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César Franck: Violin Sonata

(2014-12-02 02:50:57) 下一個



Cesar Franck(1822-1890):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A Major

1.有節製的小快板Allegretto Ben Moderato
2.快板Allegro
3.宣敘調--幻想曲Recitativo-Fantasia
4.稍快的小快板Allegretto poco mosso

Cesar Franck 弗蘭克(1822-1890)

凱薩.弗蘭克是這個時期法國樂壇上執牛耳者, 將作曲與教學一肩挑起, 身旁總簇擁著一群崇拜他的門生。
弗蘭克未滿三十歲時就開始把注意力從鋼琴轉向風琴。他對教堂音樂與即興式音樂尤其專擅, 被認為是當代最偉大的即興演奏家。「古典式」風琴演奏——這是人們企圖重拾巴洛克風琴音樂正確表現法的嚐試——在法國本是一項失傳的藝術, 直到法朗克及其他人士在十九世紀後半振衰起敝, 才得以另辟蹊徑, 有了複蘇的轉機。

弗蘭克1858年成為克羅迪教堂的風琴手後, 對風琴中所蘊藏的瑰寶自然是加倍用心地采掘。他著手為這種樂器創製樂曲, 於1862年推出首批風琴曲係列取名為『大管風琴六小曲』。這些作品在他畢生創作中閃閃生輝, 如今仍高踞在演奏曲目上。不過這沒有讓他一舉成名。

今日樂壇上鮮少有人彈奏弗蘭克早期的作品。他是屬於大器晚成型作曲家, 傳聞中的名作大多是1880年代以後的作品。 (1862年的『大管風琴六小曲』是個異數。) 不過在1880年以前, 他的作品偶而還是有人演奏。

弗蘭克闡揚一種「作曲家有權在全曲中盡情發揮原始素材」的音樂發展。李斯特也素來主張主題變換, 因此可以說他早在1840年到1850年代就已經采取大同小異的步調。法朗克的思想讓他成為眾矢之的, 其掏空心思的嚐試也不為人所悅納。

謙衝的弗蘭克深陷於持續不斷狂飆中, 他在世時聆聽自己作品被人演奏的機會並不多。他1873年發表的神劇『救世』嚐到了敗績; 他重要的合唱作品『幸福』(1869--79)在他生前也隻演唱過一次, 而且還是在他自己公寓中草草演出的; 他的神劇『利百加』(1881)直到今日鮮有人知; D小調交響曲初演時也是飽受惡評。批評家攻訐他的作曲「像天書一樣, 令人難明其底蘊」。到了1890年11月 8日弗蘭克逝世時, 世人一致推崇他為新興法國樂派的領袖, 然而許多觀察家卻表示其音樂的前途堪憂。

事實證明, 弗蘭克逝世後聲名卻蒸蒸日上, 直到1930年代熱潮還未見衰退。他的一些作品經常為人演奏——交響曲、供鋼琴及樂團演出的交響變奏曲(1885)、『艾奧裏德』(1876), 以及或許最為人知的 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1886)。不久以前他的鋼琴獨奏曲前奏曲、讚美詩及賦格(1884)及聲名稍遜的前奏曲、抒情調及終樂曲(1887) 也都可以包括在內, 不過近年來似有漸從演奏曲目消逝之勢。然而, 風琴家仍繼續演奏法朗克的『讚美詩』及其餘作品, 尤其是『交響大曲』。

他的音樂高雅而誠摯, 唯獨其中膩人的品質常令觀眾不喜歡。另外也有人說他的音樂渲染著教堂彩色玻璃的宗教氣氛, 這種音樂對他們來說太濃鬱, 變調太明目張膽了, 而且結構鬆散。弗蘭克一旦以古典形式創作, 就不免要淩亂無章法, 好像是在風琴上即興彈奏出來的初稿。事實亦然, 他數十年的即興彈奏經驗, 早已強烈控製著他的音樂創作形式, 予人技巧鬆懈無力感覺。樂曲中的神秘氣氛也會讓部份聽者徘徊於門外, 而無法登堂入室。在這個凡事講求客觀、一切為科學主宰的時代, 神秘主義早已不合時宜了。

弗蘭克的風格極端訴諸美感。這位別人口中的「聖潔神父」, 在其音樂中所展現的卻是精彩多變的麵貌。由交響詩『艾奧裏德』、『靈魔』(1884)中某些段落的色彩與光輝, 可看出德布西管弦樂效果的未來發展。 D大調四重奏(1889)及鋼琴五重奏(1879)同樣有遠大的目標, 撰寫技巧海闊天空、圓照練達, 是兩首傲世之作, 稱它們為傳世不朽的傑作並不為過。基本上, 弗蘭克的音樂特別能吸引那些唯美是尚的愛樂者。唯有那些在生理上能夠與聲音渾然成一體的人士--另一個說法是嗜食音樂甜食的人--才能認同法朗克的音樂。其他人則認為他的音樂繁麗及甜膩簡直讓他們作嘔。

賽薩爾?弗蘭克(Cesar Franck,1822-1890)
法國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原籍比利時,十二歲畢業於列日音樂學校。1836年隨家遷居巴黎,後入巴黎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NjM4NzI=.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