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國我都是婆家娘家各住幾天,還好兩家同城,有直達的公車,跑一趟不到一個小時,還可以慢慢瀏覽街景,一天跑個幾趟都沒問題。
回國先住的婆家。婆婆是老觀念,當初跟隊友結婚的時候,婆婆念叨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無非是希望我凡事優先婆家。其實小戶人家也沒什麽大事,逢年過節清明祭祖跟著習俗走是先婆家再娘家,所以也沒什麽衝突,不用婆家和娘家之間二選一。對婆婆最感激的一件事就是當年生娃,我忙得焦頭爛額,婆婆幫我帶娃帶了差不多一年,心裏很是感激。但婆婆就是婆婆,婆媳和親生母女就是不一樣,這個緣分沒辦法強求。在我看來,婆媳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客客氣氣相處就很好了。
出國前住得離婆家很近,每天都一起吃晚飯。公婆喜歡打牌,那時流行打拖拉機。周五一家人吃完晚飯,婆婆有時會試探性地問隊友要不要一起打牌,我們沒什麽事的話會和他們打上幾圈。為避免衝突,婆婆和我一組,公公和隊友一組。公公在單位是個領導,但打起牌來有時會耍賴,別人出牌後,他要手中有大牌,就會吹個口哨讓隊友加分。可憐的隊友看著老爸,再看看一邊是媽,一邊是老婆,左右為難,畢竟怎麽做都會得罪人。現在回想起來,和公婆相處的這一段時光也是個很好的回憶。
看看婆婆這些年走過的路,覺得她好福氣。婆婆出生在鄉下,是家裏的老小,上麵好幾個兄弟姐妹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成家了。大概小小年紀就要自食其力,婆婆沒怎麽讀過書,她和鄰村的公公的弟弟是同學,一來二去就認識了公公。看照片,年輕時候的婆婆身材樣貌應該是很出挑的,她和公公各方麵都挺般配。公公後來到城裏念了書,分到了好單位,把婆婆也接到了城裏,在同一個單位裏給她找到了份輕鬆的工作。
因為出身窮苦人家,根正苗紅,所以公公婆婆曆經各種運動也沒怎麽受苦。婆婆雖然讀書不多,但很積極上進,隊友不到一歲的時候她就響應單位的號召下鄉支邊,1年後回來隊友見到婆婆叫阿姨,這個一直成為婆婆心中抹不去的痛。公婆第一次來多倫多的時候,婆婆指著University Avenue問我這是大學路嗎?我還挺驚訝。婆婆說之前她去了老年大學學了一陣子英文,信心滿滿,結果來到國外一聽老外說英文那是完全聽不懂,心裏撥涼撥涼的。婆婆這幹勁啊,真是活到老學到老,挺讓人佩服。
孩子們長大後工作成家,公公婆婆順風順水地過了幾十年。前幾年公公突發心梗過世,沒有留下一句話,婆婆久久不能釋懷。不想睹物思人,婆婆後來搬回以前的老房獨居。
這次回國和婆婆同住,覺得她心態很好,整個人精力好到我都羨慕。每天早上7點婆婆出門去公園鍛煉,然後去足療店泡腳,接著就買菜回家做午飯,中午休息後又開始聽各種養生課一直到晚上,一天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
看到網上各種老年人養生買保健品上當受騙的例子,我就試探性地問了婆婆她去的足療店還有上課是怎麽回事。她說了大概就是一年交8000多塊錢在足療店買些西藏產的藥材,可以每天免費泡腳,老板人很好,時不時給顧客一些雞蛋飲料啥的,她以前的舊同事很多都去,大家可以一邊泡腳一邊聊天,她也覺得泡腳挺有效果。至於上課,就是一些廠家網上開課推銷保健品,每個人按時上課回答問題可以一次拿個幾毛一塊錢。有時候婆婆也會被忽悠買些保健品,但總體沒有花太多。我覺得婆婆生活能夠自理,每天都有事幹,能找到人鍛煉聊天,其實很不錯了。花點錢在健康養生方麵,拋開藥物療效好不好另說,但至少多了個社交的機會,人有事幹就多份精氣神。
和婆婆相比,我媽媽運氣就差很多。媽媽算是出生在個小高點,那時候外公開了家歌舞廳,媽媽2-3歲的時候就能打上電話,但世易時移,各種運動接踵而來,家產被充了公,外公去世了,外婆又不工作,媽媽因為家庭成分不好上不了大學隻好早早工作,挑起了養家養弟妹的重擔。後來爸媽結婚,文革中我爸還被下放了好幾年,我媽又上班又帶孩子的,雖然有外婆幫忙,但過得也不容易。說起來我爸媽就是2個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而耽誤了人生的倒黴蛋。等我們上了大學工作成家了,爸媽算是舒坦了幾年。然後爸爸得了癌症飽受折磨,2年後撒手西去,留下了因為照顧病人勞累一身的媽媽。
媽媽身體一直不好,疫情期間又感染了新冠而且後遺症嚴重,說話不利索也寫不了字,整個人被困在家裏,像變了個人似的,脾氣暴躁,對請來的照顧她的保姆也是各種挑剔不滿意,其實在我看來,雙方都有問題。有段時間每次和我媽講完電話,我都要崩潰了。這世界上能讓我崩潰的也就兩人,一個我媽,一個就是娃。
這次回國和媽媽住了幾天,她也是一個人獨居,白天有親戚來照顧,總體來說還好。可能是平時沒什麽事,媽媽就對吃飯比較有要求,平時總是投訴早餐吃得晚,好吧,我就每天早起給她買各種不同的早餐,飲食沒有那麽單調,她的心情也好些。
我婆婆和媽媽在吃方麵真不一樣,像我婆婆,冰箱塞得滿滿的,蔥啊蒜啊有不少,蔬菜有些也放了幾天,肉更是一堆在冷藏室裏,每天還都另外買。我媽呢,冰箱倒是一大半是空的,親戚來照顧她的時候就帶點菜來。有時我在外邊晃悠,怕我媽吃不上什麽菜,幹脆買熟菜回家。感謝微信帶來的便利,現在我也能每周給她點個外賣,她想吃啥就點啥,她這個年齡,心情好最重要。
媽媽家的冰箱是空的,但櫃子卻囤滿了東西,很多針頭線腦的就是攢那不願意扔。回媽媽家第一天她就翻箱倒櫃的要給我東西。我看了一眼我媽的衣櫃,衣服比我多,不過我倆風格太不一樣,沒法挑。我媽還囤了很多被子,特意挑了2床碎花蠶絲被給我,挺好看的,可是娃網購的東西太多了,實在塞不下,隻好沒拿。我媽的包包也不少,就是款式實在不是我的茶。挑來挑去,最後我拿了兩個男士錢包給隊友,還拿走了兩個蛇皮袋。這麽一番折騰下來,我覺得以後我還是不要給娃囤東西了,兩代人的審美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還是留點錢更實在。
婆婆和媽媽平時都是省吃儉用,這次見了娃也是各種塞錢,我們也沒能照顧她們,心裏挺慚愧的。希望婆婆和媽媽都能健健康康,壽比南山,我們也能經常回去看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