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PO 叫我如何不恨你

(2008-06-07 10:21:43) 下一個
聖誕節的午餐會在公司裏舉行,小領導在引領眾人祈禱後,說公司上層還是決定要上市,什麽時間,不是我不告訴你,而是我不知道.我和身邊的老馬,老李和阿裏相視一笑,IPO啊, give me a break!

話說N年前,我在一個北歐的小公司任職,公司規模不大,產品靈巧好用.經過十來年的發展,慢慢在全球各地有了分支機構.

恰巧這時網絡經濟風起雲湧,刀特抗畝如火如荼.美國的投資大老們坐不住了,他們決心給小鴨穿上盛裝,施以粉黛,包裝成天鵝,拿到市場上圈錢去.

公司從市郊的辦公樓搬到了市中心的金融區,占據了整層豪華的大樓,叫人可以從各個角度,居高臨下腑看城市的四麵八方.那段日子是溫馨的,辦公室裏從早到晚飄散著奶油爆米花的香味兒,伴隨在台球桌邊的從來都是朗朗的笑聲.部門裏每個季度的會,搬到了吃喝玩樂的場所Dave&Buster,大家一起打遊戲,是為了build team.人事部給員工提供了最好的福利和種種優惠. 可是還不夠,為了構想中的遠大宏圖,我們所有跟銷售無關的部門都搬到了新租的街對麵的半層樓.在那裏,沒有電視看,卻有乒乓球可打.那時候,老李常抱怨公司的的十種SODA他都不喜歡,為了不發胖隻好喝白水.

2001年的十一月,老總連續兩次在旁邊的4星飯店開記者招待會,公司裏的所有員工都在被邀請之列.塊頭巨大如同帕瓦羅蒂的老總給大家通報情況, 頻頻的閃光燈把他照得滿臉笑意,開心得象個孩子.CFO的談話更讓人激動,我們上市的日子就在眼前了.後來的幾天,人人都興高采烈,象打了雞血一樣的興奮莫名.

那一陣子招的人很多,大多都是DIRECTOR或者VP.個個神采飛揚,能言善辯,手眼通天.幾年後,CEO當時的秘書在飯桌上告訴我們,VP們花錢如流水,一頓飯吃掉千把塊錢,可能是為了慶祝一個還沒完全到手的DEAL.

可是,可是….

十月革命的炮聲終究沒響,Thanksgiving剛過,聽到的是IPO失敗的消息.怎麽辦?

那日,我悄悄地溜進了辦公室.十點鍾的會,老板麥克宣布公司要改組,開始裁人了.人們象熱鍋上的螞蟻,忐忑不安,被老板叫去談話的人就知道刑期已到.談完了話,卷起東西走人.剩下的各位,神經質地重複著犧牲的同事名單,惶惶不可終日.

過了幾天,又是一輪,這一次最先走的竟然是麥克.麥克是我們所有人的家長,為人正直,和藹可親,可惜他的前老板幾年前出了經濟問題,本來沒他的事,無奈受牽連成了別人的眼中釘.現在不拔,更待何時?新的老板說”不用為麥克擔心,他有很好的PACKAGE,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到明年夏天”.家長不在了,我們成了沒人疼的孩子,任人宰割. 那一陣子,風聲鶴戾,白色恐怖持續了好長時間.

裁員告一段落的時候,隻剩下三分之一的人了.慶祝了一次,還是去Dave&Buster, 遊戲照樣打,小酒照樣喝,心裏多了分兔死狐哀的悲涼.誰知道明天不是我?

我們辦公室裏從此空空蕩蕩,CTO回國創業去了,他那一字兒排開的鮮亮考究的老板桌兒一次都沒用過.我們奉命搬回了總部.又過了大半年,這個辦公室出才找到了下家.

CEO, CTO被踢出了公司,到其他公司裏繼續他們的CxO生涯.樹倒猢猻散,大批的VP們也都消失了. 後來的日子裏,同事們被告知回家的謠言又屢屢被證實,最後公司還剩下四分之一的人.

老馬那時候在研發部,其時來美國不久,被雷了兩次,又馬上被招回,讓他那受盡打擊的脆弱心靈變的堅強了起來.從此自信心大增,發誓找個美國老婆落地生根.

阿裏後來去了客戶支持,憑借他那一口流利的英國英語成功轉型.

老李因為能力出色,讓部門領導賣給他的一個朋友兼客戶,在工廠的挨踢部門苦幹三年才重獲自由.

我當時抓到了一個項目,TEAM裏都是能幹之人,到了客戶那兒,硬是把沒事說成有事,小事說成大事, 大家在達拉斯混了兩個月,躲過了後續的餘震.

公司產品轉向.我們這部分人跟著產品一道,被賣給了別人.以前工作的這家公司又跟其他公司合並,繼續存活了五年,去年徹底被人吞並,一個挨踢公司的名字終於從市場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公司上市失敗後不久,我收到了一張印刷精美寫著花體字的的支票,價值一美分.我為IPO所付出的幾千刀,變成了這張輕飄飄的小紙片.我想,與其存入銀行,不如留做紀念.

IPO啊,你是這樣的令人向往,也徹底讓我傷透了心.你值得我再賭一次麽?


附: IPO簡介(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IPO)

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是指企業透過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向投資者增發股票,以期募集用於企業發展資金的過程。當大量投資者認購新股時,需要以抽籤形式分配股票,又稱為抽新股,認購的投資者期望可以用高於認購價的價格售出。

對應於一級市場,大部分公開發行股票由投資銀行集團承銷而進入市場,銀行按照一定的折扣價從發行方購買到自己的賬戶,然後以約定的價格出售,公開發行的準備費用較高,私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部分規避此類費用。

這個現象在1990年代末的美國發起,當時美國正經曆科技網路類股泡沫化。創辦人會以獨立資本成立公司,並希望在牛市期間透過IPO來集資。由於投資者認為這些公司有機會成為“微軟第二”,股價在它們上市的初期通常都會上揚,不少創辦人都在一夜間成了百萬富翁。而受惠於認股權,雇員也賺取了可觀的收入。在美國,大部分透過IPO集資的股票都會在納斯達克市場內交易。

很多亞洲國家的公司都會透過類似的方法來籌措資金,以發展公司業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