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原創)美國民族史的一個黑暗片斷

(2013-07-21 18:39:22) 下一個

美國民族史的一個黑暗片斷


---- 評民 於2013年7月




世界許多國家都存在很棘手的民族問題。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在這方麵直到今天仍然麵臨居大的挑戰。


最近去到北卡羅來納州,湊巧路過一個名叫“切諾基”(Cherokee)的地方,發現這裏是一個美洲土著人(曆史上被錯誤地稱為印第安人)保留地,不由產生了興趣。我特意去看了看當地市鎮與村落,並讀了一點他們部落的曆史。這一下不打緊,意外學到一段引人深思的、但又令人心情沉重的美國民族史。


本文中提到的曆史事件都引自網上的英文資料,其中大多附有史料參考,應當比較可靠。


文明部落


在19世紀初,切諾基被認為是美國東南部印第安人的“五大文明部落”之一。他們以從事農業為主,有固定的居所,並且願意學習先進事物。在部落管理方麵,切諾基拋棄了傳統的酋長文化,模仿采用了類似白人政府的體製。例如,切諾基部落製訂了憲法,有議會,有政黨,而且出版自己的報紙。這與我們在美國電影中常見到的印第安人有巨大的差別。部落雖然也有戰士,但切諾基人對白人相對溫和,甚至曾與政府軍聯合起來對其他印第安部落作戰。切諾基部落的地盤集中在一片大山脈(現在是大煙山國家公園)附近,跨越喬治亞州、北拉羅來納州和田納西州的邊界。這一帶氣候溫和、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風景秀麗,算是美國屈指可數的好地方之一。


在當時的美國,擁有立法權以及軍隊的主要是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一些州政府為了分隔白人移民與印第安人,便為印第安部落劃出若幹自治區,規定他們隻能住在那裏。但越來越多的歐洲移民來到美國謀生,需要土地。而各州的邊界已經基本被劃定,可用來賣給新移民的好地漸漸不夠。此外,印第安部落通常占有土地比較肥沃的地域,更引得白人開拓者眼紅。喬治亞州政府後悔把好地分給印第安人,就開始設法把土地“收回”。切諾基部落曾經試過多種辦法來保住領土,包括談判和戰爭。當他們認識到自己打不過白人軍隊之後,曾同意讓出大部分領土,試圖保住一點傳統領地。但這仍不能滿足喬治亞州的白人。在此期間,美國聯邦政府通過收購或戰爭行動,為美國擴充了大片新領土,因此在法律上聯邦政府在中部直接擁有土地。


我們都知道,早期歐洲移民到美洲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尋找金礦,但卻長期沒有找到。其實,切諾基領地的地下就有金礦,但印第安人或沒有開采,或開采量很小,以致於外人對金礦的存在一無所知。切諾基人把自己的領地叫做“切諾基國”(Cherokee Nation),認為自己的部落有完全的自治權,希望與白人定居者互不相擾。


金色動機


最早提出要把全部印第安人從美國東南部趕走、遷移向西的美國領導人,是憲法的起草人與奠基國父之一,托馬斯•傑弗遜。他的初衷也許隻是想讓所有的歐洲移民“耕者有其田”。這個想法在以後的幾屆美國總統任下沒有得到大力推動。門羅總統和亞當斯總統認為印第安部落類似於“國中國”,應當享有主權,不讚成州政府動用武力把印第安人趕走。當時有些共和黨人(共和黨過去常被認為是“窮人”的政黨,與今天正相反),也反對這個做法。可是在白人當中,支持驅趕印第安人的占大多數。有一位叫做安德魯•傑克遜的,從當民兵開始,多次與印第安人、英國人作戰,由於戰功顯赫後來成為將軍。他雄心勃勃地致力於擴充美國白人的領地。對把印第安人從東部富庶地區趕走的主張,傑克遜相當支持。


是否趕走印第安人的爭執持續了很多年,本來進展緩慢。到了1828年,也許是某個白人聽到一位切諾基人準確地描述了黃金礦脈的情況,也許是某個白人在山上無意中踢起一塊金礦石,總之發現大型黃金礦脈的消息迅速傳開。歐洲人到美洲來尋找了幾個世紀的東西,終於出現!於是,美國的“第一次淘金熱”開始了。白人采金者紛紛湧向喬治亞州,準備實現發財夢。但他們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難題:礦脈的大部分都處於印第安部落的領地,特別是在“切諾基國”境內。為了爭得更多金礦資源,喬治亞州政府宣稱切諾基部落侵占了屬於州政府的土地,並開始極力向美國國會和總統遊說趕走印第安人的必要。州政府還立刻通過法律,禁止印第安人開采自己領地之內的金礦。


