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歐洲之旅 -- 風光篇 2 -- 巴黎第二天

(2008-10-15 21:21:53) 下一個

Day 2 Sept.17/08 ( 自由行 )

瑪德蓮教堂 -- 愛麗舍宮 -- 大皇宮 / 小皇宮 -- 亞利山大三世橋 -- 榮民院 -- 羅丹美術館 -- 奧塞博物館 -- 蓬皮杜中心

這是在不知不覺中暴走的一天 , 在酒店享用了非常豐盛又美味的早餐後(尤愛奶香十足的達能酸奶和有著香甜地中海陽光味道的杏脯) , 迎著朝陽,輕車熟路 , 我們跳上換下的就來到了城裏 , 先去瑪德蓮教堂 (La Madeleine), 一出地鐵站 , 我的眼睛隻覺得不夠用 , 這邊是佛雄食品店( Fauchon , 櫥窗的布置就讓我垂涎欲滴 , 一款款精美的小點心 , 著名的巧可力們,搭配擺放的件件式式都是藝術品 , 對著櫥窗一通喀嚓還沒過癮 , 那邊香奈兒總店隱隱掩在梧桐樹蔭裏透著貴氣似對你暗暗頷首 , 轉角處又一個服裝店的櫥窗設計也抓住了我的眼球 ……


當然 , 這些無處不在的小細節在宏偉的瑪德蓮教堂旁邊還是顯得太單薄 , 這個從來沒有真正完工過 , 至今還在修的希臘神殿式風格的教堂處處充滿著莊嚴大氣,人站在那高聳入雲的科林斯大圓柱下隻覺得自己的渺小 . 進入教堂 , 聖母升天的雕像前我又一次不能自已的被感動,教堂唯一的光線來源是來自頂部 3 個小圓頂的自然采光,但是所有的雕像細節和那些精致鍍金的細膩裝飾在灰矇中平添撼人的美感。我不懂建築不懂雕塑,但是這些智慧結晶並不需要高深的學問去理解,它們在那裏就那樣輕輕的進入到你心裏把你捕獲。



震撼過後 , 需要舒緩的享受 , 我們川行於那些如畫的街道 , 常常會在一扇厚重的門 , 一個別致的小櫥窗 , 一條被兩排整齊的懸鈴木樹夾著的街道 , 一個鋪滿了落葉的轉角小花園前停住腳步 , 讓眼睛和心靈充分享受這些東西帶給我們的美好感覺 .


而愛麗舍宮就是在這樣不經意的行走中落入了我們的視線,跟令人震撼的教堂,個性彰顯的凱旋門不同,愛麗舍宮象個大隱隱於市的高人,同周圍的民居一般高矮,一個基調優雅的存在在那裏,我們經過時正有什麽要人將從正門出來,主人在門內執手相送,門外有黑衣保鏢們護衛開道,才讓人覺出了它的不凡。經過如畫的小街到其黑漆鏤花後門,那裏麵庭院深深,一定是個更美妙的去處,可惜不對外開放,我們隻能窺斑見豹了。



經過同樣宏偉的大小皇宮 ( 我們隻到小皇宮裏草草看了下 , 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 因為我喜歡的莫奈的畫館閉館 , 我們就更不想在裏麵多花時間 ), 來到了亞利山大三世橋( Pont Alexandre III , 人們說它是世上最美的大橋 , 對冠之以的東西我心裏總是惴惴的 , 怕那個字太重 , 反而幹擾了人們用樸素的眼睛和心情去欣賞那個東西 . 見到這個 橫跨塞納河( Rio Seine ),連接香榭麗舍大街( Champs Élysées )、榮軍院( Invalides )和艾菲爾鐵塔( Eiffel Tower )的,倒沒太失望 , 當然也沒有太多的驚喜 , 這是太華麗的一座橋 , 從頭至尾每個角落都被奢侈精細的包裝著 , 不愧是帝王 友誼的象征 . 高興的是在橋上碰到溜狗的人 , 溜的正是我朝思幕想的年糕的同宗,橋上還又碰到拍婚紗照的 , 我趁機也揩了點油 , 偷拍了一張 . 另外 , 我很喜歡那華美的金屬路燈。



