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種的大蒜種子是從Walmart買的,總共10頭,處理與對照各用5頭。共栽種了50多株,沒見到一根抽出的蒜苔。僅在對照中發現2個沒有抽出的蒜苔,它們不是從蒜頭的中間抽出的,而是從蒜頭側麵的一個蒜瓣中抽出的,蒜苔尚未充分抽出,蒜苔上的氣生鱗莖卻長得非常飽滿。請看下圖:
另一件出乎預料的是雖然10月17日種的第一批大蒜沒有正常抽苔,但是12月26日種的第二批確有不少抽苔了,蒜頭與蒜葉生長較為均衡。這批蒜的種子是從當地東方店買的,蒜頭的顏色是紅色的。請看3月16日拍的照片,注意中間兩棵的蒜苔:
由上述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去年10月17日播種的第一批大蒜,無論處理還是對照,所有植株的營養生長(葉子的生長)、貯存生長(蒜瓣的生長)和生殖生長(蒜苔的生長)之間的正常關係遭到了破壞:(1)葉子分化與抽生的數目遠遠高於正常,植株的假莖長得如同大拇指一樣粗。(2)蒜瓣的生長受到抑製與幹擾,對照中有很大一部分植株根本沒有形成蒜頭,有些植株即使形成蒜頭,由於大多數蒜瓣長出葉片,蒜瓣長得並不充實。處理植株的蒜頭生長也是如此,本來種下一粒蒜瓣隻能長出一棵蒜苗,結果長出來一叢蒜苗。(3)蒜苔的生長受阻。
上圖是對照植株的照片:右側的蒜苗是從中間的蒜頭上麵切下的,周邊的6個蒜瓣都抽出了蒜苗,中間的葉鞘內也包含6、7個蒜苗,葉片製造的營養用於蒜苗的生長,沒有貯存在蒜瓣裏。
上圖是對照的另一部分植株,完全沒有蒜頭。
下麵是處理的一棵植株:正常的蒜頭在剝除外葉以後,看到的應是革質蒜皮包裹白色蒜瓣。這裏的每一個蒜瓣都形成了一棵獨立的植株,右側外圍的蒜瓣已經再次分為兩瓣。
大家都知道,我們買的這些大蒜種子都是從中國運來的,中國出口大蒜的主要基地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的山東、河南、安徽等省,而我這裏的地理緯度和氣候與浙江省的溫州、福建省的福州相似,這批大蒜生長的主要季節是冬季,其間白天最高溫度為60-70F,晚間最低溫度40-50F。這個溫度相當於中國出口大蒜產區4月份以前的溫度,在原產地的這一時期大蒜植株完成了營養生長,同時也經受了低溫的誘導,完成了蒜瓣(鱗芽)與蒜苔(花芽)的分化。進入5月份伴隨溫度的升高與白天日照時間的加長,使植株的貯存生長和生殖生長得以順利進行,所以蒜頭可以正常形成,蒜苔也可以正常抽出。
除了溫度之外,日照長度的影響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知道,春分這一天晝夜平分,白天和夜間各12小時。北半球在春分(每年的3月21日前後)以前的日照長度越往南越長;春分以後的日照長度越往北越長。日照時間長增加了光合作用時間,對所有生長都是有利的,特別對生殖生長(即蒜苔的生長)有重要的影響。
由此可見,冬季南方的溫度條件與日照條件非常適合大蒜的營養生長,而貯存生長和生殖生長所需的較高的溫度與較長的日照條件卻得不到滿足,因為這批大蒜在春分的第二天收獲的,這批大蒜整個生長過程都是在短日照的條件下進行的。這就是冬季在南方種蒜隻長葉子,不抽苔,蒜頭也生長不好的原因。
浙江農業大學的李曙軒先生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對低溫和日照對大蒜鱗莖形成與蒜苔發育影響進行過研究,結果表明低溫處理可以促進大蒜鱗芽、花芽分化,使植株在較少葉片數時就分化出鱗芽、花芽。上個世紀末,西北農業大學的陸幗一先生和山東農業大學的樊治成先生則根據這一結果,對大蒜品種的生態型分類做了研究。他們從全國各地(除了黃河、長江流經的廣大地區,還包括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新疆、內蒙、黑龍江等邊境省區)收集了七十多個地方品種,在陝西楊陵進行秋播與低溫處理之後春播植株生長發育的比較。結果表明:所有品種低溫處理後春播的葉片數都比秋播減少,根據減少的幅度把供試品種分為低溫反應敏感性、遲鈍型和中間型三個生態類型。楊陵位於北緯34度18分,那裏冬季的溫度要比溫州、福州低,日照時間短。這個試驗如果在溫州或福州進行,相信兩者之間葉片數的差異會更大。估計不少品種的秋播結果會與我的結果相似。
在中國的不同地區,大蒜生產的目的是有區別的。北方種植大蒜為了蒜頭與蒜苔,南方人除了蒜頭和蒜苔之外,還喜歡吃蒜苗。所以在南方種蒜,如果以蒜苗為目的,可以像我那樣種植,使用那樣的品種。如果以蒜頭和蒜苔為目的,就要在品種和栽種技術做些改進。從與當地緯度和氣候接近的地區引種應該會更容易取得好的結果,低溫處理的方法有待改進,播種時間也要調整,很多技術還要進一步摸索。
另外,今年我還異想天開地即想吃蒜苗,又想吃蒜頭和蒜苔。所以在1月31日將蒜苗從地麵以上1寸左右處剪下,讓植株繼續生長。請看照片:
剪下的蒜苗有2尺多長,粗的像手指,蒜葉整齊。蒜苗是吃到了,蒜苔和蒜頭都沒有吃到。除去葉子的植株後來長出了許多小蒜苗,收蒜時看到每個小苗之下都有一粒小蒜瓣(見上篇對照蒜頭的照片上第一行所示)。今年沒成功,明年準備再試。
在這兩篇體會裏說的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情。相信沒有幾個人對這些事情感興趣,如果有誰能夠通篇看下來,請讓我鄭重對您說一聲:“辛苦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