1829年,我們那位主張把印第安人都趕走的安德魯•傑克遜將軍,登上了美國總統的位子。上任不久,總統就開始推行把印第安人遷走的計劃。很難不讓人懷疑,金礦的發現才是計劃得到強力推動的真實原因。


民主程序


1830年,在傑克遜總統的推動下,民選產生的國會議員們辯論了這樣一個議案:授權美國總統與印第安人部落簽訂合約,把美國東部地區所有的印第安人都“清除”(Remove),讓他們“自願”搬到美國中部的同等麵積地區。實際的方案是把俄克拉荷馬州的一片由聯邦政府擁有的地區換給印第安部落,把金礦區留出來“還給”各州政府,最終分給白人。這就是《清除印第安人法案》(Indian Removal Act)。最終這個法案以微弱多數在國會兩院獲得通過。當然,法案引起了爭議。反對該法案的,有很多教會組織,有議員,也有一位當時還年輕的未來美國總統----林肯。


曆史上,立法機構通過的法案如果爭議過大,執法部門,也就是白宮,很可能會拒絕簽署。遺憾的是,這個法案本來就是由執法部門的最高領導人傑克遜總統的授意而出台的。無需思考,總統在法案上簽了字,於是法案就成了法律。這樣一來,印第安部落如果拒絕參加交換土地的談判,就成了違法行為。


最高法院的職責是保障美國憲法的實施,按理說應當保護每一個公民的權利。於是切諾基部落的首領向最高法院提出訴訟,認為印第安人對自己祖輩居住的土地擁有主權,州政府強行趕走印第安人是違憲行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們經過討論,多數的意見是:印第安人雖然可以住在美國,但他們“依賴於”美國,不屬於“獨立實體”,不但沒有主權,而且無權向最高法院提告。於是最高法院對切諾基部落訴訟的決定是“不受理”,事實上為白人強迫印第安人搬遷開了綠燈。


一年以後,最高法院在另一個判決中對印第安人地位的看法徹底轉變,認為印第安人有權在自己的傳統領地居住,不應被強迫搬遷。但是,強製印第安人遷走的行動早已開始。喬治亞州政府拒絕接受最高法院的判決,繼續對印第安人施壓。按照美國憲法,傑克遜總統本來可以動用聯邦軍隊來強迫州政府執行最高法院的判決,也就是派兵保護印第安人的權益,但他選擇什麽都不做。傑克遜總統說,不值得為印第安人而打一場內戰。而最高法院似乎也沒再過問這件事,對州政府拒不執行判決的行為視而不見。顯然,既然多數白人民眾支持把印第安人趕走,官員們又何必違反民意。


談判藝術


《清除印第安人法案》規定所有印第安部落要參加與政府的談判。印第安人心知肚明:可以談判的隻有搬遷的時間,被迫離開已經無法避免。對於各個部落的領袖與管理層,美國政府在談判時采用了利誘、賄賂、恐嚇等各種手段。對某些印第安領袖們來說,新的印第安保留地將由聯邦政府交給印第安人永久擁有,將來不會再受各州白人的襲擾,這也許有一定吸引力。與此同時,白人民兵和定居者不斷對印第安村民實行騷擾。上下配合行動,讓印第安人明白,不搬走就永無寧日。


有的部落經不起折騰,很快與聯邦政府簽署了約定,同意搬走。也有部落堅持不談判,於是爆發了與政府軍的戰爭,其間雙方都有屠殺對方平民的行為。盡管死傷都不少,該部落卻未屈服。於是政府軍邀請該印第安部落領袖前來談判。當對方打著示意和平的白旗來到,政府軍卻立即將其關押。一位重要首領被關以後,很快死在監獄。這種“誘捕”的招數使用了不止一次,先後逮捕過幾位該部落的領袖人物。最終在1842年,該部落的大多數人同意搬走。


切諾基部落的搬遷經曆了曲折的過程。與政府談判的一個主和黨派麵對各種威逼利誘,在合約上簽了字。但事實上,該黨隻代表一小部分人,切諾基的多數黨領袖拒絕承認這個合約。合約黨的首領在合約上簽字時歎道,我這是在簽署自己的死刑判決書!果然,合約黨很多首領後來被同族殺害,切諾基部落內部爆發了長期的內戰。最後,切諾基各政黨又聯合與政府重新談判,爭得了更多經濟補償。合約雖然修改了,但最終決定並沒有變,切諾基人同意“自願”搬走。


