫餘。在曆史發展中,分衍出三大支,即夫餘、百濟還有就是高句驪。夫餘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非常密切,早在西漢武帝時就臣服於中原王朝,歸玄菟郡節製。夫餘國滅亡之後,其遺民大多散入高句驪和勿吉(??)。高句驪分布在夫餘以南,渾江上遊和鴨綠江中上遊一帶。高句驪建國後,臣夫餘,又與中原確立了臣屬關係。東漢後期,與中原王朝關係惡化。隋唐王朝多次東征高麗(隋唐時高句驪改為高麗)。668年,陷平壤,滅高麗國,恢複了對遼東的管轄。設立安東都護府。而朝鮮半島又新羅完成統一,與唐以大同江為界。高麗國亡之後,其族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遷入中原,一部分進入渤海國。試想,在新羅、高麗保持數百年敵對的關係的情況下,新羅可以允許多少高麗人進入其境內?
渤海國亡之後,遼太祖把渤海國改為東丹國(東契丹之意),封其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渤海國遺民一部分留居原地,一部分強製遷至燕、遼東和契丹故地,至金代有又遷到山東一帶。經過遼、金兩代,渤海人分別融入契丹、女真,但以融入漢族的為多。遼初,治理渤海人即“一用漢法”。金代,對渤海人已視同漢人。元時渤海人已經成為“漢姓八種”之一,渤海之稱不複見於史冊。渤海國亡之後,還有一部分族人亡入朝鮮,合《高麗史》、《渤海國誌長編》、《東國通鑒》記載,有數萬戶,十餘萬人入朝。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燕王盧綰反叛戰爭再起,漢朝軍隊重兵鎮壓,盧綰北逃匈奴帳下。遼東、遼西兵亂,迫使中國北部、東部居民再度東徙。其中燕人衛滿率千餘漢人渡過壩水,避入古朝鮮。燕人有衛滿者聚黨千餘人,?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史記·朝鮮傳》)。衛滿率領移民東渡□水(今清川江)入朝鮮。朝鮮王準把衛滿安置在朝鮮西部。衛滿的力量聚集雄厚之後,驅逐準王,自立為朝鮮王,此即“衛滿朝鮮”之始。衛氏朝鮮直接和大量地受到大陸文化的影響,其社會發展進程較半島南部的三韓――馬韓、棄韓、辰韓為快。這時大量的漢人進入了朝鮮。
衛滿之孫衛右渠時,因阻礙鄰近部族與漢朝通商,同漢朝發生戰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漢武帝遣軍五萬攻入朝鮮,朝鮮尼溪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衛滿朝鮮遂亡。漢武帝在朝鮮的勝利,戰爭的結果,是漢朝在朝鮮及遼東地區強行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等郡,史稱“漢四郡”。
接著朝鮮進入了三國時代。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東部的一個古國,相傳其王族的祖先出於夫餘,其後人以高為姓,句麗為國名。漢元帝建昭2年(前37),高句麗建國,定都紇升骨城(遼寧省境內)。427年,長壽王將都城由國內城遷至平壤,與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雖然高句麗屬於朝鮮三國之一,但是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地區政權。為什麽韓國人都以高麗人為祖先?這是一個很容易混淆的概念,朝鮮人是有險惡用心的。韓國人屬於新羅人後代,和高句麗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和中國的三國時代不一樣,中國三國是一個民族),韓國人說的高麗,實際上應該是公元十世紀朝鮮出現的一個高麗王朝,而不是這個高句麗,韓國人一直認為東北白山黑水是他們的故土,這不是無知就是惡毒。高句麗和我國曆史上出現過的其他一些古代民族一樣,隻存在於一個曆史上的特定時期。
隋煬帝先後於大業七年、九年、十年三次大規模發後高句麗,以圖遏製高句麗的擴張趨勢,恢複被高句麗侵吞的遼東國土。隋軍遠征受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曠日持久,隋朝末年,高句麗終以無力再守,“遺臣乞降”,隋煬帝撤軍。乾封元年(公元666),唐高宗遣大將軍李績率郭待封等進攻高句麗。於總章元年(公元668)攻破高句麗王都平壤。高句麗王出降,高句麗滅亡。唐軍終於得以收複遼東,統一全國。
高句麗覆滅後,高句麗前將領大祚榮組成了一支高句麗和??人的軍隊,帶領他們前往由中國掌管的領土。他們最終在滿洲的吉林附近定居下來,並在那裏成立一個國家,起先叫震國,於公元713年改名為渤海。渤海國不久便控製了過去高句麗的大部分領土。渤海國的統治階級大多是高句麗人。渤海國宣稱自己是高句麗的繼承國,有時自稱高麗國。
渤海國在9世紀上半葉宣王統治年間達到鼎盛時期。當時渤海國的疆域北起滿洲的鬆花江和黑龍江,南至現代韓國的北部各道。它的首都位於當初建國的所在地-吉林地區的東京城。隨著唐朝的覆亡,出現了政治混亂和暴力,渤海國成了受害者。公元926年,契丹征服了渤海,後來還統治了滿洲人部分地方和和中國北部。之後高句麗人分投於??、契丹、匈奴,或南投高麗(此高麗為後世高麗王朝,非三國高句麗),或融合於漢族。
