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華夏文摘》中說中文教育的文章,覺得似乎將海外中文教育說得太輕巧 、太浪漫了。好象這教育過程跟國內教唱兒歌,背誦唐詩那樣,孩子就會愛上中文了。而且關鍵似乎在中文學校和教師。其實剛好相反,依靠海外中文學校期望完成子女的中文教育,十個有十個會希望落空。(孩子的天資特優,或在國內上過好幾年學的情況是例外)。我在中文學校教了十年書。這是我十年教學最重要、也最慘痛的經驗。
海外中文教育主要的基地不是學校,而是家庭。老師讀沒讀過魯迅、沈從文,是文科還是理科,愛不愛好文學都無關緊要。說話盡可能標準、寫字盡可能規範,拚音盡可能不錯,就好。畢竟兒童必先說話、識字,才能讀文學。
海外中文教育是一場家庭文化命運的爭奪戰。必須寸土必爭,持之以恒,絕不可掉以輕心。比較起來,反而是一些中外夫婦更加注重孩子的中文教育。因為外國人自己學習中文非常不容易,所以更珍視家庭有中文條件,就盡量讓孩子充分享用。而雙方都是中國人的夫婦卻不太珍惜自己家庭的中文優勢,結果很多留學家庭的孩子,中文反而不行,或會講不識字,甚至有的孩子已經不會講中國話了。會講不識字,實際上還是中文文盲。
我再重複一次,教學十年的經驗是,僅靠中文學校絕對教不好子女的中文。我非常體會中文學校的主辦人和教師們的艱辛和奉獻。但是我更了解外語大環境和中文小環境嚴酷的力量對比。周末的幾堂課時間,或周日的30分鍾,根本抵擋不住外語大環境的強勢壓力。
中文學校就沒有什麽作用了嗎?有一點作用。第一,學校的課程可以讓孩子了解到,不是他一個人在學這種難寫得要命的文字,而是許多小朋友都要學習這種語文。其次,中文學校一般都會有一些中國人的傳統活動,孩子們可以借此多少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看到一些中國人的文化娛樂節目。但是要真正學到中文語言文字技能,百分之九十五都是靠家庭教育。
老一輩華僑曾經用皮鞭來逼迫後代學習中文。現在當然不宜提倡。但是教育從來就是一種強製。強製並不一定是暴力或體罰。我們學習外文何嚐不是強製的結果?在海外教孩子學中文一定不能舍棄強製手段。有人說,要通過趣味性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是的, 教材、課外讀物盡量要有趣些,適合兒童特點,但是是在強製學習的前提之下。沒有強製,海外兒童一般不肯自覺學習中文。直到具備基本閱讀能力為止,因為他們通過閱讀可以獲取知識,他們因而獲得了自我學習中文的樂趣。
中文教育最好從托兒所開始,孩子的外文環境一天比一天更豐富,中文環境必須始終把籬笆紮緊,抵抗強勢的外文侵犯。堅持跟孩子講國語,絕不要輕易退讓。中文學校裏小朋友之間根本不用普通話交談。不是老師沒要求或不管束,而是兒童交際用語中很多詞他們不會用中文表達,外語當然成了共同語。學校的強製僅限於作業,問答。但許多字義還少不得借助外語來解釋。在家庭中,父母的要求可以比老師更嚴厲,父母可以假裝生氣,有的時候也少不得真的生氣;可以嚴厲批評,可以懲戒處罰,不給禮物,暫緩買最愛吃的東西,最喜愛的衣服。學校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家庭卻有可能長時期堅持中文文化小氣候。
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取消所有的外文氛圍。切斷所有的外語電視廣播。外語電視節目是中文教育的大敵。要孩子學好中文,就必須節製甚至取消孩子接觸外文電視節目的機會。不讓外語故事占領家庭任何空間。托兒所和校園裏的外語 灌輸已經足夠,家庭中盡量保持中文環境。
當然,你也可以在家製造中文環境。學齡前的重點在漢語普通話。不回答孩子的外語提問,不用外語跟孩子聊天。一定要讓他習慣改口說國語。配備大量中文故事磁帶,睡覺之前聽的故事都是中文故事。強製在家庭中隻講國語,念中文。把孩子的思維和語言習慣強行逼入死角、逼上梁山。
