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患寡而患不均”

(2009-04-17 00:56:29) 下一個
(評論)

  這是句古訓,意思是一個社會不怕貧困,但怕貧富差別太大。這條語錄很適合中國封建社會的治理。我想從兩千年前中國封建大一統的社會形成之時,治國的精英們就把這條做為安天下的座右銘了。從兩千年前到現代社會的兩百年前,中國一直是個超穩定型的社會,生產力停滯不前。一個大王朝建立後,往往會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三代之治”等,但後來各級官吏的腐敗不可抑製,社會貧富差別急劇拉大,百姓怨聲載道,在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揭竿而起,一個腐朽大王朝就會覆沒,然後在社會廢墟的基礎上再建立一個新的大王朝。中國超穩定型社會得以繼續延續。 

  中國超穩定型封建大一統社會,在近兩百年前被西方列強的入侵打亂。歐洲列強在相互征伐中,在對外擴張中壯大了自己,形成不斷進取的民族性格。工業革命後,其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對外擴張的衝動有了更強有力的依托。1840年之後,中華民族在劫難逃了。當時的中國的清朝政府開始走下坡路,官吏的腐敗正侵蝕著清朝統治的根基。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入侵,我想到時候“可載舟也可覆舟”的民眾會造反,新的統治精英會利用農民造反建立一個新王朝。 

  西方人來了,輕易地將曾悍勇異常的八旗兵和人數重多的綠營兵打敗。中華民族有了痛心疾首的一百多年曆史,一次次戰敗,一連串喪權辱國的的條約強加在中國人頭上。最後,被原來的“學生”--後來轉向從師歐洲的日本臭打。屈辱地戰敗後簽署的“馬關條約”被迫割讓台灣,賠款二億兩白銀,讓中華民族元氣大傷。當時日本人都沒想到中日甲午戰爭會有這麽大的回報。他們用中國的賠款的一部份大辦教育,普及高中義務教育,極大地提高了國民素質。 

  日本的昌盛當然是建築在中華民族愈發悲慘的境地上。中國的精英們開始發憤圖強。從清末的洋務派到“戊戌變法”,從孫中山的推翻清朝建立民國,從國民黨統一中國到國共內戰,半個多世紀中國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戰亂不斷,中間還夾著個八年殘酷的抗日戰爭。中國越發地積弱,成為名副其實的“東亞病夫”。這一階段我們都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中國社會一直處於矛盾激化的狀態,主要因素就是貧富不均。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因為其局限性不能解決社會的貧富不均,而率領農民造反的毛澤東們卻能給中國最廣大的民眾--農民以希望,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知識分子傾向與占在中共一邊。由此,國民黨人必然失敗。 

  毛澤東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個準封建王朝。既然是搞封建那一套,“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成為老毛治國的原則。這TMD真糟。辛亥革命好不容易推翻了封建統治,三十八年後又有個準封建王朝建立。毛建國後製定的一係列大政方針都是圍繞著“不患寡而患不均”製定的,發展生產力放在次要的地位上。長此以往,中國還得被列強給收拾嘍。不過您也別太沮喪,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有其延續性,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不還持續兩百年嘛。毛澤東建立準封建王朝可以看成是一種中國社會製度轉化的反複。同時,中共畢竟統一了大陸,為社會轉型和發展生產力留下基礎。不然,我們怎麽會有1980年代後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呢?

  西方民主國家的社會注重生產力的發展,他們才不會“不患寡”呢。他們要盡一切可能為自己掙得實際利益,要富有了還要更富有。不然一個社會怎麽會有向前發展的動力?那西方社會是否“患不均”?當然,他們一樣要維護社會的穩定,不能讓貧富差別拉大。資本主義社會在歐洲剛剛建立的時候,社會因為貧富不均,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社會總是處於危機狀態,要不然怎麽會有個猶太思想家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理論呢?但資本主義社會畢竟挺過來了,逐步成熟了,有了一整套抑製社會貧富不均的理論和法規。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研究中也吸收了大量社會主義的東西,這也算是馬克思對人類的貢獻吧。 

  中國大陸現在也不會“不患寡”了。人類社會中,一個國家再甘心貧困,最終隻能滅亡。但中國目前的社會要“患不均”!而一黨專政的製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