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探索

新手上網,試試怎樣做博客。記錄一下自己的學習
正文

何為國?何為愛國?

(2015-10-05 12:14:00) 下一個

這是任大炮在端午節時發的文,最近看到了,轉一下:

========================

今天是端午節。中國將端午做為一個特殊的節日,全國放假,舉國歡慶,以懷念一個偉大的人物——屈原。因屈原的抗秦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寧投江也不肯背楚而從秦。也因其投江而有了賽龍船、吃粽子的紀念活動。 


何為國?許倬雲的《說中國》一書,將中國定義為"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與其說是國家,毋寧說是個‘天下’,它沒有邊界,可是周邊對中央王朝有不同程度的歸屬"。 
 

戰國時代,有七國。但代表中原文化的是秦。先秦時代,"中國"一詞使用的定義,與其它的族群並舉對立。故《左傳》中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楚被稱為南夷。《詩經·魯頌》中也有"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一說。楚則是與百蠻合作而立國的。直到今日的中國象棋,仍沿用著"楚河漢界"一說。 
 

按照當時的"中國"概念和秦統一七國而立"中國"的概念,屈原豈不成了破壞統一和破壞"中國"的人?屈原隻愛其一方之利而壞了未來中國的大局? 
 

中國的曆史中有無數此類的人物。如嶽飛的"精忠報國"!但宋時,大部分現今中國的領土中,宋隻剩了極少的一部分。並最終被元替代了。元成了中國的統一者。中國被外族所征服了。按照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有的為元做官的中國人不都成了"漢奸"和"賣國賊"嗎?也因此有了"明"收複失地,"解放"和重建了"中國"一說。但元不是中國曆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嗎? 
 

"中國"第二次被外族所統治的是清。那時也有許多抗清的英雄和愛國者。但清不是中國曆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嗎?清前就有漢人為滿人效力而被稱為"漢奸"。吳三桂更被稱為"賣國賊"!那些後來的漢官也都背著不太好的名聲。那麽李自成是否也應稱為是"賣國賊"呢?如果沒有明未的農民起義的戰爭,是否清仍無法入關而滅明呢? 
 

明朝收複失地時,並未將邊界和管轄權擴大到長城之外。長城成為了從秦開始到明時代的中國邊界。是清打破了長城的限製,將中國的邊界擴大了。並在民國成立後,經過滿清皇帝的遜位詔書,確認將全部的領土轉移為中華民國。這才是中國疆域延續滿清帝國領土的法律依據。 
 

從現今的中國領土而言,大約沒有人願意否定清的曆史是中國的曆史的一部分,更沒有人願意將長城做為現在中國的邊界!那麽到底什麽是國?什麽是愛國呢?愛的應是什麽樣的國呢? 
 

從曆史上看,每個朝代都有中國不同的代表者和不同的疆界。既有被稱為代表農民起義的失敗者,也有代表農民起義和代表某些勢力的改朝換代的成功者。其中哪些是挑起了內戰的壞國者?哪些是代表正義的"革命"者呢?是以成敗論英雄嗎?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又應如何定義和評價呢? 
 

曆史的教科書上曾有將太平天國當作代表農民利益的正義之說。但實際上和許多所謂的農民起義一樣,他們都不滿於當時的皇權統治者,但爭取的並非農民的利益而是自己當皇帝的地位。 
 

曆史的敎科書上也曾將義和團當作代表正義的化身,在抗擊外來的西方勢力。但義和團不是從"反清"到"扶清滅洋"再到"掃清滅洋"的嗎?"反清"是一種愛國主義嗎?還是"扶清滅洋"是愛國主義呢? 
 

抗日戰爭毫無疑問都被認為是愛國主義的戰爭。因為是外國而不僅是中華文化中的外族侵略戰爭。但如何定義中華文化中的各國和各族之間的戰爭呢?當然後人無法用今天的事實變化界定當時的環境條件下的國與愛國的是非。但可以借鑒的是國與愛國的區別。 
 

孔子曾周遊列國。隻強調自己堅持的中華文化,而不堅持是魯還是齊。也可稱為心中隻有"天下"的"中國",而非國界限製的七國的國。這是否比屈原隻有楚之國,而無中華文化的"天下"更愛"中國"呢?或者,孔子是個最不愛國而落個最終無國,不得不異死他鄉的結果? 
 