入學以後的重點是寫漢字。中文說話最容易,寫字最困難。海外兒童最難的也就是寫字。因為跟著父母從小聽說話(國語),聲調自然會摹仿,哪怕有地方口音,也無大礙。寫字卻是真工夫。一個一個地認,一筆一筆地寫。在國內學習也不容易,何況在國外。最好每天寫一點。 學漢字,識字階段完成以後,最好能閱讀大量書籍,自學能力才能比較自如地發揮。一旦中文閱讀的欲求覺醒起來,中文教育就可能產生飛躍了。
但必須要注意,家庭的語言對於中文教育仍然偏簡單。要學好中文,還需要更為係統的語言環境。我注意到絕色中文提供家庭中特需要的這種語言環境。利用互聯網,它不僅有從啟蒙到高級的多層次,有係統的中文學習,而且每周還特別編輯一些有針對性地文章,與兒童分享閱讀。它的拚音專題我認為也是最好的,讓孩子感覺很容易。
孩子的中文修養不僅關係到他們的職業前景,多一種語言技能,多一分競爭潛力;而且關係到他們與我們的代溝問題。孩子的中文教育關鍵僅在父母。中文學校的作用相當有限。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布置中文環境,可以考慮使用在線中文學習,堅持不懈,耕耘不止,必有收獲。
這得從老牛目前所在的公司每年招實習大學生(Intern)說起。由於公司開發業務的需 要,每年會從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女皇大學(Queens University)和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等招收大量科學工程類實習生。由於要求實習的時間至少一年,使得一些隻提供四個月實習期的大學如著名的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就不能給我們提供實習生源。
好在公司給實習大學生的工資相當不菲;打個比方吧,如果移民同胞夫妻兩人都打一般的Labour工,那麽老
牛所在公司實習大學生的工資絕不少於這對夫妻的工資總和。另外公司每年還會從實習生中挑選部分優秀學生,在他們結束實習後提前一年給他們Offer,這樣
這些學生返回大學完成最後一年學業後,就可直接回公司上班。正是由於如此優厚的實習待遇,每年大學生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大家都知道,科學工程類專業的學
生大多是來自亞洲及東歐國家移民的後代。這樣一來,競爭一般會在華裔、印度裔和東歐裔學生之間展開;今年也不例外。不過例外的是,今年負責招聘實習大學生
的任務是由老牛的頂頭上司、一個至少祖宗三代生活在加拿大的本地人負責。雖然頂頭上司負責招聘實習生,但分配到我們組的實習生最終幹活還得老牛領著,所以
無論如何老牛還是要稍稍關心一下的。
談起這次招聘的結果,頂頭上司除了問老牛本文開頭的這個問題外,還問道:為什麽一個來
自俄羅斯的學生,在加拿大隻生活了三年,英文交流水平會高於在加拿大生活了七年的華裔學生呢?俄語和英語可也是不同的語係啊。老牛聽完之後,非常震驚。心
想,不會吧?老牛周圍有不少朋友的子女可都是上了名牌大學,英語至少在老牛看來是不會有問題的。於是就追問,這是不是個別現象?頂頭上司就說至少從這次的
招聘麵試來看,華裔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錯甚至很好,但普遍有英語交流問題。頂頭上司還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在加拿大,尤其是多倫多,華裔社區越來越大,華裔
學生很容易找到同族裔的同學和朋友,互相之間很容易用母語交流;加上在家裏和父母交流也是用母語;這自然會影響到英文交流水平的提高。
無論老牛的頂頭上司一家之言是否完全有道理,但移民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在中國接受了小
學甚至中學教育的孩子,他們的英文水平真的過關了嗎?真的能滿足將來工作的需求嗎?畢竟,移民他鄉,沒有一個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還像自己一樣,因為憋腳的
