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Leileim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飄在德國的日子(24)

(2014-01-24 06:47:55) 下一個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第一天去上課的情景。其實在我去以前,我和先生就已經先一道把路線熟悉過一遍了的。

我們老師是一個四、五十歲左右的女士,姓"Grobe"按照德國人的習慣我們稱她"Frau Grobe" 。 Frau Grobe說她在香港呆過一、兩年,會說幾句簡單的中文,比如“你好”什麽的。她對孔子特別感興趣,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那一期跟我同班的同學共有四女三男,兩位美國女人,一位是中年婦女,也是位“洪堡”家屬,對我相當友好。另一位是個年青姑娘,接觸不多,看上去挺牛的樣子,她不太理我,我自然也不理她的。另外還有位女的,我愣是沒搞清楚人家是哪兒來的,幹什麽的,總之她好像經常不來上課,有時課上到一半就走人。

除了這些娘子軍外,還有其他三個男同學。一位來自蘇格蘭,一位來自土耳其, 另一位來自墨西哥。除我和那位“洪堡”家屬,他們其他的人都要麽是在大學,要麽在研究所工作。

Goethe Institute在德國的語言學校中應該算是最好的,與其它的Volkshochschule(社區學校)相比,所以收費也是相當貴的,象先生上的Intensive為期兩個月,當時要四千多馬克,即便是我們上的這種黃昏課程evengin course,每期也要兩千多馬克,所以在當時Goethe Institute的生源相對來說大部分都是單位什麽一類的付費的較多,自己付費的大部分是日本人。

因此學生的基礎也相對來說比較好,在我們班上,我是不折不扣的差生,不過當差生也有差生的好處,那就是時常能得到老師的特殊輔導。很多情況下蘇格蘭人和美國“洪堡”家屬最喜歡幫助我。蘇格蘭人在TU(技術柏林大學)還是FU(自由柏林大學)工作,是位做科學的,因為他經常說自己是Wissenschaftle。我最初鬧的笑話是問蘇格蘭人的native language是不是英語,是啊我那裏知道蘇格蘭和英國有什麽關係,誰讓我是理科生嘛。

德語課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西方課堂氣氛的活躍,同學和老師之間沒有什麽師生界線,大家就那麽隨隨便便地坐著,上課嘛就跟聊天一樣,無拘無束的。Goethe Institute采用的教材也非常靈活、實用。老師一開始上課也不是從什麽字母開始,一開始就教你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何稱呼,比如要講火,老師給你劃根火材。教你如何上餐館點菜,如何看醫生, 如何問路等等,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兩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課程結束的那天老師給我們準備了一個簡單的小party,大家還一道照了照像。真是挺有意思的。

休息了一兩個星期後,又開始了我們的第二期德語學習。這一次老師仍然還是Frau Grobe,不同的隻是同學變了不少,原來的四個女同學隻剩下我和年輕的美國人了,三個男同學則隻剩下了墨西哥人。新來了一位英國駐德國大使館工作的英國女人,一位意大利男的,還有一位新加坡華人。

新加坡當時應該隻有二十來歲的樣子,但比較胖,所以有點顯老,而且看上去實在是比較油亮油亮的。所以初見新加坡,我還以為她是開中餐館的。其實人家壓根兒就不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Leileim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_Tree' 的評論 : I will do it.
A_Tree 回複 悄悄話 Also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r stories in U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