走過亞利山大三世橋 , 就來到了榮軍院 (Hotel des Invalides) , 這組路易十四在 1676 年建成的建築群 , 現在包括教堂和一些幾層樓的大院,教堂現在是因為安放了拿破侖墓而出名 , 其他幾層樓一邊被改為軍事博物館( Musée de 1'Armée ),大門前蹲著好幾門古代大炮。一邊變成了個小小的醫院 , 看見有穿白大褂的來往其間 , 一打聽 , 原來裏麵用來安置戰爭中有功的殘老官兵,類似養老院 , 現在裏麵住著的是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傷殘的法國籍官兵。


彼得童鞋對軍事博物館照例是蠻感興趣的 , 讓我想起我們在華盛頓的自然科學博物館 , 我呆一分鍾都嫌多 , 他嚷嚷希望能在裏麵呆至少一天 , 在他鄉 , 沒辦法 , 我隻好跟著他 , 聽他在那裏長籲短歎 , 人家那個時候就這麽先進了 , 槍的機械構造這麽精細 , 盔甲 BLAH,BLAH,BLAH, BLAH,BLAH,BLAH, 還居然想坐下來看看滾動播放的有關武器戰爭的資料片 , 好容易拿破侖時代到一戰 , 二戰 , 我才從戰火硝煙中把他給搶救出來 .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副小王子的盔甲 , 真是武裝到了牙齒 , 連每個手指頭都被照顧到 , 另外就是同時代的幾件戰衣 , 擺放的很有趣 , 這一邊 , 西方已是金戈鐵馬 , 那邊廂我們的老祖宗還黃袍龍服 , 從衣服上就已經輸了氣勢 . 想想法國人倒真是有意思 , 也不用把差距拉的那麽大吧 , 我們老祖宗那會兒在戰場再傻可也不會傻到就以肉身頂你們的洋槍洋炮 .


棺墓通常是最沒有看頭的 , 但是既來之則安之 , 我們還是去看了看在死了 19 年之後,才被葬到了遺囑裏希望永遠安息的地方巴黎的拿破侖棺槨。拿破侖墓被安置在金頂教堂地穴中央,四周圍有 12 根石柱,分別飾以浮雕,代表一次次光輝戰役。遺骸放在六層棺槨之中,從裏向外,第一層是白鐵棺,第二層是桃花心木,第三、四層均為鉛製棺,第五層是烏檀木,第六層是橡木棺,最後一層外棺,是用從俄羅斯運來的紅斑岩鑿成的,凹凸的曲線,據說多少有點像拿破侖生前常戴的船形軍帽。墓室上層建成環形樓台,人們站在上麵可以向下瞻仰他的棺槨。

有意思的是拿破侖元配約瑟芬的棺槨也被安置在同一個屋頂下 , 如果人死後有靈魂存在 , 不知他們會如何對話 .


出了榮軍院,我們就去了幾條街之隔的羅丹美術館( Musee Rodin ),一進入美術館大門庭院,就看見不少遊人在著名的 " 沉思者 " 麵前搔首弄姿擺沉思 POSE ,我們不能免俗,等人家一走,我讓彼得童鞋也去照葫蘆畫瓢讓我哢嚓一個彼得版沉思,繞館一周,花園裏一路擺的都是大師的作品,象地獄門,吻,巴爾劄克像等,據說有真有假,因為有些真品常常出國展出,如果真品出國,原地就放一個仿製品,我們自然是辨不出真偽的,隻是覺得那些雕塑和花園相得益彰。進入室內,零零總總的收藏品占據了兩層展館的各個角落,我特別注意到在一個牆角擺放著的羅丹親手抄刀塑的他的學生和愛人卡蜜兒的短發頭像,那是個看上去俏皮聰穎的女子,展館中也專門辟出 1 室存放她的作品,為這個本已靈動的場館平添了更多的浪漫色彩。


