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馬凱餐廳

(2008-11-07 18:04:19) 下一個
馬凱餐廳品湘菜

  過去說,禮失而求諸野。倒是在北京的湘菜老字號曲園酒樓、馬凱餐廳,還保留著傳統湘菜的精華。有人說了,你憑什麽就這麽武斷!非也,其實任何一個地方的菜肴,都是由筵席菜和家常菜構成的。而曲園、馬凱做的都是筵席菜,這得從他們的出身談起。
  北京原來是沒有湘菜的,主要是魯菜的天下,還是少量的淮揚菜。49年新的政權建立以後,因為很多老革命的祖籍是湖南、四川,他們有消費的需求,所以在50年代初陸續建立了川菜的峨嵋酒家、四川飯店,湘菜的曲園酒樓、馬凱餐廳。但舊時老百姓的消費能力有限,真正去餐廳消費的並不多,這些餐廳主要還是為首長和有錢人服務。比如50年代十大元帥授勳儀式的答謝宴會,就是在當時的曲園酒樓舉行的。川菜、湘菜真正走入北京人的生活,還是八十年代之後,全國人口大量流動,老百姓的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生活壓力也開始大了起來,需要有新的味覺來刺激,這才開始流行吃辣。但這些後起的餐廳,大多做的是當地的家常菜,和正經的筵席菜還是不一樣的。
  比如四大菜係之首的魯菜,絕不僅僅是山東地方的土菜,那些烙餅卷大蔥、酥鍋,其實隻是山東的家常菜,絕登不了大雅之堂,我們平常說的煎炒烹炸,隻有在北京的豐澤園、萃華樓,才能體會到。一句話,正經大菜絕非家庭所能製作,無論是選料的講究,還是製作的精細,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一般人是拿不下來的。
  話扯遠了。具體到湘菜,毛氏紅燒肉、小炒肉、剁椒魚頭其實都是家常菜,發絲百葉、酸辣肚尖、東安子雞這些吃功夫的菜,才真正代表了湖南菜的水平。拿酸辣肚尖來說,一個豬肚就那麽一塊,一份菜要四塊,廚師要在有限的肚尖上打花刀,一是為好看,二也是為入味,這就要看廚師的刀工;第二,肚尖吃的就是脆嫩,火候的把握也就幾秒鍾,過火就老了,如果欠了又不熟,全靠廚師的經驗和臨場發揮;第三,這酸辣是湘菜的代表,要選用新鮮辣椒和泡菜汁來調製,最後把肚尖顛那麽幾下,就得把肚尖的腥味給去了,您說難不難!出菜顏色紅亮鮮豔,入口脆嫩鮮美,是一道經久流傳的名菜。
  正因為刀工、火候、調味都很吃功夫,酸辣係列成了湘菜的經典,衍生出了酸辣海參、魷魚、墨魚花、腰花等一係列名菜。這是在馬凱餐廳長椿街店品嚐的酸辣墨魚花。58元
 

口袋豆腐,這是一道很成功的創新菜。要說口袋豆腐本不新奇,峨嵋酒家、南來順就有傳統的川味口袋豆腐,老字號玉華台也做釀餡的口袋豆腐。馬凱的這道口袋豆腐有其別出心裁之處,一是餡料用的魚茸,高蛋白低脂肪,符合現在的健康潮流;二是餡料裏添加了馬蹄,取其清甜和爽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因為高湯、魚茸和豆腐都是比較清淡的食材,所以在餡料裏還加入了四川芽菜,一下子把味道給提起來了,這真是神來之筆,足見廚師的用心。所以我把它稱做"既有傳統,又有創新“,是一道成功的創新菜品。要說建議,如果把高湯換成金湯,打入南瓜茸,湯的味道會更加豐滿,顏色也更加漂亮。68元


 

豆椒肉絲。這是一道老馬凱的傳統菜,肉絲、筍絲、洋蔥絲,加豆豉、辣椒炒製而成。如果一個人,點這樣一道菜是很保險的,既美味又下飯。22元

口味鴨。這其實是一道湖南當地的家常菜。原來隻是幹辣,現在結合北京的口味,加入了粵式調料柱侯醬、海鮮醬,使味道顯得更飽滿。和一般的湘菜館子比起來,一是舍得下料,二是火候足夠,入口很酥爛。一般來說,餐廳因為火眼有限,都不願意做費火的菜。


芋泥卷。我在湖南也吃到過,外香酥裏綿軟,火候也把握得不錯,金黃酥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思路花雨 回複 悄悄話 完了,我看到眼裏拔不出來了,嗚嗚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