與各部落的條約中常常有經濟補償的條款。按照協議,每個印第安人都應為讓出的土地得到一定的報酬。但事實上,政府並沒有把錢及時發下去,有的款項拖了三十年以後才付清,還有不少印第安人從來沒拿到過任何錢。


強製拆遷


當一個印第安部落簽署了合約同意搬走之後,政府就設定某個日期作為最後時限。所有印第安人必須在該日之前,自動自願搬進若幹特設的集中營,等待被送往新的印第安保留地。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就要永遠離開世代居住過的村莊,而且要步行到很遠的未知地區,我們要帶什麽東西?我們能帶多少東西?有馬車的,把家當盡量裝走。有牲畜家禽的,要設法一路驅趕。不少印第安人隻能隨身背走少量物品,祖傳的家業基本喪失殆盡。


最後的期限過去了。有些拒絕搬走的印第安人仍然固守家園,也有些指望僥幸漏網,到處躲藏。但這一切都是徒勞。白人定居者來了,民兵來了,政府軍來了,把印第安人抓進集中營,然後點火把所有印第安人的房屋設施燒毀。家園被烈火吞噬,很多印第安人失去了全部的財產。


淚水小道


集中營的條件很差。大批印第安人集中到一起,缺吃、少穿,衛生條件惡劣。很快,疾病在集中營開始泛濫,造成大批印第安人死亡。


終於,在政府軍的押送下,一個個印第安部落走上了西行的道路。他們一路上不被允許進入任何白人居住區,遇到村鎮必須繞行。許多時候他們走在崎嶇的小路上,遇到本來沒路的地方,長長的行進隊伍會踏出一條新的道路。食物不足,印第安人靠沿路打獵來補充。遇到冬天,饑渴、嚴寒紛紛襲來,衣衫襤褸的人們無力行走,躲在避風處瑟瑟發抖。趕著牲畜一起行路,更拖慢了行進速度。一位押送的白人軍官後來抱怨說,他們最慢時在一個月內隻勉強前進了六十多英裏。惡劣的條件更造成疾病肆虐,有大批印第安人死於途中。


更有甚者,一路上還有白人以獵殺為遊戲,偷偷伏擊謀殺印第安人。通常情況下,假如後來沒人自首,這種暗殺基本無法查證,不能被當作史實。但伏擊謀殺印第安人的很多事件卻得到後人公認,因為這些白人謀殺者後來控告了美國聯邦政府,要求政府按人頭支付這些被殺印第安人的埋葬費!


惡劣的環境,艱難的行程,悲痛的心情,印第安人的行進隊伍緩緩前行,一路上經常有人或牲畜死去。一位首領描述印第安人踏過的路:“這是淚水和死亡的小道”。後來,“淚水小道”(Trail of Tears)成為美國曆史的一個專用詞,除了被用來稱呼印第安人遷移期間途經的許多小道,也成了描述這場慘劇的代名詞。一個說法是,印第安母親們的悲痛眼淚一路上灑滿了經過的道路,因此叫做淚水小道。還有另一種說法:印第安人由於已遭到多年的掠奪、殺戮,早已變得無比堅強。他們不發一言,默默地行進。但每一個在路邊觀看的白人,見到這個悲壯的行進行列,都不禁流下眼淚,以至於印第安人一路上不斷見到路邊流淚的人們,小道就有了這個名字。


有一位法國記者不理解,印第安人為什麽竟然如此逆來順受。他問隊伍中一位懂英語的印第安人,你們為什麽同意放棄自己的家園?回答是:為了得到自由。


曆史浩劫


從1831年到1845年,美國東南部的印第安人被逐漸“清除”,強迫遷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幹旱地區。據統計,由於凍餓、疾病以及白人的殺戮,在總共十三萬被迫搬遷的印第安人當中,各部落有六萬人死於集中營和途中。切諾基部落總共有一萬五千人出發,四千人死於途中。


還要提到,當時印第安人的遭遇其實還不算最慘。在被迫遷走的人群中,還有一些黑人奴隸。是的,某些印第安人擁有黑奴。這些黑人才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們。他們隨著印第安人一起搬遷,除了負擔最勞累、最危險的工作,其生活條件也是最差的。至少有兩千名黑人奴隸死於淚水小道。


