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bin

作者的話 受近代鄉人馬益著先生的《莊農雜字》的啟發,我寫了這篇《 受近代鄉人馬益著先生的《莊農雜字》的啟發,我寫了這篇《保健雜韻》。希望感興趣的鄉親讀了之後,對常見病和多發病多一些了解。 受近代鄉人馬益著先生的《莊農雜字》的啟發,
正文

六十人生感悟

(2019-03-30 10:27:55) 下一個

甲子感悟

 

前些日子,我請一些同時代的老朋友們匯報(或麵議或微信)他們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這些朋友都是過來人,與我多年保持聯係的發小、同學、同事、朋友。感謝多數人暢所欲言。但也有的扭捏作態,先是不答,如同被問起你想不想嫁人的舊時代的獨處小姑。不過被打了三百殺威棒後,最後也都從了,也得點讚????!有幾個到現在還沒有回話的,我把他們當作欠債未還的債戶。從這些感悟S’中可以感覺到人生百麵。經曆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不同;自然各自對人生的感悟也不盡相同。但反饋的信息都附帶有倆問題,你咋突兀地問起這麽大的問題,你自己的感悟是什麽?這是常見的“answering questions with questions,以問題回答問題嚒。但可以理解,前者是出於好奇心,是生理學/心理上的探究反射現象。人性好奇,好打聽事兒,喜歡打聽鄰裏之間的雞毛蒜皮。這是一種正常生理、心理現象。所以如果再聽見有人嚼老婆舌頭,不必氣惱,不必大驚小怪。第二個問題也是常情。老子不是說過嘛: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將欲滅之,必先學之。我請教朋友問題,自己也得身先士卒才是正理。我欠朋友們一個回話。現在我先取後予,逐漸回答朋友們。為什麽還得逐漸呢,因為我現在就像我們祖上馮惟敏說的,讀書眼花,寫字手麻,寫點什麽且費勁呢。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二零一八年流年不利。好幾個同齡的同事朋友突然病的病,亡的亡;我自己也偶感風寒。兔死狐悲,物傷其類。覺得死神眼裏的幽光不時地直視著我自己,照得脊背發涼。感覺得到閻王殿的小鬼拿著生死簿要找上門來。有那麽小半年時間,感到日暮窮途,來日無多。覺得自己差不多了。臨了之前該做點什麽呢?共產黨員死前都得補交黨費,做小生意的都知道日清月結。我得有個年終總結不是?我空閑時間時不常地胡思亂想;回顧、思考、總結自己走過的道路。當然即感謝平生所受天恩祖德,也恨遇見的那幾個齷蹉小人。這是人之常情,孔子如是,平民也是。孔老夫子在他六十歲歲的時候給自己人生做出了總結:這就是廣為傳頌的《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彼時人的平均壽命隻有30——40歲左右。可以想象到六十歲的孔丘,周圍的人都相繼離去,他也感到來日無多了,得給自己一生有個說法。這個說法就是,以上的子曰。這裏插一句題外話,這個名垂千古的思想家、舉世聞名的教育家,一生顛沛流離,活到73歲壽終正寢。而孟子活了八十三歲,這就是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來源。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起路上遇見的人。於是乎就與你們這些我曾經風雨兼程的朋友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這就是我為什麽給眾朋友提出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還清楚

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