簡單午餐之後,我們直奔奧塞博物館 ( Musue d’Orsay) ,進去又是一輪藝術大轟炸,大廳與中間樓層展示的全是雕塑作品,囊括了羅丹、杜米埃、卡波、竇加等大師的作品,因為剛看了羅丹的作品,我們這個那個誰是誰也分不清了。一樓的繪畫作品多為 1870 年代之前的,蠻沉悶,我看得不耐煩了,跑去問工作人員莫奈的畫在哪裏,被告之去樓上,上得樓來,滿屋生輝,印象派大師們的作品濟濟一堂,我在莫奈的畫前流連,一幅一幅用照相機把它們記錄下來,以後做我的屏保連環圖,讓我能日日欣賞。


2
個多小時之後,在彼得童鞋的不斷催促中,我們不得不坐車趕往這天最後一個目的地 -- 蓬皮杜中心,蓬皮杜的主建築物,外觀看似被各式水管交纏而未完成的一個作品,據介紹 , 整體建築包括地上 7 樓與地下 2 樓,每層樓的麵積達 7,500 平方公尺。館內的設計亂中有序,以顏色來區分的話,空調係統漆成藍色,水管則為綠色,電路係統漆成黃色,電梯與手扶梯則以紅色表現,咋看過去,眼睛得調整適應一會兒,不過當我們從館內出來再回首看那些管道組合時,內心卻已經調整到它就應該這樣糾纏的境界,這是後話。


在這所謂最前衛的藝術館 , 我們又一次受到視覺大洗禮 , 坐彩色管道式自動扶梯上得樓來,首先衝入你視線的是一個敞開的白瓷磚砌成的廁所 , 走道裏扔了兩個扭
曲的鋼筋環環 , 牆腳那兒倚著個廢銅爛鐵擠壓在一堆的叫不上名字的隨你怎麽理解的作品 , 牆上又掛著幅巨幅潑墨 ”, 那真是好像夫妻打架 , 一方激怒之下隨手抄起個墨水瓶叭嘰給潑牆上了 , 酣暢淋漓的 ; 這屋中央可能掛了個繩索下來;那個玻璃筐裏就有可能是個盛在盤子裏的大人頭;眾目睽睽之下的大走廊盡頭, 2 1 女(石膏雕像)三角戀愛談得纏綿悱惻 …… 這些作品對於一整天泡在古典正宗藝術作品裏的我們無疑是個很好的調劑和刺激 , 完全沒有審美疲勞 , 上下兩層樓 , 視覺的 , 影像的 , 無聲有聲 的 , 大師級的無名氏的 , 無不帶給我們另類別樣的享受 . 如果有機會 , 這是我還想再來的地方 .


讓我羨慕不已的還有這個建築裏包括了一個層麵的公共圖書館 , 巴黎人是真正有福的 , 能擁有這麽好的閱讀空間 .


晚餐是在 蓬皮杜中心附近的 FLUNCH 解決的,非常實惠。

飽餐後,我們坐地鐵轉BUS回酒店,在BUS上還受了場小小的驚嚇,事後回想起來很有意思。

我們的酒店位於戴高樂機場附近,那裏有政府建的廉租屋,聚居了大批非洲中東來的移民難民,置身在那個區域的街上,你一定不會覺得你是在法國,在巴黎,而我們前兩晚正是要在那個區域換乘BUS回酒店的,車上除了我們基本上不是黑人就是中東阿拉伯裝束的人,他們往往拖家帶口啃著烤玉米棒就上來了,第一晚坐這車時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看上去髒兮兮但是聞起來挺香的玉米棒。這天車行半道在一個站頭停下,從前門,中門呼啦啦上來將近八九個佩槍的警察,黑夜裏置身於陌生的環境語境,我們本來就有一些緊張,看著這架勢還以為車上藏匿著什麽恐怖分子呢,飯後才襲來的倦意霎時頓消,我感覺心跳都不怎麽均勻了,腦子裏卻翻雲覆雨思維活躍,琢磨著我們該怎麽辦,是抱頭蹲下還是舉手投降還是跳窗逃生之類,那邊廂隻聽刺溜溜,車上原來的乘客不見了一半,再一看,佩槍的警察們原來是來查票的,他們要求所有乘客把車票拿出來給他們檢查,一張張翻看的很仔細,我的媽呀!這麽大陣仗,原來是虛驚一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