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醫患關係, 還真的感謝毛主席建國以來, 特別是文革以後的醫德醫風的改變。 毛澤東把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不僅使 缺醫少藥的農村醫療狀況得到根本改變, 而且在醫院,醫德,醫風的深遠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毛澤東要城市醫院改變老爺作風, 為人民服務不是虛的。所有醫院都是公有的,所有醫生的待遇是公開透明的, 醫生的醫療服務除了工資沒有其他額外的福利, 70年代以前沒聽說過看病要送紅包, 送紅包大概80 年代末期才出現的。
此前, 看病有沒有走後門現象? 不能說沒有, 但不是個重要情況。 一些病人為得到好的醫療服務, 托人找關係,走後門是存在的, 但大多數情況下並無必要。 說實話, 那個時期看病根本不用走後門的, 尤其大醫院, 醫生醫德普遍很好,對待病人極少有歧視現象。醫院評選先進工作者 主要看服務態度,比如感謝信, 病人表揚可成為 指標,當然也看醫療質量。
我90 年代初出國, 在國內時經常有親戚,鄉親們找我幫忙看病, 有時實在賠不起,很浪費時間, 就讓他們先去門診先查, 有問題再說, 但常常被人誤解為不願幫忙, 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 熟人, 即使醫務人員,也幫不了啥忙, 有時 就是能讓住院快一點。一些走後門現象的不過是心理作用, 多數人總認為有人為你說話事總會好辦些, 一些方麵也起些作用, 比如, 醫院創維緊張, 有幾個同等條件的病人等候住院, 有熟人說話, 就可能優先了,有些人為盡快做手術也走後門, 其實意義不大, 也就早兩天的事。 任何時候都有不公平。
60,70年代沒有那個醫生敢收紅包, 送袋水果 都怕被人看見。到80 年代後期, 走後門送紅包才偷偷風行起來了。
像教練說的親戚小孩心髒病的例子, 熟人幫忙,醫生介紹病人, 醫生會診, 借調醫生手術 都是醫療 常規, 真不需要走後門,也不算是什麽走後門。所能起的作用 也許就是快點。 醫生一般也了解什麽病,什麽醫院,那個醫生的治療對病人好,自己看不了 一般都會介紹其他醫生。 因為基本沒有利益衝突。
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名醫,不管什麽病都找名醫, 那名醫不得累死。另外,初級醫生有問題自然會逐級上交,這是醫療規範。不用什麽關係,後門。病人看病要找的是合適的醫生, 不是找名醫, 當然有的病就是名醫合適,普通醫生治不了有上級醫生啊,科室間,醫院之間會診是常規的醫療程序,醫院之間會診, 好像也不需要補償什麽。 再不行可轉上級醫院, 沒有任何限製啊!
首先病人家屬要了解什麽醫院能治自己的病,當然不是所有病人都能知道這個。小孩的先天性心髒病需要手術的, 當時縣,地級醫院肯定做不了, 省級醫院也要選擇,當時隻有少數省級大醫院能做, 因為需要體外循環等重要設備, 沒有這個條件, 任何名醫也是白搭。 隻要病情適合, 醫院巴不得得到合適的病人。這是對於醫患都有利的事。從未聽說醫院將能治的病人推出門。那個小孩先天性心髒病, 直接走進上一醫, 二醫, 長海, 瑞金那個心外科, 不管那級醫生接診, 都會得到很好的治療, 因為這一領域興起時間不長, 各醫院都需要積累病例, 做教學示範等,運氣好還能得到科研資助,醫療費減免呢。
當然, 高幹待遇是不同於老百姓的, 住院優先,有高幹病房,甚至特護, 可以認為是特權, 我不否認。
70年代省級醫院經常組織醫療隊下鄉, 到基層醫院教學, 義診, 基本都是免費服務。
再說醫療費的問題, 門診看病, 費用沒多少, 5分錢掛個號, 幾毛, 塊把錢的藥費, 鄉下人一般也掏的起。 住院就不一樣了, 一般做個手術就要幾十塊吧, 很多農民 住院費掏不起, 醫院的對策是盡量催著交, 實在交不起也沒撤, 能出院就讓盡快出院, 欠費也就爛掉了, 我不知最終的欠費任何處理, 總之, 常規有大量欠費無法收繳, 基本都是農民欠的, 有些農民也很實誠, 如果是不治之症, 很多人也就放棄了, 以免人財兩空。城市人一般都是公費醫療。
那個時代醫德好是托毛主席的福---為人民服務, 真不是虛的。
鄧改開,給醫生發財致富打開大門, 不能說改開什麽都好,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