在灑滿淚水並充斥死亡的路上,每個印第安部落的總行程至少有1500到2500公裏。淚水小道交錯延伸,形成了新的路網。閱讀有關印第安人的曆史,經常會見到有淚水小道地圖。有美國學者公開說,當年對印第安人的行為屬於“種族滅絕”。


印第安人被趕走之後,政府把土地分成許多塊,以抽簽的方式“賣”給白人采金者。他們在地裏到處挖掘,希望有好運找到黃金。短短十幾年以後,這一帶的金礦資源基本殆盡。當加利福尼亞州發現金礦的消息傳來,很多采金者立即放棄這些地產,奔向西部加入第二次淘金熱的洪流。印第安人的生命與文化,不如地下那一點點黃金值錢。


切諾基市起源


大家也許會奇怪,既然印第安人都被從東南部趕走了,今天在大煙山國家公園的區域內,怎麽會存在“切諾基”這個印第安保留地?這是個風景非常優美、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白人當初為什麽沒把這裏的切諾基人趕走?有個令人驚歎的故事。當年在其它切諾基領地內的人都被趕走了,但是這一片地區卻由一位白人擁有,而且他還專門讓切諾基人永遠居住在這片地產上。州政府雖然強製“收回”了其它切諾基領地,但對這片由白人擁有的地域卻不能動。於是,在這個區域生活的切諾基人就幸運地避過了厄運,安心地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發展至今。


當年這位白人為什麽要把這片土地給印第安人?因為他從小被一個切諾基家庭收養,是在切諾基部落長大的。買地給切諾基部落,就是回報長輩。看來,影視作品裏的傳奇故事並不都是虛構的。


民族和解


二十世紀後期,美國的民權開始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直到最近若幹年,曆史上的錯誤行為才受到重視。美國曾經向二戰期間被關押的日裔美國人道歉。國會曾為使用非法手段推翻了夏威夷王國向夏威夷人民道歉。美國國會還曾為曆史上實行過的奴隸製向黑人道歉。


但還曾經有一些官方的正式道歉,大多數美國人也許並不知道。美國國會曾經向危地馬拉人民道歉,因為過去美國曾經偷偷用危地馬拉民眾做人體醫學實驗。作為華人,我們當然都知道美國近年為《排華法案》道歉的事。至於有多少美國人關注或知道這些道歉,就不得而知了。


美國白人終於也承認,美洲土著居民才是北美最初的主人。總長3500公裏的“淚水小道”得到了保護,供人們體驗當年印第安人的遭遇。在首都華盛頓建立了印第安人博物館。印第安部落的曆史終於成為美國官方曆史的一部分。


無聲道歉


美國是不是也欠印第安人一個道歉呢?終於,國會在2009年通過這樣的法案:


“為了美國公民曾多次向土著人民施行的暴力、虐待以及忽視,政府以美國人民的名義向土著人民正式道歉。美國政府保證,要讓這片土地上的全體人民如兄弟姐妹般彌合分歧,並且和諧地共同愛護與保衛這片土地,走向光明前程。”然後法案提到,這個道歉並不支持印第安人對美國政府提起的法律訴訟,也不支持印第安人要求的經濟賠償。的確,多年來一直有印第安人要求美國政府讓他們返回祖先的土地,要美國政府為多年來虐待印第安人提供賠償。最後這個加注就是在說,我們口頭道歉可以,要想搬回去,沒考慮!


奧巴馬總統很快在國會通過的向印第安人道歉的法案上簽了字,道歉聲明正式生效,成為官方法律的一部分。但是,他並沒有向媒體宣讀,而媒體對此也輕輕帶過,所以很多人對這件事都不知道。這個官方道歉,無聲無息就飄過了。


更令人吃驚的是,道歉條文並不存在於任何有關印第安人的專門法律之中。這又是怎麽回事?原來,這個道歉並沒有列在一個專門法案中,而是2010年國防預算法案中的一個條款。向印第安人道歉怎麽會與年度國防預算扯到一起呢?這就要從美國國會的政治遊戲說起。我們可以推斷,在某兩位議員之間曾經發生過類似下麵的一段對話:


議員甲:人權第一!這是我黨起草的向印第安人道歉的法案,請貴黨支持一下?

議員乙:自由才第一!你們黨就喜歡為屁大的事道歉。我們要討論更重要的國防預算法案。

議員甲:要不你先討論我的法案,再討論你那國防預算?

