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作業,吃好晚飯,拿好筆和登記表我們就出發了。首先拜訪的是離我們家最近的比較熟悉的鄰居甲。
我站在遠處, 看著孩子們興奮地走近鄰居甲的家門,小的很快搶先按下門鈴,然後兩人邊等開門邊莫名偷笑。
等了一會兒,沒有人開門。可是燈又亮著,小的又按了一下門鈴。。。這次門很快就開了。看到是我們,鄰居甲非常高興,拉著倆孩子的手不停感歎他們的成長速度,還閑話到孩子們當年穿尿布的情景。
寒暄完畢後老大開始給鄰居甲說明來意,小的不時也插話補充。聽明來意後,鄰居甲問孩子們打算在活動那天跑多少圈? 小的說 10 圈,大的說 20 圈。 鄰居甲笑著問孩子們, “ 一塊錢一圈如何? 不過 , 你們到時候要來跟我匯報跑步的情況 . ”
我在旁邊有點驚訝。 一塊錢一圈, 夠爽快的。不算我們做家長的貢獻,孩子們第一回合就給學校籌了 30 塊。
跟鄰居甲道謝後,我們接著往前走。我們的計劃是一個晚上拜訪五家人,一個星期總共 25 家人。能不能達到目標就看這 25 家人了。
下麵的兩家人家裏都沒有開燈,我們也不去按門鈴。接下來開門的鄰居乙是個年輕人,以前沒有見過,看樣子剛工作沒多久。孩子們先自我介紹,說明我們是他的鄰居,在哪裏上學,拜訪目的等等。鄰居乙人很友善,說自己還記得當年為學校籌款的情景。最後也是爽快地給每個孩子認捐了 15 塊,而且留下姓名電話後馬上付款。
……
我們這樣一家家下去,很快就完成了當晚的任務。往回走的時候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嚷著還要去繼續籌款, 如果不是第二天還要上學,我很可能會妥協。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孩子們每天準時做好功課,不用提醒嘮叨就可以做完該做的事情,規規矩矩吃好晚飯,整裝待發。
籌款成了他們盼望和期待的一件大事。
在我們募捐的鄰居裏麵,有的燈亮著但是無論怎麽都沒有開門。碰到這種情況孩子們會不停問為什麽。我除了把自己的猜想說給他們聽,也沒有更好的解釋。 不過我認為有點挫折是好事,太順利反而會給他們一個錯覺,覺得不費力氣就可以籌到款項,反而輕看了老媽要他們做的準備。
感受很深的是,籌款的過程中認識了很多以前沒有見過,或者隻是點頭之交的鄰居們。不少鄰居會請我們進他們的家,有的把他們的寵物介紹給我們,有的在征求過我的同意後會請孩子們吃巧克力等。拜訪的鄰居中有的是退休獨居的老人們,感覺他們很孤單,離開的時候戀戀不舍,一再叮囑我們常來拜訪 . 碰到有孩子的家庭,雙方的孩子都會非常高興,而且很快就可以玩得火熱,分別時都依依不舍。
那一次,孩子們籌款的目標不僅達到了,而且還遠遠超過要求。應門的鄰居全部都給孩子們的學校捐了款,而且所捐金額都不少。 事後想起來,籌款的經曆對孩子們的幫助很大。從前不擅長在生人麵前講話的,通過多次接觸,已經大有改善。於校於己, 何樂而不為!
今年的籌款活動又要到了。我想我還會帶孩子們去的。不過中國人的心理可能會占上風: 我可能不會帶孩子們去拜訪那些去年已經捐過款的鄰居們 , 正因為他們很慷慨,所以打算 give them a break.
-----
文章在子女教育論壇貼出後,引發網友們的激烈討論。其中有的說不習慣有人上門來要錢。關於這點我要補充說明一下.
網友們的心情我完全理解。
我們也會碰到別人家的孩子來募捐。不過我們相信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家長和學校的事情,還要有社區的參與,為此每年我們會留一筆錢專門應對這樣的捐助,所以不會感到特別不舒服。碰到募捐的孩子,我總會問一些問題,如果我問的問題他們能夠回答,我會根據自己的預算酌情幫助。如果我問的問題孩子答不上,我會請募捐的孩子們準備好了再來,但言語上多鼓勵,不會讓他們難堪。
另外,我們上次成功募捐的時候,每次我們都特別提醒鄰居,不要有壓力,還特別指出這些捐款是免稅的。我們也鼓勵家長們給支票,如果可以避免, 盡量不要給現金。總的說來,我們友好交往的成分多,並不完全給人要錢的感覺。當時的心態是,這錢不是給我們的,我們隻是渠道, 真正的受益人是學校, 況且好的學校/區也可以抬高屋主們的房產價值,不是嗎?
此外,又有人說富人一次就可以捐很多,窮人和計劃過日子的人又何必去折騰呢?
富人多捐和窮人少捐,雖然數目不同,但我個人認為性質是一樣的。但是由孩子出麵去募集來的款項無論多少,總比單純開張支票的意義要大。竊以為,帶孩子為學校籌款主要的目是引導孩子得到相應的鍛煉, 是孩子成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