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
2010 (1)
2016 (2)
《訪來今雨軒小記》
那天,頂著凜冽的寒風,我踏進了北京中山公園。園中遊人寥寥,唯有常青的鬆柏在寒風中倔強地挺立。轉過幾道回廊,"來今雨軒"四個古樸的大字映入眼簾,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靜靜地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這是魯迅先生當年常常光顧的去處;時至午餐時間,饑腸轆轆;我走了進來。軒內溫暖如春,茶香嫋嫋。我點了一壺茉莉花茶,一籠冬菜包子,據說這是魯迅先生的最愛。來今雨軒的冬菜包子以“高幫”褶皺著稱;咬一口,鹹、甜、鮮的滋味湧出在舌尖,恍惚間仿佛看見魯迅先生坐在對麵,一邊品茶一邊與友人‘冷眼向洋看世界。’
"來今雨軒"得名於杜甫《秋述》小序。天寶十年秋,杜甫臥病長安,昔日車馬盈門,如今隻剩魏姓友人冒雨來訪。老杜心中酸楚,寫下"舊雨來,今雨不來"的感慨。老杜難道不知道蘇秦的故事嗎?當年蘇秦落魄歸家,妻不下機,嫂不為炊;待他掛六國相印榮歸故裏,家人卻跪拜相迎。世態炎涼,古今皆然。魯迅先生特別喜歡‘來今雨軒’是否因為他:“我家原是小康的,但自從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親戚朋友都疏遠了。這種冷落,讓我早早地看透了人情的虛偽。”他來這裏找共鳴、尋知音?
茶香氤氳中,我想起自己也曾因未被邀請而耿耿於懷。人性如此,即便明白"天下以市道交"的道理,真到切身之時,仍難釋懷。就像杜甫,他何嚐不知"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的世故,但當友人漸疏,心中仍不免悵然。
窗外寒風依舊,軒內茶香愈濃。我輕啜一口清茶,忽然莞爾。或許正是這些難以超脫的人之常情,才讓我們在千年之後,依然能與杜甫、蘇秦、魯迅產生共鳴。這"來今雨軒",不正是連接古今的一座橋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