議員乙:你以為我真笨得跟大象一樣?你先讚成國防預算,我再討論你那個破法案。

議員甲:你以為我真蠢得像驢似的?你不先討論我的,你那個就休想通過。

議員乙:要不... 把這倆法案合二為一,你會怎麽投票?

議員甲:我投讚成票!(自言自語:下次印第安選民的票不就都給我啦)

議員乙:我也投讚成票!(自言自語:下次軍火商的讚助不就都給我啦)

......


跟小孩子過家家差不多... 至於印第安人見到這個道歉夾在一個不倫不類的地方,會有什麽感受,誰又在乎呢?


今日切諾基


早就聽說美國中部地區的印第安保留地狀況不好。那麽在東部的富庶地區,切諾基人生活得怎樣?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的學校。嶄新的校舍,有藝術裝飾的房屋,帶民族風格的圍牆,一看就是由建築師專門設計的,從外觀上看要大大好於美國的普通校園。推測,這個校園耗資巨大,如果不是由政府直接出資,就是讚助而來的。


村落裏的住房令人印象深刻,倒不是由於它們全都相當新,而是所有住房的風格都近似!帶院子的獨立屋,蘭房頂、白牆,從外觀上看布局、新舊程度都差不多。不用說,可能又是成批援建的。但是住房附近的附屬房屋,比如倉庫、機房什麽的,就都很破敗。院子裏停著再也開不動的破汽車,幾乎已經被雜草掩蓋。可以推斷,切諾基人得到的讚助也許不少,但他們的日常收入並不高,仍屬於窮人。


在一個村外,見到一對父女采摘樹上小小的野果放進籃子裏。一個年輕女孩在路上步行,到下一個村去還要走至少一英裏。除了農田作物、灌溉水渠,還見到了養魚水箱。我過去在中國農村曾多次見到過類似景象。可這兒是人民相當富裕的美國,感到有些怪怪的。


在市鎮上就要熱鬧許多。有切諾基人穿著民族服裝在路邊表演歌舞,前麵放著捐款箱,與中國過去那些喊著“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的街頭藝人很像。街邊充滿了賣民族裝飾品的小店,甚至還有看相算命的。鎮上最大的建築恐怕就要算賭場了。美國大多數地方政府立法禁止了賭場,但政府為印第安保留地開了綠燈。依靠大批前來賭錢的遊客,印第安人可以得到巨額的附加收入。


我了解一個美國政府幫助貧困家庭的教育項目。多年來,該項目一直把印第安保留地作為重點地區,進一步說明很多印第安人仍然處於貧窮境地。總的印象,當今印第安人盡管得到很多資助,生活卻仍然不寬裕。如果被政府養起來了,人們很可能不願再費力去受教育、學本事、創業謀生,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單就社會地位與成就來講,印第安人已遠遠落到黑人後麵。印第安人的未來不容樂觀。


曆史教訓


在人類曆史上,民族問題曾多次造成巨大的人文災難。遺憾的是,直到今天,很多現代國家似乎仍沒找到各民族和諧共榮的方式。民族平等到底是什麽?如何化解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民族同化是否應當發生?該以什麽樣的方式發生?美國過去對待少數民族采用了殘酷的手段,現在雖已為彌補過失做了多年的努力,但民族矛盾仍然很深。單就對待印第安人來講,提供了大量經濟補貼,並不能使印第安人擺脫劣勢地位。從美國的災難教訓中,我們也許不能肯定什麽才該做,但我們也許可以知道什麽不該做。


今天的印第安人,也應當經常到“淚水小道”去走一走。看著路上的舊車轍印,看著路邊浸有先輩血淚的土壤,看著祖輩停留過的房屋,印第安人該想什麽?如果隻想著當年白人的槍口、焚毀的家園,就等於把自己繼續放在受害者的地位,整個民族的崛起便難以達成。真正值得印第安人緬懷的,是先輩們在麵臨種族滅絕的危急關頭,沒有絕望,不走極端,一天天、一步步,堅強地沿著“淚水小道”走向遠方。先輩們靠這種精神,才得以使印第安人的文化傳承下來。今天的印第安人如有同樣精神,才有希望持續提升自己的民族地位,終有一天會再次成為美洲主人的一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聊聊看 回複 悄悄話 最後一段是以一個中國人的思維來考慮了,至於印第安人,則永遠不可能複興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