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郎朗白宮演奏我的祖國 稱別把藝術選擇泛政治化
(2011-01-28 19:27:39)
下一個
本報訊(記者王娟) 19日晚,著名鋼琴家郎朗受邀前往白宮,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辦的國宴中進行演奏。其中演奏的一首《我的祖國》由於來自抗美援朝影片《上甘嶺》主題曲,在網絡上引發不同的解讀。
昨日,記者連線郎朗的經紀人李寧。李寧表示,郎朗本人正在美國準備巡演,也有意在近期通過博客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郎朗在白宮演出的兩首曲目都經過仔細挑選,演奏《我的祖國》隻為了表達對祖國的濃烈情感。”
音樂具有超越性
本報評論員 王亞欣
鋼琴家郎朗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引起了一些討論。郎朗本人對此作了說明。我們認為,不論哪一國,哪一方,對此都沒有過分解讀的必要。
音樂的魅力就在於它有一種優於語言的表達能力,它掙脫了語言的屏蔽,使不同語種的人們能在音樂的空間裏理解、交融,釋放出新的活力。著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曾多次重複過:“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好的音樂家,不會在純淨音樂之上賦予更多的意識形態內涵。
正是這樣,柔情的《北國之春》才能在複興軍國主義最濃烈的時代人人傳唱,美國人可以把獨立戰爭時英國人譏諷美國人的《美國佬》當做最喜歡的歌曲之一,《夜來香》也不會因在歌廳給侵華日軍唱過而遭到國人的厭棄。這是音樂超越了政治解讀後的魅力。
《我的祖國》隻是半個世紀前一部電影的主題曲,如果每首歌曲都要如此延伸的話,有些現象是無法解釋的。例如《紅色娘子軍》近年來登上巴黎演出,理查德•克萊德曼與12名小朋友在中國同奏《我愛北京天安門》,這並不意味著對過去年代的認同和向往,隻是對優美音樂旋律的喜愛。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郎朗不過演奏了一段中國樂曲,它的時代背景和歌詞內容,其實已是曆史,不必成為現在的話題。
有網友認為:
演奏這樣的作品有點“不合時宜”
有網友指出,《我的祖國》是1956年上映的影片《上甘嶺》的主題曲,雖然歌詞沒有提到那場戰爭,但那部電影描述的卻是中美兩國軍隊在朝鮮戰爭期間的一場殘酷戰鬥。因此,有網友認為,郎朗在兩國領導人會晤的重要場合演奏這樣的作品有點“不合時宜”:“如果知道這首歌的背景,還選擇它演奏,那你可以懷疑他的動機或大腦智商。如果他不知道,那中國的教育比我想象的還糟糕。”
但也有網友對郎朗表示聲援:“電影插曲與電影是兩回事,《泰坦尼克號》的插曲可以獨立於這部電影而存在,美國也有《美麗的美利堅》被稱為‘第二國歌’,唱歌或奏樂的人未必想到。”
新華網的報道援引一位教授的意見表示,這其實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今天的中國,更多的人(包括郎朗在內)也許是從藝術性和普及性角度看待此曲。其愛國性還在,但這已不是人們擇取的唯一標準了。正如芭蕾舞《紅色娘子軍》近年來再度重演,甚至在巴黎上演(2009年1月6日),人們感興趣的是其中國特色、藝術價值。當年‘文革’時期的燃燒激情和極其政治化的紅劇,其意識形態價值如今不過是即將逝去一代人的懷舊符號。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百年後仍是世界經典,藝術性、民族性與國際性兼而有之,本人樂見《我的祖國》最終也為中國以外的人接受”。
【延伸閱讀】
這支歌展示的是美好
1956年,講述朝鮮戰爭的電影《上甘嶺》還未在全國放映,它的插曲《我的祖國》卻在錄製完後的第二天,經過電台傳向了全國。
電影《上甘嶺》取材於真實的上甘嶺戰役。這次戰役使整個朝鮮戰場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訂,標誌著曆時3年的朝鮮戰爭結束。
一場戰役對一場戰爭的全局產生如此重大影響,毛主席指示有關方麵將其拍成電影。長春電影製片廠承擔了這一任務。並請喬羽和劉熾來給整個電影創作音樂,其中包括給《我的祖國》這個插曲作曲。
“上世紀50年代,是我們國家最美好的一個時代。剛剛解放,打了這麽多仗,打出了一個新中國,大家高興,都希望國家好一點,生活好一點,就是這麽一種很單純的想法。那時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勃勃生機,你會覺得祖國的天是那麽的藍,土地是那麽的滋潤。億萬中國人民的心情真的就是揚眉吐氣喜氣洋洋,到現在我都還向往那個年代。”喬羽在回憶創作過程中這樣說。“新中國誕生了,每個中國人都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這樣樸實的感情我是深有體會的。”“我想上甘嶺的戰士也是懷著這種心情上戰場的,那種感情是50年代人民大眾心裏最美好的東西,我把它融進歌裏,再現出來。讓大家唱著這支歌,享受美,創造美,珍惜美,同時就會產生一種東西——為了這美好的國家,自己得為她多做些貢獻。”
雖然在創作過程中,喬羽、劉熾都並沒有去過朝鮮,但是他們都對誌願軍戰士有過深入的了解。“戰爭是很殘酷的,可是我們寫了一首很不殘酷的歌,我們希望美好的東西,讓大家對今後更有信心。”喬羽說。
(據三聯生活周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5日08:57 漢網-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