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onioVivaldi-ConcertoforFourViolinsno.10op.3Whyishegreat?Hedevelopedaworkingmodelforthesolo..."> AntonioVivaldi-ConcertoforFourViolinsno.10op.3Whyishegreat?Hedevelopedaworkingmodelforthesolo..." />
Antonio Vivaldi - Concerto for Four Violins no.10 op.3
Why is he great? He developed a working model for the solo concerto that survived for nearly tow centuries.
What’s his story? Vivaldi's vast output includes an astounding 500 concertos, 86solo and trio sonatas, some 46 opera and a substantial quantity of vocal music.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glamorous virtuosos in the Liszt mould and the exuberance of his writing led directly to paganini's pyrotechnics;
Defining works:The Four Seansons; Gloria; Lute Concerto in D; 'L'estro armonico' Op.3
( Classicfm)
二十世紀人們才開始重新認識巴洛克音樂,重新認識維瓦爾第......
安東尼奧 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 是巴洛克時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出生在威尼斯一個普通樂師的家庭裏。維瓦爾第的父親是威尼斯聖馬可教堂樂隊的小提琴手。幼年的維瓦爾第成長在威尼斯濃鬱的音樂文化氛圍裏,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到十歲時,他已經能代替父親在教堂裏演奏了。十八世紀初的一本威尼斯旅遊手冊中記載:“……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 維瓦爾第和他的兒子安東尼奧 維瓦爾第”的詞句。二十世紀,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洛克音樂。當在複興巴赫的運動中發現維瓦爾第對他耐人尋味的影響時,音樂界開始關注這位大師,他的音樂魅力也越來越多地被揭示出來。1978年在他誕辰300周年之際,一塊紀念銘牌在公墓舊址--維也納理工大學揭幕,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懷念與崇敬。發光的未必是金子,而真金即使蒙塵多年,也依然是閃閃發光的。
人物生平
維瓦爾第十五歲受戒,1703年領受神職,但當時這並不表示他已當神父,隻是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會地位。當他18歲時接受更高一級的聖職(副助祭)時,維瓦爾第才力下心當神職人員。他在附近的兩個教區接受了神職教育(神學)並畢業。25歲時,維瓦爾第成為神父。由於他生有一頭紅發,人們都稱他為“紅發神父”。接著他就當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甫,並且在教堂屬下的女童音樂學院中當小提琴教師。在維瓦爾第的悉心指導下,孤兒院樂隊和唱詩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為一個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聲望也越過了阿爾卑斯山,一些愛好音樂的貴族千裏迢迢來到威尼斯,隻是為了聆聽他演奏小提琴。在維瓦爾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時間裏,大量音樂作品源源不斷的從他的鵝毛筆端流淌出來,最出色的還是他以富於民間色彩和生活氣息著稱的器樂作品。他一生寫了近500首協奏曲和73首奏鳴曲,此外,還作有歌劇十餘部,以及康塔塔、經文歌等。其中相當一部分在他在世時就出版了,包括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維瓦爾第在1704年開始作曲,第一部作品出版於1705年,是一組12首三重奏奏鳴曲。 1713年完成了第一部歌劇《奧托尼在維拉》(Ottone in Villa)。從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劇作家,盡管很多人仍然認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生創作了近50部歌劇,其中存世的僅有21部,而且不少隻是片段。而他創作最多的還是協奏曲,人們公認他對協奏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一生寫了數百部這類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協奏曲。最著名的是 Op.8,其中前四首即眾所周知的《四季》,常被單獨演奏;第五首《海上風暴》、第六首《愉悅》及第十首《狩獵》也都非常有意境,充滿了巴洛克的一貫風格。意大利文藝複興以來積澱的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使維瓦爾第的作品洋溢著清純的氣息,如同亞平寧半島的陽光,給人以溫暖和快樂。由於有一支聽命於他的樂隊,維瓦爾第大膽地進行試驗和創新,他的協奏曲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主流樂器的組合。他的天才創作大大豐富了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其小提琴高把位的運用也為日後的炫技技術的發展作了鋪墊。巴赫對他欽佩有加,早在魏瑪時期就改編過他的幾部協奏曲。維瓦爾第清純甜美的意大利風格對巴赫音樂風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響。
維瓦爾第1741年7月28日逝世於維也納,這時候他的聲名已去,默默無聞。此後的一百多年,他的名字也一直沒有被引起更多的注意。直到20世紀,隨著人們對巴洛克音樂的重新認識,他那些卓越的曲作才再一次受到關注,他本人也被評價為與巴赫、亨德爾同樣重要的巴洛克早期作曲家。他的音樂天才啟迪了後來的巴洛克大音樂家,尤其是他豐富的作品和新穎的、科學的歌劇創作方法,刺激了現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由於意大利從文藝複興以來積澱了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因此維瓦爾第的作品裏並沒有太多的神跡,而是經常洋溢著清純的氣息,就像亞平寧半島的陽光一樣,給人以溫暖和快樂。遠在德國的巴赫對他也欽佩有加,早在魏瑪時期巴赫就曾改編過他的幾部協奏曲。維瓦爾第青純甜美的意大利風格對巴赫音樂風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響,即使是在巴赫後來的《勃蘭登堡協奏曲》裏,也有維瓦爾第的影子。十八世紀中葉,歐洲音樂正經曆著一次巨大的變革,巴洛克時代複雜費解的複調音樂正逐漸被單純自然的主調音樂所取代,巴洛克晚期的三位大師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亨德爾順應了這種變化,依然還是音樂生活的中心人物;而維瓦爾第(也包括巴赫)沒能適應這種變化,聽眾對他的音樂失去了興趣。1740年,維瓦爾第前往維也納,投奔早年賞識他的查理六世皇帝。可幾個月皇帝死去,失去依靠的維瓦爾第窮困潦倒,一病不起,1741年終於客死在維也納。他死去的當天就被草草埋葬在聖查爾斯教堂貧民公墓,與他同時埋葬的人中還有被處決的罪犯。幾十年後公墓廢棄,後人再也無法找到他的遺骨。就這樣,維瓦爾第清風一樣的走了,留下的隻有清風一般的音樂。
二十世紀,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洛克音樂。當在複興巴赫的運動中發現維瓦爾第對他耐人尋味的影響時,音樂界開始關注這位大師,他的音樂魅力也越來越多的被揭示出來。1978年在他誕辰300周年之際,一塊紀念銘牌在公墓舊址--維也納理工大學揭幕,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懷念與崇敬。發光的未必是金子,而真金即使蒙塵多年,也依然是閃閃發光的。
(very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