中國曆史上曾有陳勝、吳廣的起義。這是因不愛國,還是因正義而要推翻現政權而爭取農民利益呢?朱元璋的起義抗元到底是一種愛國的行為,還是為了皇位的爭奪?或是一種賣國行為?(明讓中國的疆界不是擴大,而是縮小了。這在今天看是一種賣國的行為。) 
 

還有許多戰爭之後的政權變更。這大約都不能用是否愛國來界定,而應用爭取權利來界定。也許爭的是皇權,也許是為了爭民權而變成了皇權。總之曆史上的許多內戰並非與愛不愛國相關,而隻是對當時的政權(皇權)是否滿意!許多皇權也有國泰民安的時期,但皇權製度永遠無法保證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一但失去民心民意就會被暴力推翻。(皇權沒有談判的餘地)今天許多人常常將曆史上的愛國與愛皇權混為一談。其實愛國與愛皇權是兩回事! 
 

中國近代史上最典型的是辛亥革命。這是愛國但改變皇權統治的革命。從此有了中華民國。此後有了三次國共合作。最後一次的合作希望建立民主共和,但卻以三年內戰劃分為兩個政權。一個仍是中華民國,一個是新中華人民共和國。 
 

無論是哪個政權都是中國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嚴格的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是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而是建立了一個以大陸現有疆界為治理基礎的新政權。這個政權自恢複了聯合國的地位之後,已被世界大多數國家認可代表著整個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世界地位。包括代表著中華民國所管轄的台灣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這是個國家疆域的概念。連中華民國也同樣堅持他代表著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疆域。 
 

但台灣的實際管理權和部分涉外權並不在這個政權的管轄之內。如果一定要堅持這是新建立的國家,則就可能迫使台灣的獨立。而失去國家的完整性。中國曆史上的各種朝代更替而產生的疆域變化正在於堅持的是國家的統治疆域而非政權的變更。隻有清退位時強調了政權變更而疆域不變。既政權可以變更,但疆土不因政權的變化而變化。 
 

在這種理念之下的愛國,則對兩個不同的政權之下的國民而言,愛中都應包括著另外一部分疆域和在那個疆域中生活的人。否則又何言是中國,是中國人呢?中國文化和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天下",也許更能體現中國的"國家"概念。這也許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 
 

香港投票否定了政改方案。有人評論是不愛國。但真的是香港想獨立嗎?香港想脫離中國的管轄和保護嗎?也許否決的隻是政改方案中的某些條款,而不是否定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在美國最近曾發生了學校學生的罷課遊行,他們隻是堅持我愛這個國家,就要有批評這個國家製度的權利。尤其是多黨製的民主製度中,對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批評都是民主權利的一部分。但對執政黨或在野黨的批評都是希望這個國家好的愛國精神。不能把對執政黨的批評和對國家現行製度(包括憲法)的批評看作是不愛國和賣國。 
 

但在中國大陸許多微博上的評論卻將這兩者混為一談。甚至一有批評就變成了賣國賊!沒有國家控製權和不了解國家機密的民眾如何能出賣國家呢?又如何象賊一樣把國家偷走呢? 
 

我們愛這個國家。但不等於一定要愛這個國家現行的製度和法律!否則還要什麽改革呢?現行大陸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對當時法律與製度的挑戰!從小崗村到三資法,從南巡講話到市場經濟,從私有經濟為輔到同等重要,幾乎每一步都是打破了舊的法律而推動新的製度的建立。沒有對國家的愛,又怎麽會有這樣的改革呢?誰又會為了不愛國而推動國家製度的進步呢? 
 

民眾無論如何批評現有的製度或是批評現有的政策以及批評執政黨,大多是為了製度、政策和執政黨能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如果真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就會發生新的革命了!之所以堅持和擁護改革,恰恰是希望用非暴力的協商方式來改變現狀,共同建設一個美好的國家。 
 

當端午節紀念屈原時,也許並不僅僅是因為其投江而不願從秦。更多的是其主張推行"美政",進行改革。在於其力主聯齊抗秦,保國安民,最終以死捍衛自己的理想。如果僅僅將屈原做為是簡單的愛國,而忽略了屈原力主政改而被舊貴族攻擊,被楚頃襄王流放。那就有些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失去了紀念這個偉人的真正意義。 
 

為什麽在紀念屈原的同時,卻忘記了要誓死捍衛自己的理想。為愛國就必須堅持推動國家的政治改革呢?是否從秦僅是個人的選擇,但推動國家製度的改革則是惠及民生的改善。這是兩個不同的人生角度。 
 

中國更需要的不僅是愛國。而是需要將這個國家建設的更好。這就需要不斷地推動製度的改革,讓國家製度能為國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充分的保護國民的權利,讓國民可以擁有自己充分的自由,讓國民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讓國民更加富有,國家更加強大。 
 

借端午之機,重新認識什麽是國?什麽是愛國?重新認識屈原對今天的啟示和意義是有必要的。也許社會缺少的恰恰是屈原用生命捍衛自己理想的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