百濟是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較早的半島國家。隋唐時期百濟主動來華朝貢,一則是出於仰慕中國的博大發達,對長期分裂後建立的統一封建政權更加尊崇,更重要的是皆將戰勝高句麗的希望寄於中國。百濟自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遣使上表,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末次通貢,連年來華進貢,與中國維持著較好的關係。百濟王在受到高句麗與新羅兩麵攻擊後,更多次要求唐朝出兵打擊高句麗,遏製新羅。但由於百濟不停地侵占新羅國土,唐朝多次敕命百濟與新羅和解。至高宗永徽年間,百濟斷絕了與中國的朝貢關係。大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因百濟拒絕唐朝退兵與新羅和解之警告,大肆出兵攻占新羅城池,唐朝決定派遣克大將蘇定方統兵幫助新羅征服百濟。析百濟為熊津等五都督府,進行統治。
新羅地居朝鮮東南部,,由朝鮮斯盧部落發展而成,其祖先出於秦韓,其中多有亡秦之後裔,在文化上與漢民族有著極深的淵源,“文字、甲兵同於中國”,因而雖為後起之國,但發展迅速,漢字不僅成為官方文字,使用亦已十分普及。處四世紀起,新羅王位由部落首領轉為世襲製,國家政權日漸完善。新羅與中國的交往較遲。南北朝時期,新羅統一了弁韓各部落,在洛東江流域發展起堪與高句麗、百濟相匹敵的國家。唐滅高句麗、百濟之後,新羅逐漸統一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與唐朝以大同江為界,大家不要以為鴨綠江才是中朝的傳統邊界。
公元九百年,新羅貴族王建(高麗太祖)平定了新羅境內的叛亂,建立了新的統一國家--高麗王國。與朝鮮前朝統治者相同,高麗王國奉行交好中國的國策,以期得到中原漢族政權的支持與幫助,謀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與中國更多的交流。北宋建立,高麗現成為第一個向宋朝稱臣納貢的國家。後由於金國的阻斷及高麗與金國的宗藩關係的障礙,加之宋朝自己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南宋政權無法與高麗建立宗藩關係,紹興間偶有高麗使臣來至明州,從淳化年起,雙方完全斷絕了官方往來。 從1231年起,蒙古軍多次進攻高麗。1258年,高麗國王降服,元朝在高麗設 “達魯花赤”,監督國政。蒙軍入侵和元朝的控製。元末農民大起義後,高麗始擺脫元朝的統治。
明朝初期,才有了朝鮮這個族稱。1388年,左軍都統使李成桂反對高麗國王辛□和宰相崔瑩出兵進攻中國遼東,未被采納,便從鴨綠江口的威化島回軍京師,發動政變,廢辛□,放逐崔瑩,控製高麗軍政大權,擁立恭讓王。1392年廢恭讓王自立,定國號為朝鮮,1394年從開京遷都漢城。,此即是朝鮮封建社會由鼎盛到衰落的時期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李朝是朝鮮封建社會由鼎盛到衰落的時期。16世紀末葉,壬辰衛國戰爭爆發。這個事件大家都知道,李舜臣、鄧子龍、豐臣秀吉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贅述。
到了清朝,清政府為什麽了保護其發祥地東北,實行封禁政策,而朝鮮也封疆鎖國,對越經者格殺勿論。朝鮮人奉明政府為正朔,自以為比女真人血統更高貴一些,其實他們都是通古斯語族人。談不上誰比誰高貴。1840年以後,國內外形式發生了大規模的變化。19世紀60年代,朝鮮北部發生大饑荒,百姓無以生存,越江移居我國。三年之後,鴨綠江北岸出現了28個朝鮮族聚居鄉。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積極招募朝鮮農民墾荒,促成了第二次大規模的移民。1900年日本入侵朝鮮,難民大規模的移民中國東北。到1920年,我國境內已經50萬朝鮮族人。成為了東北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可笑的是,今天的韓國人,最瞧不起的不是外國人,而是朝鮮裔的中國人。
今天,朝鮮問題儼然成為了世界的一個熱點,朝鮮作為我國的傳統的盟邦,半個世紀來在東北亞與美、日、韓長期對峙,為我國保持了一塊極為重要的戰略緩衝地。實際上,曆史上的中國封建王朝也高度重視與朝鮮的關係,從明到清,屢次在朝鮮於戶破堂危之時義無返顧地發兵解難,目的無非就是想保持家門口這一畝三分地頭上的清淨,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這裏,我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也是一種思考的路線。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沒有友誼。
民族是人類生存競爭的結晶體,是大浪淘沙的結果。任何一個能夠自立於世界的民族,都曾經經曆了種種嚴酷的生存考驗。一個優秀的民族,必然尊重自己的曆史,正視自己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