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如何評價華人的國民性?

(2009-05-29 01:10:35) 下一個
(雜文) 

  今年春天的時候去美國西部玩兒,在一處景點見到處是大石頭的陡坡上有三個白人孩子在興高采烈地攀登,大的六、七歲,小的也就三、四歲。我見狀當時驚得脫口而出“不好”,幾乎要立刻爬上陡坡把幾個孩子抱下來。太危險啦!可他們的家長站在陡坡下很得意的樣子,仍不斷鼓勵自己的孩子往上爬。我說的這個現象美國比比皆是。我們中國人說起來就認為他們不care孩子。他們的小孩子也的確容易受傷,不是碰破了頭,就是摔斷了胳膊腿。反過來,美國人對中國人如此地“寶貝”自己的孩子也難於理解,照他們看,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一點獨立性。可為什麽中國家長總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子女?不要說別人,我們倆口子作為中國人就特“傳統”。女兒小時候我們隻要是有條件,就寸步不離,她吃什麽,玩什麽,必須服從我們的意誌,她一有抱怨我們就說“這是為你好。”嘿嘿,這種“這是為你好”往往適得其反,兒女們長大特“反叛”。

  再講另一個小故事。想起十幾年前剛來美國時,曾得到一位台灣來的華人教授的很過關照。此位老教授在美國待了一輩子。年輕時先隨父母到了台灣,在從台灣到美國留學。他太太也是台灣來的“外省人”,老倆口四個女兒,個個如花似玉,都嫁給美國人。那他們一定在觀念上很不“傳統”。錯。老教授極其愛中國,中國儒教思想那套在腦子裏根深蒂固。不過他在美國生活幾十年,對中國家長過分地care子女是極其看不慣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大陸來的獨生子女的家長。

  一年秋天,他對實驗室裏的一位大陸來的助手說,他家的院子裏都落滿樹葉,希望助手的孩子能在周末來幫忙收拾一下,並說好時間。星期六上午,助手親自登門。老教授問:“你孩子呢?”回答是“他在家做功課,我來就行了”。老教授很不高興:“你家半大小子就值得這麽嬌寵?!我是特地叫他來,讓他幹上幾個鍾頭,到時候讓他拿著掙到的幾十塊錢高興。你來和你兒子爭活兒幹呀!你就缺這點錢?”老教授的助手弄個大紅臉。但他還是不明白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事後老教授總時不時地提到此事,認為在美國的中國人太不注意培養子女的獨立性,在美國這是要吃虧的。 

  老教授是經驗之談呀。在美國生活的時間越長,就越感到這一點。我們百般照顧下成長起來的下一代,在美國激烈競爭的社會往往居劣勢。適應社會的能力相對差嘛。正是因為如此,華人就越發地要自己的孩子書本功課成績好,也彌補社會獨立性差的弱點。如此一來,在美國華人隻能當“高級打工的”了。 

  華人的這種心態,照我看,在於生活態度的保守。而這種傳統的保守,應該來源於中國兩千年小農經濟的環境。生產力發展緩慢,社會在很長時間內都相對穩定,一成不變。中國儒家思想強調權威和等級觀念。於是家長便理所當然地“統治”孩子。人到了美國,隻要是骨子裏是中國人,仍不由自主地用傳統思維看待周圍的一切。說到這兒我在想,趨向於保守(也可以說是固步自封)是中國的國民性? 

  國民性是一種共性的東西,實際上又是很敏感的話題。我說華人趨向於保守您大概覺得太籠統了。那麽好,我講的趨向保守是華人國民性組成部分。常看到一些文章提到華人國民性中很負麵的特點,比如懦弱、麻木、自私等等,我想國民性不好講得過於具體,同時也不能把性格等同於國民性。趨向保守不能用“好”“壞”來評價。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裏,中國人應當意識到自身容易保守的傾向,在各個實際可操作的環節中鼓勵創新。具體說到美國的華人如何對待子女,那就是“別管得太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