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29)
2015 (53)
2016 (45)
詮諍語之十九
作家下海
他繼續解釋:“作家本身是一項職業而不是職務,不是國家封你為幾級作家你便是。作家必須是社會承認,讀者認可的。作家要生存,必須要競爭。作家寫作時可以為浪漫主義,但對待生活卻需要是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家一旦被推向市場,那種競爭將是很殘酷的。”
由此,“下海”這個概念也許有更深的內涵和外延。如果按一般人理解文人“下海”即是文人轉行經商賺大錢,這不免有些偏頗:文人既經了商便是商人,又何以抱著文人的身份不放?事實上,也許所有的人都在“下海”,當文人職業保不住時,他必須下海。其實“下海”便是學會在 “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中淹不死。
現在許多“文人”看著別的行業賺大錢,眼紅心癢躍躍欲試,這是給逼出來的,文人窮是共識。然而在美國有許多作家打入全美富豪行列。耐得寂寞原本是一個文人最基本的素養,先寂寞然後才會有收獲,許多大文豪先窮困潦倒後蜚聲文壇腰纏萬貫也是事實。
文人最愛幻想,文人最浪漫,文人最愛思考,最愛琢磨事也最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當他心理不平衡時他文章中的主人公的命運就很容易跌宕起伏,憂哀多怨。文人的情緒影響著社會。
一位學哲學的朋友曾說:“中國詩人多如星,誰都想做一個思想啟蒙家,那麽誰又腳踏實地去等待被啟蒙呢?其實,文人幹好本職業,真正得到社會的尊重便是最好的下海形式,但為何出色的文人如此少呢?”中國文人目前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境界:思想上的觀念一套套讓人目不暇接,敬仰至深,行動上卻是舉步蹣跚,等待觀望。一些文人“轉業”搞三產時雄心勃勃,大有不大幹不為快,壯士一去兮不回頭之感,不多久回來時滿目黯然,悵悵然發出慨歎:“還是和文字打交道最好。文字是聽話的任你隨意排列組合,社會卻是紛繁的讓你捉摸不透。”
一位作家曾說:“文人在轉行經商時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業務,這便是過一條河的橋,橋沒搭,河是過不去的。文人要過商河必須有商人的素質,所以文人最好還是先認清自己”。
一個國家的文人去經商倒不可怕,一個國家的文人看不清自己,跟著潮流走才是最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