英語終身影響著找工和升遷,頭頂上總有一塊“玻璃天花板”,更枉論融入主流社會了。
那麽,在加拿大上了四年高中和三年大學的孩子,英語到底應該是在什麽樣的水平呢?按老 牛 頂頭上司的說法是:英語交流應該完全沒有問題。有沒有口音呢?有,但隻應該是一點點(原話是:a little bit)。這樣的要求是不是有些苛刻?但這至少是一個本地人的真實期望。
移民孩子的英語水平能否達到本地人的期望,不可否認有許多因素。孩子自身的素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作為父母的移民同胞是不是也有值得深思的部分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
在過去的數年中,在我們的社區,在我們的免費中文報紙上,“名校區”這個詞大概同胞們都
不陌生吧,房產經紀對此可是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結果呢,華人同胞一哄而上,湧進了“名校區”。
“名校區”的房價扶搖直上,這可讓原來的房主大大地賺了一筆;可從此“名校”也就成了“華裔名校”,一個班上清一色黑頭發已不是個別現象。本文前麵所提到
的華裔大學生應該是在1998或1999年左右移民加拿大的,老牛不敢肯定是不是也是從一些“華裔名校”走出來的;但這“華裔名校”的後果肯定會慢慢呈現
出來。
老牛曾以為“名校區”這種現象在多倫多發生過,同胞們已經引以為戒。不想,隨著華人同
胞“西進”,這“名校區”現象在密西沙加正在發生。在密西沙加中部一所所謂的“名高中”,一個ESL班上清一色來自中國大陸的孩子,校方這麽安排可能是便
於管理。但後果呢?這些孩子除了上課用英文,寫作業用英文,聽說討論完全可以接著用中文。可想而知,經過四年本地“名高中”,他們的英語水平能有多少提
高?老牛不知道這些孩子的父母了不了解這個事實;而知道後又是如何感想的?畢竟孩子們將來不可能永遠生活在華人小圈圈的,是要在加拿大這個大社區工作生活
的。
其實,掌握語言技巧對孩子們來說僅僅是第一步,還要理解和掌握本地的文化風俗。這是必
須的,但也是比較難的。老牛的小兒五歲移民加拿大,中文對他來說有問題,英語對他來說應該不成任何問題。可是,有一次和他的老師麵談時,他的老師誠懇地建
議要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的課外活動或體育活動或社區活動。為什麽呢?他的老師說,有時他不太理解她說的笑話。無疑,小兒遇到了一位很負責任的好老師,她
點出了很多華裔孩子的一個通病。華裔孩子聰明好學,華裔家庭重視教育,但大多數華人父母是技術移民,由於在中國接受的教育以及過去大多從事技術工作等原
因,往往看重知識的獲取,而忽視其它人文方麵的教育。由於華人家庭的社會活動大多局限於華人社區,孩子們除了學校外,也很難有機會和其它族裔的孩子真正交
流,以致學習成績很好,卻聽不懂一個笑話。
很多同胞移民的一個理由是為了孩子,但如果孩子的英語水平都沒有真的過關,我們對得起自己移民的初衷嗎?是不是真的是時候問一問自己:孩子的英語是否真的過關?但願老牛不是杞人憂天。
學任何語言都是要靠一種環境。父母隻要在家堅持每天對孩子說幾句中文,孩子對中文就會有感覺,長大一點了,一認真起來,學習上進步會很大。貴在堅持。
最近同一個搞教育的美國朋友聊起來,她說要好好研究學中文是否會提高學習能力。哈,如果這個結果一出來,估計很多中國父母就不隻是逼著孩子學鋼琴,而是...... 。
啥事都有兩個方麵。
孩子自覺學中文很難,因為沒有大環境,家裏說的一般都是些吃飯睡覺這類的日常用語,雖然中文學校每周才一次,但起碼可以學到基礎,比如拚音,寫漢字。。。
不指望孩子對中文造詣很深,隻要他們能認字,他們長大以後就明白那是一種財富,當他們想了解中國文化時,他們可以通過閱讀來深入理解,因為畢竟很多文化都是通過文字流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